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司马迁的<陈涉世家>(节选)是初中<语文>传统的教学篇目,文中陈涉说的"苟富贵,无相忘"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名句.对此句,初中<语文>(第四册,2001年11月第1版)没作具体解释,与之相配的<教师教学用书>译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很清楚,此书认为"富贵"的主语是"有谁";"相"相当于"咱穷哥儿们",从语法角度分析,这种"相"为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相似文献   

2.
《陈涉起义》中有一句“苟富贵,无相忘”。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注释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我认为这两种注释均不妥。原文语境是:“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苟”,倘若;“无”,通毋,不;“相”在这里不能解释为互相,“相”有指代人称的作用,相当于“之”,可译为“你们”,“相忘”即“忘相”;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用法,指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译为“七嘴…  相似文献   

3.
“苟富贵 ,无相忘”是《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对“佣者”说的一句话。《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解释为 :“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 ,可不要忘记伙伴们。”这个解释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两个信息 :①“苟富贵”的主语是在场的任意一个人 ,可以是陈涉本人 ,也可以是其他的“佣耕者” ;②“无相忘”的“相”理解为“伙伴们” ,意即若我陈涉富贵了 ,我不会忘记我的伙伴 (与陈涉一同佣耕的人 ) ;若别的任何一个“佣者”富贵了 ,也不会忘记他的伙伴 (包括陈涉在内与之一同佣耕的人 )。其实 ,对“相”的这种理解仍然没有脱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相"字在<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中的用法,谈到"相"字在古汉语中作为副词,名词和动词的主要用法,对于学习"相"字在古汉语中的运用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澍 《文教资料》2006,(29):102
《陈涉世家》开头部分写道: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段大意是清楚的,但其中“苟富贵,无相忘”的句意却历来被人误解,其主要问题出在对“相”字的理解上。“相”字多被译释为“彼此”或“互相”,这样,“富贵”和“忘”的主体就成了双方面的行为。如戴逸主编的《<史记>全译》,就译为:“如果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另一种情况是,虽将“富贵”和“忘”视为某一单方面的行为是正确的,但把“相”字译成了“咱们”。如陈永…  相似文献   

6.
"100万粒大米有多少"是新课程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中第一节内容(整章也都是新增教学内容). 初次接触这个问题,个人感到很茫然,<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具体数据结果. 从教材(p.127)中提供的活动目的及材料看,是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感悟"数据",发展"数感".  相似文献   

7.
<屈原列传>(节选)(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4)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该句中的"谤"字,<教师教学用书>和其他很多资料都理解为"诽谤、诋毁";一些辞书也不例外,如<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谤:释[2](动)诋毁,诽谤.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事实上,这里的"谤"字应该释为"批评、指责".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归"字究竟该解释为"归来"还是"归去",<教师教学用书>在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这句话的意思是"风风雨雨把春天送来了,纷飞的雪花也在迎接春天的到来",也就是说此处"归"字作"送春归来"讲.  相似文献   

9.
引导     
李桂芬 《广西教育》2013,(40):52-52
课堂上,我让学生自行翻译《陈涉世家》一文,分组交流自学成果。一个学习小组在翻译"苟富贵,勿相忘"一句时产生了分歧。生1":我认为应该翻译为‘如果(你)(将来)富贵了,不要忘记(我)’。"生2:"不对,应该是‘(我们将来)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相互忘记’。"生3:"翻译为‘(我)(将来)如果富贵了,不会忘记你们的’才恰当。"生4(感慨)":唉,我查阅了不同的翻译书,这几种说法都有,到底哪种才是最恰当的呢?"该小组莫衷一是,转而询问其他学习小组,结果发现大家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我知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了。如果我直接告诉他们答  相似文献   

10.
一、概念的主体性 目前,很多人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的主体性认识不清,或受以前<教师教学用书>上"教学要求"的影响.教学要求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其描述对象是"教师做什么",语言表达的概括性很强;而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化、过程化,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求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操作、检测的具体的行为指标,其描述对象是"学生怎么样".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1.
对《左传》“以乱易整,不武”中“乱”“武”二字,目前有多种解释,但终因施于文句不协而难成定论。文章从字义、文意等方面进行了考辨,否定了前有解释,提出“乱”为“内战”“战争”,“武”为“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王弼的“圣人体无”在其思想体系中比较重要。本文认为王弼对“无”作了本体论的解释,对“体”则需要加以具体的分疏,在王弼的著作中“体”除了作为动词“体认”的用法以外还有作为名词“形体”的用法,基于这两个范畴的考察,作者具体分析了“圣人体无”中“体”与“无”的含义并指出“圣人体无”可解释为“圣人的心体为无”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对于《说文段注》相解释为质的意义,历代皆存在不同看法。段氏引毛传云:相,质也。而段氏所举的两个例子中金玉其相的相当是外貌、相貌的意思,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质地、实质;考慎其相的相乃是辅相意思。虽然段玉裁等人对相,质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段氏对词义引申的探讨和词义引申的规律总结却是卓有成效的。从他对相词义的进一步阐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段氏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引申义阐释条例,构成了一个内部系统。  相似文献   

14.
"厮"在唐五代时期产生了入声的读法和"互相"义,音义来源都不清楚。副词"相"从先秦以来就有"互相"一义,平声的"相"在唐五代时的口语里产生了入声一读,"互相"义的"厮"和入声的"相"具有密切关系:1.唐代的格律诗中,"相"有押仄声韵的情况;2.今天方言中"相"、"厮"的读音来自于中古的同一入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元以来数位曲学大家关于"务头"一词的阐释之梳理,尝试探讨清代李渔"别解务头"之说在"务头"阐释史上之价值与地位,揭示其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唐宋宫廷队舞中的舞头、引舞、戏头、引戏等进行辨析可以发现,引舞与舞头、引戏与戏头均是不同的概念,而引舞、舞头在功能上的部分重叠是造成二者被混淆的主要原因;引舞之出现并不始于唐代,至迟隋代已有之。以上观点对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考》中的一些学术见解将有所修正。  相似文献   

17.
先秦道家“有”“无”之论。既肯定了“有之利”、“无之用”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状态。又肯定了两者作为价值存在的依待关系。并主张把适用于人类的价值规范推扩到非人的世界中去。这一思想及其理论基础即先秦道家“天人合一”之论,它强调的是天人之间的融合性和协调性,追求的是一种物我同体肯定、天人浑融不分的超越境界,对克服西方近代以来仅仅从人与人关系视角考虑问题的伦理学缺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乡"当解作"国都","讥"应释为"毁谤"。  相似文献   

19.
湘西苗族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苗族人劳作不止,为自己求得了生存与发展,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缔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论"孙悟空"名字的佛教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表达了大量的佛教义理。也给“孙悟空”这一名字注入了丰富的佛教内涵,它反映了作者以猴说法的心理历程和作者般若性空的佛学思想。作品中许多诗词和回目所包含的佛教含义、金箍棒和金箍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某些章节和情节所具有的哲理意义、行文中出现许多谈空的诗句、作者对孙悟空师父的选择和《心经》内容所以大量出现的原因等多个方面,都反映了“孙悟空”的这一佛教名字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