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徐高本 《物理教师》2004,25(4):11-13
当前,物理教学的弊病是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定性少、定量多,实物少、抽象多,淡化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些学生常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知识,用题海战术来消化和掌握知识,显然,这是一种舍本追末,得不偿失的教学方法.物理教学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知物明理”的能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物理难教难学.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知识传授多,例题示范少;就题论题多,指导方法少”等情况.学生中普通存在着“听听道道懂,做做道道错”的情况,其结果是学生不仅基本概念、规律无法掌握,更谈不上提高思维能力.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概念、规律,把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3.
余爱春  周家辉 《物理教师》2007,28(5):64-64,66
全国物理知识竞赛十分注重考查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竞赛试题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要求学生会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本文从近几年的全国物理竞赛试题中,选取了一组能充分体现这一理念的“摄影照相”问题,进行剖析,希望对学生们的物理学习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卫红 《物理教师》2005,26(4):3-24
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重点内容.凸透镜成像实验是学生必做的“学生实验”.学生在进行实验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与本实验目的相悖的怪现象,这些怪现象的存在是事实.探究这些“怪现象”虽非本节课主题,但真正解释好这些“怪现象”,既可以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又可以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对成就学生的良好科学素质是十分有益的,也是难以回避的.  相似文献   

5.
王远琴 《中学理科》2000,(11):43-45
近来物理习题中出现一种“信息题”,这种题的特点是“题在书外,理也在书外”.题目知识背景是新的,解决问题所运用的有些知识也是学生没有学习过的,但在题中作了提供.如何解答物理信息题,这要求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信息,并运用这些新的知识信息,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答物理信息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张喜红 《甘肃教育》2007,(12S):51-51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因此物理概念的学习是学习整个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上好概念课将对知识系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徐勇 《物理教师》2005,26(5):30-32
近年来部分省市为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探究、自学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中考物理试题中经常出现一些以高中物理知识为载体而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和物理研究方法考查的考题,不妨称其为“下放题”,此类题目的背景是高中物理中某些与初中物理联系较密切的内容,题型看似“起点”较高,难度较大,但其中所含的物理问题一般并非太难.分析此类问题时关键是需要细心阅读审题,在初中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推断,努力找到知识的“落点”,从而准确分析出问题的答案.本文略举几例加以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用五分钟"读一读" 学生"物理语言"的特点及掌握物理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物理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对物理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  相似文献   

9.
郑建荣 《物理教师》2004,25(11):45-46
高中学生由于对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理解不完善,或者对某个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偏差,因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发生错误.认真分析物理问题错解的原因,找出对所学物理知识点理解的缺漏或思维方法上的偏差,从而切实加以改进,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物理水平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从错误中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孟拥军 《物理教师》2007,28(9):13-14,16
新课程实施近两年以来,许多教师教学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针对这一现状,由我县教育局教研究室组织,在我校研讨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指派我开设物理公开课“光的偏振”.本次研讨形成一个共识:物理教学是再现科学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学要有助于学生建构物理知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要改变传统物理课堂“重理论、轻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