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5月14日,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向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发出慰问电,向灾区教育系统干部师生、遇难者亲属和受伤人员表示诚挚慰问,对不幸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  相似文献   

2.
哀悼诗有悠久的历史及稳定的写作传统,发展至明代已经严重模式化。袁宏道哀悼诗约三十三题六十七首,从哀悼对象、诗型、内容来看皆为追悼亲朋的真情之作。袁宏道哀悼诗在继承传统模式与意象的基础上,自有标新之处,具体表现为:通过吸收民间佛、道、冥界观念,为逝者设计了不同的死后彼岸世界,开拓了哀悼诗写作的时间与空间,显示了士人与市井生活的融入;将底层人士作为主人公进行哀悼,扩大了传统哀悼诗书写对象的范畴,反映了袁宏道对儒家主流价值观的反叛。  相似文献   

3.
一、激发学习兴趣的基本途径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相似文献   

4.
金丹霞 《青年教师》2009,(12):60-61
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也都有人逝去。有些人静悄悄地走完自己的生命旅程,有些人却给这个纷乱的世界留下了太多的记忆。10月31日,科学家钱学森去世,举国哀悼这位“中国航天之父”;同日凌晨,女歌手陈琳跳楼身亡,立时成为各大网站、媒体娱乐版的热门话题。而相比之下,此前5天的10月26日夜,著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的离去就显得多少有些寂寞。  相似文献   

5.
5月19日14时28分,伴随着震耳的汽笛声,教育部全体干部职工默哀3分钟。沉痛哀悼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同胞。教育部部长周济主持仪式,在京教育部领导出席了哀悼仪式。周济在哀悼仪式上发表讲话。他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在这次特大地震中,受灾地区中小学生伤亡惨重,  相似文献   

6.
王娟 《考试周刊》2014,(32):176-176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跟任课老师有极其重大的关系。如果他们喜欢这位英语教师,就会喜欢上他的英语课,并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因此在课内外要真诚且和蔼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经常找他们谈心,还应该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帮助他们努力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对这句话.我认为可以这样去理解:作为教师,只要有了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就有了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有了做好育人工作的动力,就能很顺利地完成教书育人工作。作为学生,只要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对所学科目有了爱好.产生了情感.就会在这门知识的学习中找到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任教这门学科的教师有了感情.就会下大力气来学习好这门功课.仿佛不学好这门课.就对不起这位老师似的。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师生之间的情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谈的就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如何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学》2008,(6):8-8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无声哀悼告慰亡灵。5月19日,第一个全国哀悼日。上午,大境中学的师生举行了“为生命祈祷,让爱心洒播”的赈灾捐款主题升旗仪式,下半旗全校志哀一分钟,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李世民,千古明君也。从古至今。歌颂老李的诗文、小说及影视剧,堆积起来,其高如山。然而,这位千古明君居然也有受蒙蔽之时,并且被人一蒙多年,直到蒙蔽他的人翘了辫子,仍对该家伙一往情深,为其“废朝三日”,以示哀悼。这位能够让英明领袖犯昏的大师,便是隋唐两朝大臣封德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哀悼文学产生于先秦时期,到魏晋时已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西晋文学家潘岳在哀悼文学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大量优秀的哀悼作品标志着哀悼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互联网上流传着一张照片,拍的是一群帝企鹅趴在雪地上。照片的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位摄影家在南极拍到的画面,企鹅们正在哀悼刚刚死去的幼仔。”事实上,这个解释只是这位摄影家的想象,我们并不知道企鹅们为什么趴在雪地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师生情感互动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生情感互动旨在探讨师生互动中的情感因素,是当前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大前沿课题。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阐释师生情感互动的涵义,对目前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初步总结,介绍已有研究在情感互动心理模式上的理论成果,并展望师生情感互动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无论是理论定位,还是现实状态,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不平等性,其实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引起师生关系的一场革命,即由人与物的关系,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交往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都以平等的,开放的,真正的人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行动,对话既是教育形式,又是教育情境,师生交往是一种共同实践活动及交互作用,师生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师生交往是一种双向理解,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4.
谷泉 《绥化学院学报》2003,23(3):99-100
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师在教育方法、对学生的期望值等方面的偏差,造成师生心理之间的隔阂。因此,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间达成良好的沟通。  相似文献   

15.
仰慕陶行知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有哪位教育家的逝世像陶行知先生的逝世那样,引发那么巨大的震动、深切的怀念和广泛的痛悼?共产党哀悼,国民党哀悼,民主人士哀悼,外国友人哀悼……悼念的文章连篇累牍,悼念的活动蔚为大观。当时中国的党政军、文化、教育、科学等各界的知名人士大都加入了这个悼念的队伍。何以如此?因为先生是民族之魂、教育之光;因为先生乃当代师表,人之楷模;因为先生知行合一,爱满天下。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誉他为“万世师表”;胡乔木说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教育家和一个文学家”;吴玉章树他是…  相似文献   

16.
做教师真好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了,一天中午放学,我正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从办公室二楼的窗户向外望去,学校大门口人已不多了,耀眼的阳光,使校园显得有些静谧。我看到一位教师正匆匆走出校门;迎面,几个学生从校门外进来。当他们看到这位教师时,便雀跃着向她跑去,其中一位女生与这位教师紧紧拥抱,其他人的脸上,都漾着笑意。这是很平常的师生重逢,可当时,我却泪流满面,师生问那份亲密无间的美丽震撼着我。  相似文献   

17.
所谓和谐就是协调相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产生最佳效益。因此我们课堂上出现众多问题的根源就是师生间的不协调不相容。我们知道,在教学活动中不同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情绪,协调相容就能提高教学效果。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这也正是我国古语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了。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协调相容。  相似文献   

18.
杜甫现存32首哀悼诗均为交际应酬类哀悼诗,哀悼对象大多为建有大功的重相名臣和卓有建树的诗人、画家。其诗记录了安史之乱的史实,抒发了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炽热情感。在艺术上,以体裁较多、在五古上有重大突破为最大成绩,且多用肯定性、赞扬性典故和死亡哀悼性典故。杜甫是中国哀悼诗史上的一流作家。  相似文献   

19.
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哀悼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顾问、《历史教学》月刊编委翁独健同志。翁独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986年5月28日21时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岁。这是我国史学界和教育界的一大损失,我们都为失去了这位老同志、老战友而极其悲痛。  相似文献   

20.
熊川武 《上海教育》2003,(11A):46-47
教育创新追求真理的根本目的是“给师生带来幸福”,即让师生得到较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