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讨论现行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运行状况及制度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审前准备程序重构应当遵循的原则及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作为确认和规范政府干预经济之法,其程序问题一直是研究们容易忽视的问题,以程序正义理论与宪法经济学理论来关照经济法的有关问题,是一条新的研究路径。经济法程序应当具备民主、效率、权力制衡等基本价值。完善中国经济法的程序规范,应当是我们立法的重心。  相似文献   

3.
何永军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1):80-82,107
中国自清末“变法”时就出现了简易刑事程序的立法雏形,民国期间立法尤为完备,然而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自近代以来的法制传承出现了断裂的局面。为了搞好当下的法制建设我们有必要重温历史、梳理中国简易刑事程序100余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发掘和利用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4.
要建设法治国家就必须深入开展对程序价值的研究,民事诉讼程序不仅辩证地执行着民事实体法,并且还选择、矫正、补充实体法;作为过程与方式,民事诉讼程序蕴含着形式公正、当事人本位等丰富的价值标准;公正的程序还可以吸收不满,促使生效裁判顺利执行;严格遵守程序限制了法官恣意,又减轻了法官的责任压力。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伴随着私有经济的发展,各种涉及财产、婚姻、人身侵权等民事案件出现。国家不仅制定了严苛的民事法规,并相应建立一整套民事诉讼制度,确保对各类民事案件的预防和控制,维护封建道德和社会秩序。从已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张家山汉墓竹简》、《居延新简》等简文资料,可窥探秦汉发达和精细的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直接影响着民事审判的公平、高效,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应针对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不足之处,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程序公正”观最早产生于英国,是英美国家的一项法治原则,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各项法律程序中,也要确立程序公正原则,在民事诉讼中也不例外,笔者在此欲探讨在民事诉讼中程序公正实现的最低标准。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程序公正是诉讼公正的主要内容,是法本身的要求和依法治国的要求。民事诉讼程序公正包括程序规则的公正、公平、合理、当事人地位平等,诉讼程序公开,法官中立及当事人意思自治。保障民事诉讼程序公正需理顺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关系、法院和其他国家机关和组织的关系、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以及法院内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理念是民事诉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的民事诉讼理念,可以为社会和谐、司法和谐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和谐民事诉讼理念包容着非常丰富的内容,重构和谐民事诉讼理念应从中国传统诉讼文化和谐理念及价值选择的"否定之否定"、和谐社会民事诉讼目的的重新定位以及构建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理念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普通诉讼程序而言,督促程序具备其自身的优点,理应被普遍地应用于民事诉讼司法实践当中。但在我国当前的民诉实务,督促程序的适用率较低,其自身的功能作用远未发挥出来。本文介绍督促程序在我国的适用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民事诉讼中督促程序的健全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简易程序不应只局限于诉讼领域,而行政简易程序也不应局限于行政处罚,它理应适用于大多数具体行政行为。从简易程序的基本问题入手,结合各个地方的简易程序规定,找出其共同性,并就其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如何适用,做出了初步探析,还就我国行政程序法典中的简易程序规定作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比和借鉴不同国家宪法修改程序理论成果.针对我国宪法修改的现实需要.提出了完善我国修宪程序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程序从启动到结束,是一个连续的、前后互相影响的逻辑过程。以审判为中心,可以将刑事诉讼程序划分为审前程序和审判程序两大部分。审前程序是整个诉讼程序的基础,是审判程序的准备;而审判程序是整个诉讼程序的集中,是诉讼程序的中心。这两大程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但是,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程序中,审前程序和审判程序之间逻辑不吻合;在职权主义的审前程序之上建立的对抗制的审判程序无法达到目的的根本原因,在于审前程序与审判程序之间的错位。  相似文献   

14.
“重实体轻程序”是我国传统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个弊端 ,实现法治化必须重视法律程序的公正。通过对中西法律程序价值观的比较 ,分析了中西法律程序价值观差异的成因 ,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重视程序公正对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宪法程序既有外在价值又有内在价值。在我国宪政的程序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宪法程序的缺位使得宪法程序的外在价值无法体现;与此同时宪法程序的内在价值,也即程序公正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具体表现为立宪权与立法权集于一身,公民基本权利欠缺正当法律程序保护,违宪审查主体欠缺中立性。为此,我们应树立程序正义观念,从分离制宪主体与立法主体、设置辩论程序和权力运行和控制程序、规定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等环节来完善我国的立宪、‘行宪和护宪程序。  相似文献   

16.
法律的发展既表现为实体法的演变与完善也表现为程序法的进化和发达,就程序法的发展而言,我国的程序立法并未带来应然效果,程序上的形式主义在选举程序、审判程序和行政程序上都有较明显地表现。这主要是法律程序本身不完善甚至缺乏正当性的要求,程序工具主义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克服程序中的形式主义需要我们全面关注程序价值,宣传程序正义思想;继续完善程序立法;强化程序观念、建立程序责任。  相似文献   

17.
教育行政处罚程序是教育行政部门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方法、步骤、顺序的总称,包括一般程序、简易程序和听证程序.教育行政处罚一般程序是教育行政处罚的常用程序,可分为立案、回避、调查等12个步骤和环节.教育行政处罚简易程序是一般程序的简化,主要是对当事人进行当场处罚.教育行政处罚听证程序是在一般程序的基础上增加了听证这个复杂而庄重的环节,从而保证重大教育行政处罚的公开与公正.严格遵守和正确使用教育行政处罚程序,对保证教育法的实施、保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使教育行政处罚权以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都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程序正当性(又称程序本位主义),也就是程序赋予了依程序所作的决定其正当性的论点出发,通过论述为什么要让程序作为其决定的正当性唯一标准,从而展开对正当程序所要追求的价值目标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9月颁布的《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中,首次确立了我国程序选择权制度。但如果没有程序协议制度的辅助,程序选择权制度的实行将使司法实践无所适从或者问题丛生。为此,本文提出了创立程序协议制度的主张,界定了程序协议的概念和性质,从理论上论述了创立程序协议制度是程序选择权的内在要求,是规范和保障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有效措施,是当事人诉讼地位强化的实质性标志等观点,并对程序协议制度的立法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无论在立法层面还是在司法层面上,均存在着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界限不清、适用范围不明确、适用范围过于狭窄、简易程序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本文根据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立法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具体建议,以期推动相关制度的完善,从而进一步促进司法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