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谈产品色彩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色彩是视觉诸元素中对视觉刺激最敏感、反应最快的信息符号。色彩有色彩的性格与感觉,有色彩的语言与语义。色彩具有象征性、表情性、易变性。具有膨胀感、收缩感、冷暖感及轻重感。色彩对于设计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美的色彩在物理上有变化和装饰的效果。如果产品设计离开了色彩,那么,再优秀的设计也会枯燥无味,失去艺术性,失去吸引力,而且商品性也会大大减弱,不能有效地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生产效益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因此,色彩对于产品设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2.
色彩是视觉诸元素中对视觉刺激最敏感、反应最快的信息符号。色彩有色彩的性格与感觉,有色彩的语言与语义。色彩具有象征性、表情性、易变性。具有膨胀感、收缩感、冷暖感及轻重感。色彩对于设计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美的色彩在物理上有变化和装饰的效果。如果产品设计离开了色彩,那么,再优秀的设计也会枯燥无味,失去艺术性,失去吸引力,而且商品性也会大大减弱,不能有效地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生产效益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因此,色彩对于产品设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3.
色彩在主观上是一种反应与行为,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和变化是非常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印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当受到某一颜色的刺激能产生某些反应。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般来讲,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形式”(《政治经济学批判》)。人们所栖居的地球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人们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活动都与色彩紧密联系着,因此,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大师们无不重视对作品巧妙着色。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有关篇目更是如此,它们或是渲染情境;或是象征主题;或是显示作品倾向;或是显露人物心态,值得细细玩味。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之所以流传后世,一  相似文献   

5.
一、色彩的感情作用及如何观察运用色彩 所谓色彩的感情,是和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分不开的。例如:大红给人以庄严、兴奋、热烈向上的感情,当室内呈现红、橙、黄色调时,室内有温暖、热烈的感觉;而当处在深蓝色的一望无际的海边,会给人以爽朗、肃穆、冷静、明快、深远的感觉。对于这些色彩的不同感受,人们有着各自不同而又共同的感觉。在不同的环境时间及主客观情况下,  相似文献   

6.
在装饰界中我们很难制定出一套严格不变的法则,因为与装饰密切相关的是人们的感觉,而感觉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色彩也同样具有主观性,色彩是观看者的感受。我们可以先简单地浏览整栋房子,决定各个房间的用途,然而把他们与不同颜色的特点相对应,这样就能找出适合每个房间的色调方案。色彩具有某个区域以及定义其用途的能力,它这种能力在室内及其很多场所都能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装饰界中我们很难制定出一套严格不变的法则,因为与装饰密切相关的是人们的感觉,而感觉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色彩也同样具有主观性,色彩是观看者的感受.我们可以先简单地浏览整栋房子,决定各个房间的用途,然而把他们与不同颜色的特点相对应,这样就能找出适合每个房间的色调方案.色彩具有某个区域以及定义其用途的能力,它这种能力在室内及其很多场所都能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人类从发现色彩、认识色彩到使用色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绚丽缤纷的色彩现象,在远古时期曾被认为是大自然的一种神秘力量。成为人类认识自然本质的直接途径,也成为人类最早用来表达原始意识的重要标志。虽说颜色是客观存在,既无阶级性.也无感情和意识,但当色彩的物理属性作用于人的时候,却可以引起人的审美心理活动,人的大脑会因此产生某种象征性的感觉,甚至还会产生某些联想,而这些联想就使得色彩披上了情感的轻纱。色彩现象通过形象思维产生维妙的心理作用,并且引发审美意识。人们生活于色彩的世界里,色彩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色彩还满足了人们的不同审美需求。 色彩的审美心理从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并伴随它不断发展。因此,人们对色彩的审美意识与自然、宇宙、哲学、政治、伦理、道德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白色彩产生的那一刻起就蕴含着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 “远看色,近看花”,说明了人们对服装的感觉首先是色彩。无论怎样时髦的服装,如果色彩配置不佳,就难以让人喜欢。 色彩分为写实性绘画色彩与归纳性装饰色彩两大类,服装色彩属于装饰色彩。绘画色彩与装饰色彩都是色彩造型的重要手段,它们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黑夜畅想     
热烈的红,温馨的黄,忧郁的蓝,淡然的白……这些色彩都为人们所喜爱,唯独黑.人们总是说它肮脏.说它污浊,说它不美.而我.对黑却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在人体的各种感觉中,视觉是最主要的感觉。据有关资料统计,人依靠眼睛能获得87%从外界来的信息。而人眼只有通过光的作用,在物体对人造成色彩才能获得印象。光是原因,色彩是结果。有经验的室内外设计师和建筑师都很重视色彩对人的物理、生理和心理的作用,十分重视色彩能引起人的联想和情感的效果,因为色彩是唤起人的第一视觉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影视动画作品是用视听语言向人们传达信息的,这种电影语言有不同于文字语言的编码系统,而色彩则是视听语言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元素。本文主要从视听语言的特性和色彩视觉元素所具有的象征和暗示作用来分析在影视动画作品中把握色彩基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整个世界是色彩的世界,科学研究发现色彩具有奇特的生物学效应:一、色彩的感观效应色彩的感观效应是指色彩能给人以温暖、轻重、胀缩、软硬等感觉,但色彩本身并无这些区别.例如:红、橙、黄色能给人以温暖感(人们称之为暖色或亮色),而绿、蓝、紫色给人以寒冷的感觉(人们称之为冷色或暗色).由于人眼的光渗错觉,暖色或亮色能给人以膨胀的感觉,而冷色或暗色给人以收缩的感觉.我们在日常  相似文献   

