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欣赏,是对他人真诚的尊重和信任;欣赏,是分享别人成功的喜悦;欣赏,是宽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欣赏,是善待他人的友善。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与欣赏,同时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  相似文献   

2.
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一种涵养,一种素质;欣赏别人是对人家的一种肯定、一种理解、一种尊重;欣赏别人,既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又是一种沟通、一种祝福.这个世界倘若人人彼此欣赏,就充满了温暖与生机.欣赏别人,又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别人的时候,也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欣赏别人,也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你的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赞美的快乐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适当的赞美会给集体和个人带来快乐。2、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赞美他人的技巧,初步学会如何欣赏和赞美他人,树立健康的交往观念,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教学过程:一、俗语导入,故事创景主持人:我们经常听到一句俗语:看自己是一朵花,说别人是豆腐渣,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生1:瞧不起别人。生2: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生3:不会肯定别人,欣赏别人。主持人:很有道理,我们一部分同学总认为自己才是优秀的,别人没有什么可欣赏、赞美的,从而产生自负心理,失去朋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值得他…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欣赏、赞美和鼓励是帮助孩子飞向成功彼岸的翅膀.作为教师,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自己教的孩子今后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赏识孩子往往就是帮助他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正在我们生活当中,往往存在一些人,他们什么都好,就是会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如果有人夸奖了身边的同学、同事,总会有人议论:"真是虚伪!""看,某人又在巴结上司了!"我以前也是很少去赞美别人,总认为对别人的赞美无异于自降身价,为了维持自己固守的"清高"形象,我也从不喜欢赞美别人。可刚刚大学毕业的一位新老师却改变了我的看法。她总喜欢夸奖别人,一开始我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虚伪大于真诚,可有一天她夸起我优点的时候,我心里也美滋滋的!我这才发现,原来得到别人的欣赏是这么开心的事情!于是,我冒出一个想法:语文课也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欣赏是如此重要,那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威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每个人在付出了必要的劳动之后,都期待着别人的欣赏,这种欣赏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让生活充满阳光。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也有利于促进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7.
<正>活动目标:学会如何欣赏和赞美别人,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让学生认识到我们都需要被人欣赏和赞美,我们都需要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帮助他人树立自信,给人快乐;同学之间和谐相处,建立友谊;学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活动内容: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活动形式:交流、讨论;游戏、互动。活动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活动时间:40分钟。活动准备:将桌椅围成圈,用彩色纸做成"树干"和若干"树叶",电脑、奖品若干、千纸鹤。活动过程:一、师生问好二、热身运动:心理游戏"大风吹"  相似文献   

8.
当今,以批评为主要特点的教育方式逐渐边缘化,大家都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教育"蔚然成风。赏识,其实就是一种激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与赞美"。赏识作为一种激励,就是对人性中渴望别人赞美与欣赏需要的响应与满足,可以有效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增强孩子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学会欣赏     
欣赏是人生一道美丽迷人的风景。欣赏别人,是对别人存在价值的肯定,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能帮助他人更好地品尝生活的甘美;欣赏自己,是对自己生存方式的认可,是对自己取得进步之后的奖励,是激励自己走向成功的一种动力。学会欣赏别人,我们才会获得友情,才能感悟出生活的温馨和友情的温暖;学会欣赏自己,我们才会在不断进取中超越自我,才能在不懈的跋涉中完善人生。欣赏,不是无原则的赞扬,不是廉价的捧场,欣赏是出于内心的一种赞美。欣赏,不是孤芳自赏,孤芳自赏是一种盲目的自我陶醉,是一种不知深浅的自高自大,而欣赏是对生活热爱与执著的…  相似文献   

