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湖冰 《神州学人》2006,(4):32-33
2006年2月23日,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在北京长安俱乐部举办“营销中国暨中国民间外交”圆桌论坛。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留学生组织欧美同学会所属机构,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由一批充满理想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留学归国人员自主发起,旨在为和谐社会建设加油助力,积极为国家进步发展提供战略性、可行性、及时性的意见和建议。此次举办“营销中国暨中国民间外交”圆桌论坛,是期望激发归国留学生群体从事民间外交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国人和组织积极参与到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活动中来。论坛由商会2005委员会理事长王辉耀主持,来自社会各界不同领域的近百名留学归国人员,济济一堂,大家就如何充分发挥留学归国人员优势,通过民间外交手段,向国际社会营销中国等话题,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数以千计的海南学子负笈北上或远涉重洋求学深造,积极追随当时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潮流,形成了海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游学”热潮。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是因海南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大潮流所致,也是由当时海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特殊性所促成。出岛游学的海南青年,以“革旧图新”“改造琼崖”为志向,努力寻求自身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道路,积极投身于各种进步活动,迅速成长为那个时期海南社会诸多领域的精英和引领者。在这个过程中,游学青年的知识结构、社会信仰和道路选择,已经完全不同于旧式知识分子,他们已成为海南社会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的崛起为民国时期的海南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推动了海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海南岛的开发与建设,为海南岛社会的革新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陈滔娜  齐君 《教育评论》2014,(2):148-151
民国时期的留学教育造就了大批"学贯中西"的高级人才。这些走出国门的高级知识分子不但精通中国文化,而且接受了世界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熏陶。双重文化背景的碰撞,强烈爱国情怀的迸发,促使他们归国投身于中国建设。留学生归国后多数投身于高等教育事业,充实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也进一步推动了民国大学的崛起。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留学生问题一度是文学界、史学界评说的热点,即使时至今日,作为一个理论和现象问题.它仍是学术界不可回避的。本文以中华民国时期的政府为背景.在对这一时期的中国留学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给归国留学人员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对留学政策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重点研究了留美学生对中国的影响,以揭示留学教育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萧公权先生是一位“融合中西两个伟大学术传统的菁华”,在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界均享有盛誉的学者。其少时接受中国传统国学教育启蒙,后考入教会中学和清华学校接受新式教育,民国九年留学美国密苏里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民国时期留美生的个案,通过分析其早年所受中国传统国学教育、新式学堂教育的文化背景,及其问学美国的经历,归国又赴美的学术转承,将萧先生的教育经历作为一个微观视角,可以获得对民国时期留美学生更加细致、生动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简讯     
《留学生》2005,(2)
英国成中国学生留学第一目标国全国青联海外学人工作部日前公布了“海归搜索行动——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英国首次超越美国,以较高的比例成为中国学生留学第一目标国,紧随其后的是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加拿大、德国、新加坡、法国和荷兰。在有关“归国意向”的调查中,海外留学人士(包括在读的和已经在海外工作的)中的87.7%表达了回国发展的意愿。其中三分之一(34.5%)的人表示毕业即会回国;53.1%的人则表示会先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一些经验后再回国。在参与调查的所有留学生中,超过一半的人认…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教育界有过一场关于留学教育问题的争论。争论由弹劾清华学制对留学美国学生的遴选公平问题引起。争论的焦点是:中国是否应该继续派送留学生及留学教育的国别选择问题。争论的实质是:留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助力还是阻力?造成留学教育问题的原因是社会的还是个人的?争论目的是:探索中国留学教育的方向与道路。争论的结果是:留学教育的宗旨、方向和政策发生了变化,留学教育因此得以改进。争论提供的历史借鉴是:留学教育与国内教育的关系问题以及留学生归国的教育价值与教育服务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当代留学教育研究的重大命题,需要我们做出时代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晚清对留英归国学生的奖励和任用,是清政府留学录用政策的一个缩影。晚清归国的官费留英生,甲午战前以同文馆留英生和船政留英生为主,清政府对他们的奖励办法是直接授奖,并给予官职或军职,基本上都得到了任用,体现了清政府在与外洋交涉以及在兴办海军的过程中,对于这些掌握西方专门知识人才的重视与依赖。20世纪初,随着留学归国人员的增多,清政府改变直接任用的办法,以考试的方法授予留学生出身或官职;对早年留学归国且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留学生则直接赐予功名,以视优奖,从而表明中国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留学符合了社会的需求,得到了清政府的提倡;在科举制度废除以后,留学成为社会培养精英阶层的途径之一,逐渐为社会接纳。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女子留学教育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导和有益补充,它对国内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引领和促进作用。本文从留学国别、留学方式、留学资格和学科选择等方面阐述了这一时期女子留学概况,对我们今天女子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柯轩 《神州学人》2000,(9):23-23
据统计,留学人员回国人数正以年13%的速度递增,80%以上的留学人员有回国的意愿。 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发布的一份名为“中国留学归国人员研究”的调查报告,通过对1045个有效样本的分析,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些远归的游子心中所思。所想,倾听到了他们的心声。 面对“人生最大的价值在哪儿”这个问题,2/3的留学人员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社会做贡献”。在回答“回国后求职首选职业”这个问题时,有78.7%的人选的是“能更好地发挥本人才能的职业”。据调查,流向外企的多了,自己创业的多了,在国有单位从事更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留学的各类学生人数不断增长,进入21世纪以后,更是呈快速增长态势,在中国社会形成一股强劲的潮流。导致留学潮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政府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教育消费心理等等。留学潮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深远的社会和经济影响。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强劲的增长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延续,根据最近四年的增长速度预测,2013年出国留学人数将突破45万人。社会各方应理性看待与应对居民的留学热情并予以积极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出现了三次赴美留学热潮。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选派百名幼童赴美留学,虽中途夭折,但为我国造就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20世纪初,美国退还庚款用于资送中国学生赴美和清华学堂的设立,引发了中国第二次留美热潮;国民政府时期,留美形势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呈现波浪式起伏的特征,抗战后的赴美洪流成为近代留美运动的最高峰。留美学生对近代中国教育、科技发展、社会的转型以及中美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外国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留学生教育的办学思路,探讨留学生教学改革的方法和管理特色,展望鸡西大学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洋务派能够启动近代留学教育,主要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是粗糙的.但它播下了中国现代性的种子,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是晚清社会变迁的重大推动因素之一。从纵向上看。洋务留学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重大突破;从横向上看,洋务留学教育也适应了世界之潮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留学教育是现代国家教育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章节。  相似文献   