14.
<正>色调指的是一幅画中画面色彩的总体倾向,是宏观的色彩效果。色调在冷暖方面分为暖色调与冷色调。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调,象征着太阳、火焰;白色、绿色、蓝色为冷色调,象征着森林、大海、蓝天。在各种颜色中,红色、黄色和橙色等暖色调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活泼、愉快、兴奋的;白色、绿色、蓝色等冷色调让人感到安静、沉稳、踏实。不同颜色给人以不一样的心理感觉。暖色总体为前进色,给人更多膨胀、亲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每个正常儿童对客观世界的感知都始于色彩,在绘画活动中,他们对线条和形状的感知是不稳定的,而对色彩的感觉则始终有一种向往,偏爱而热情,虽然那种感觉仅仅是粗线条的,色域也不宽。十岁左右的儿童进入了色彩感受的飞跃时期,因此,抓住四、五年级学生的最佳年龄阶段以色彩为主要手段,培养其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感觉是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造型艺术领域人们进行审美活动、创作活动的基础。在造型艺术中,人们对可视形象进行观察、反映、体验与联想,获得了主观的印象与独特感受,然后将感觉和领悟而达的理性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精美的令人神往的艺术品。一、感觉在造型艺术中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特征训练有素的“感觉”总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观照事物的。色彩画家描绘“金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不同的色彩表现出不同的好恶,这种心理反应,常常是因人们生活经验、利害关系以及由色彩引起的联想造成的,此外也和人的年龄、性格、素养、民族、习惯分不开.例如看到红色,联想到太阳,万物生命之源,从而感到崇敬、伟大,也可以联想到血,感到不安、野蛮等等.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都是色彩心理所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色彩,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向人们传递着美的讯息,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甚至还会影响人们的生理。"色彩心理学"主要强调色彩的因果关系,即客观色彩刺激人们衍生出在主观状态下的反应,而主观的反应又诠释了色彩在客观层面的内涵象征。在古诗词中,色彩的客观影响和主观抒发是极为明显的,表现出主客观的相互影响,为后人解读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色彩心理学作为学生理解古诗词韵味、情感内涵、主题思想的突破口,以色彩作为切入点设计  相似文献   

19.
一、色彩的情感因素 "美丽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这是诗人泰戈尔说的一句话.生活中,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是美感受中最大众化,最普通的形式.色彩没有国界和种族之分,它是世界性的.色彩所抒发的情感是全人类的,但又是最私人的,它所表达的确又是个人最内在的心绪.  相似文献   

20.
们生活在大千世界里 ,周围的一切都以某种色彩的形式反映在人们的视觉中 ,色彩是缤纷多样的 ,主要有七种基本色 ,即红、橙、黄、绿、青、蓝、紫 ,其它色彩为七种颜色的组合色。白色、蓝色、天蓝色被称为“冷色” ;红色、黄色和橙黄色则被称作“暖色”。人们对色彩的看法是 ,暖色表示温暖、热情、急躁、兴奋 ;冷色则表示清凉、沉静、温柔、雅致。亮色表示明快、活泼 ;暗色表示沉静、庄严。人们对色彩的反应是不同的。同样一种色彩 ,不同人的感觉和心理反映是各异的。色彩对人的影响不止于此。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研究发现 ,色彩的变化不仅会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