10.
五、赞美言词的应用教师适当地运用赞美的言词,能使儿童学习欣赏自己,进而欣赏别人.建设性的赞美是要赏识幼儿的努力、情感以及对别人的帮助,但不要评价幼儿的个性或品格.例一:画图画“陈先生,我画完图画啦! ”敏怡毫无表情地说.“这幅画看来是否草率一点吧? 没有画出你所想的样子,你感到很失望,是吗?””老师问,敏怡点头承认.“你可以再拿一张画纸,多用其他色彩.画你心中所想的东西.” 老师说.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标 发现同学的长处,用由衷的话语、具体的事例真诚地赞扬同学;努力做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转达别人的赞语:认真倾听,态度真诚:培养善于欣赏别人及不吝赞美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心理学家威廉&;#183;杰姆士说:“人性中最深层次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在犯错误的学生面前,批评和赞美都是教育。教育者应当毫不犹豫地多选择赞美。因为希望得到实事求是的赞美是人的一种本性。  相似文献   

13.
两只鸭腿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需要别人赞美的。学会赞美他人,就像是用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生活,也照亮自己的心田。每一个人,都有可以让人欣赏的地方。只要用真诚的目光注意一个人,你就会发现他身上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开学第一天,第一次见到学生家长,他们就提出许多新问题要求我这个新班主任解决:我的孩子视力不好要调到第三行坐;某某的习惯不好,我家的孩子不能和他坐同桌;某某爱欺负人,最好让他离我家孩子远些……过了些日子,我又发现孩子们也很爱在老师面前告别人的状,有时同学之间发生纠纷,也是各说各的理。总之,看别人总是缺点,看自己总是优点。于是,我决定在班里开展一次“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的教育活动。首先,我利用讲故事和看球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要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班会上,我请大家欣赏我讲的配乐故事《我真希望你是我的女儿》。这…  相似文献   

15.
星言 《高中生之友》2023,(12):45-47
<正>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真正优秀的人都懂得欣赏他人,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为自己所用。懂得欣赏他人,善于赞美他人,敢于为他人鼓掌,是一种格局,更是一种智慧。懂得欣赏他人,才能让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中国有句古话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思是人各有长处和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懂得欣赏他人,看到别人的长处,才能让自己得到真正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谢昭瑜 《辅导员》2013,(4):46-46
<正>在社会生活中.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那么,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他人。小学生只有学会欣赏他人.才可能有和伙伴合作的基础。一、思想先行,学会欣赏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人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要想让学生养成欣赏他人的好习惯.首先应该让学生觉得:这个习惯是我盼望的,对我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只有养成这样的习惯.我才是个好学生,我才可以受尊重,才可以多交好朋友。所以.我们首先是利用班队会、实践活动等一切契机.让学生知道,学会欣赏赞美他人十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生活中.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那么,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他人。小学生只有学会欣赏他人.才可能有和伙伴合作的基础。一、思想先行,学会欣赏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人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要想让学生养成欣赏他人的好习惯.首先应该让学生觉得:这个习惯是我盼望的,对我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只有养成这样的习惯.我才是个好学生,我才可以受尊重,才可以多交好朋友。所以.我们首先是利用班队会、实践活动等一切契机.让学生知道,学会欣赏赞美他人十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别人的赞美与鼓励。赞美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快乐。所以不要忘记时时发掘别人的优点、赞美别人。  相似文献   

19.
社交中,真诚地赞美别人是点燃友谊之火的奇方。心理学研究表明,尊重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人们需要自尊,也需要别人的尊重,赞美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积极评价,是对人的最有效的尊重。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听到赞美、褒扬之辞。同时,赞美别人能增强对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生活中,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那么,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他人.小学生只有学会欣赏他人,才可能有和伙伴合作的基础. 一、思想先行,学会欣赏 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人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要想让学生养成欣赏他人的好习惯,首先应该让学生觉得:这个习惯是我盼望的,对我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只有养成这样的习惯,我才是个好学生,我才可以受尊重,才可以多交好朋友.所以,我们首先是利用班队会、实践活动等一切契机,让学生知道,学会欣赏赞美他人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