15.
晚清贵胄留学是近代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廷派出贵胄留学生,既是维护自身统治需要,也是社会风气开化、留学思潮不断发展的结果,当时的废除科举政策也对之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贵胄留学得到发展,但因为财政问题、贵胄学堂举办等原因,其发展规模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16.
清末留日女生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留日女生开中国女子留学之先河。通过留学,她们了解到西方男女平等的社会状况,提高了自我性别认知水平,认识到男女生而平等,压制妇女只是后世的恶习,妇女应努力求学,自尊自强,与男女共担救国重任。其女性观既有明显的超前性,又有浓重的情绪化色彩。  相似文献   

17.
从1872年起,中国近代官派留学正式开始,共经历了三个时期:留学还没有成为正式社会流动的途径,只是使个别留学生向上流动;留学和科举成为两条并列的社会流动途径;通过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我们发现在近现代社会流动中、在废除科举后,留学正式取代科举成为近代社会向上流动的途径。在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政权中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growing Chinese middle class and their accumulation of wealth and economic capital have see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nese students pursuing their education in the West. Due to this growing number, motivations behind their decision to study abroad warrant scholarly treatmen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otives of Chinese middle-class families and their children in seeking studying abroad. The paper reports on a recent study of 166 students on American campuses from 2017 to 2018. It uses Bourdieusian concepts of capital, habitus, and the idea of social mobility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to understand Chinese middle-class families’ strategic decisions around studying overseas in relation to employability, labour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family support. Studying abroad, therefore, is construed by Chinese middle class families as a way of pursuing and preserving their social status and social mobility.  相似文献   

19.
留学潮成因与影响的经济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留学潮是近年来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它对我国教育和经济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从供给方和需求方驱动留学潮的成因分析,以及对留学潮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经济学研究与归纳,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和国家制定出国留学政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灵革  赵文远 《天中学刊》2003,18(6):99-101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优秀的海外留学生成为共产党和国民党双方争夺的对象。新中国的欣欣向荣局面吸引了海外留学生的目光,但西方各国对海外留学生的回国百般刁难,设置层层障碍。我国政府展开各种办法.通过设立民间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各地建立留学生的专门机构以及外交上的种种周旋,争取了大批留学生回国。归国海外留学生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