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也谈绿色图书馆--兼与武春福先生商榷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绿色图书馆是自然环境清洁静雅,文献内容健康真实,服务方式便捷文明,信息传递畅通无阻,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和信息传播生态高度净化的图书馆。绿色图书馆推崇圣洁典雅,是全人类的文化乐园和知识营养配餐中心。  相似文献   

2.
将农村生态文化类图书出版置于传播学视域中进行研究,并结合"农家书屋"这一新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形式,分别从读者、传播主体、媒介三个层面对农村生态文化类图书出版传播进行剖析,探讨在依托"农家书屋"背景下的生态文化类图书出版传播策略与路径,为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3.
区域文化是传媒创意生产取之不尽的活力源泉,区域融媒体中心应自觉担负起助力本地文化传播、塑造本地“文化强符号”、构建本地文化体系、传播本地良好形象等重任。宜昌夷陵融媒体中心在传播当地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地缘文化、艺术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理念契合、过程嵌入和体系协同三个维度解析全媒体生态与红色文化传播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通过调研发现,当前综合档案馆红色文化传播在资源基础、传播媒介、参与主体和传播效果四个方面同全媒体生态要求尚有差距,最后提出未来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即借全息媒体助力红色文化资源多元叙事、借全程媒体助力红色文化传播介质多样、借全员媒体助力红色文化传播主体“翻转”、借全效媒体助力红色文化传播精准覆盖。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文化、商业、技术三重视角,围绕新发展阶段国际出版文化生态、市场生态和互联网生态的重构,将跨文化交流、对外出版贸易、科技创新进行结合,探讨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引领和推动国际传播实践,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文化、商业、技术三重视角,围绕新发展阶段国际出版文化生态、市场生态和互联网生态的重构,将跨文化交流、对外出版贸易、科技创新进行结合,探讨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引领和推动国际传播实践,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7.
面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生态及民族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如何改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生态,挖掘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建立一套积极、理性和长远的发展目标,强化民族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8.
汪一兰 《新闻知识》2023,(7):71-76+95-96
文化场域深刻影响着城市文化生态的更新与现代化进程,面对后工业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延伸,本文以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为例,以文化传播为思考主轴,脱离艺术本位与文化产业二元争论,借助格里斯沃尔德“文化菱形”框架,在艺术社会学视域下探索古老剧场艺术传播场域的扩大和迁移与文化传承发展路径,以期提升传统艺术的当代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李颖 《传媒观察》2013,(11):31-33
媒介作为影响文化变迁的动态表征,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当前传播媒介变迁与文化技术进步的联动状态中,传播生态研究逐步显示出其重要性。从传播生态的兴起、历史发展和当下意义等方面对其进行梳理与探讨,有助于强调传播生态研究在重构和改造人与媒介关系的同时保持文化的独立性、亦即保持文化自身的协调平衡等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文化的元素都是伴随着社会变迁的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更变其形态和应然方式.21世纪,生态经济取代工业经济成为人类倡导并努力实现的新的经济形态,这种新经济将使人类进入生态文明.在文化传播领域,从事文化活动的个体、群体、系统所涉及的环境条件,可以被看作是另一种"生态",它对文化的传播、发展乃至人类文明的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因而,传媒的生态状况尤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1.
郑自军  蔡叶 《新闻界》2007,(6):86-87
从媒介生态的角度审视,当前民族文化传播失衡实际上是民族文化传播生态恶化的结果.对此,本文提出了解决这一失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李平根  夏盛 《新闻窗》2006,(6):25-27
易中天品三国节目的开播及其随之而来的轰动效应,让人既惊叹于电视这一现代传媒巨大的传播效应,又让人对当下的传媒生态和文化生态下的受众反应表示疑惑和探究。对这个现象的看法五花八门,褒贬兼容。它是一个特殊而又普遍的文化传播事件,颠覆了传统的学术理念和存在方式。借助于《百家讲坛》这一广阔而厚重的平台,把学术通过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利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讲课方式,在传统经典的基础上,把信息整合包装并传播出去,起到了轰动的大众传播效应。这一文化传播事件的轰动效果值得我们去反思和辨明,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传播的内在机制、传者和受者的素质、品位和心理反应以及传播效果方面的一个极具典型的文本。  相似文献   

13.
马琳  牛恒磊 《报刊之友》2014,(3):153-154
本文通过对山阳县的生态现状、规划、文化、产品以及当地居民生态意识的调查和研究,进而对其优劣势及路径选择进行梳理、归纳。这对实现山阳县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使经济发展的目标真正落实到满足全体山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态需要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媒体传播等方式,让其它贫困山区对山阳发展模式有所了解,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具体梳理了陕西地域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和科教文化六大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陕西地域文化传播力的现状,认为陕西地域文化传播存在内容资源发掘不够、传播渠道不够丰富、受众知晓度偏低等问题,希望能为进一步探讨文化传播力提升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国家综合档案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负有构建和存储生态记忆、提供生态文明建设参考信息、助推生态文化建构与发展的历史责任。实现这些责任的途径在于牢固树立生态责任意识、强化生态档案建构与开发,以及加强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播等。  相似文献   

16.
段燕 《传媒》2021,(20):73-75
新时代,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已经成为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和重点方向.面对全新的信息传播生态,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要想实现突破,就必须及时调整策略,在明确传播重心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传播路径,这是确保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时代性、常态性与长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杭州传统文化富有水性,杭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充满了水文化特色。水文化具有丰富、复杂的特征,使得水文化传播活动表现的纷繁复杂。本文从水文化向杭州城市文化领域、生态文化领域传播、建筑文化领域传播及水文化传播主体共四个方面阐述水文化的传播途径,从本质上展示和体现人水互动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诠释人类社会的水务生活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戚德祥 《中国编辑》2023,(11):10-16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作了深刻阐释,为出版强国建设指引了行动方向。一是立足中华文明连续性,引领新时代出版发展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提升出版国际传播力;二是立足中华文明创新性,推动科技与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塑造出版融合发展新业态,扩大优质内容供给,创新内容呈现传播方式;三是立足中华文明统一性,以多元文化出版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出版多元协调发展;四是立足中华文明包容性,构建出版国际传播文化融合生态、多主体融合的出版市场新生态和互联网生态,形成出版国际传播生态体系,增强出版国际传播效能;五是立足中华文明和平性,积极搭建中外出版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传播多元文明和合共生理念。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伦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为打破文化的封闭状态、保持文化 的生命力的道德方式,跨文化传播极具文化伦理 意味;在政治、经济、传播技术、文化心理等多 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实的跨文化传播在总体上表 现出明显的工具性与功利性;跨文化传播的伦理 合法性应是合于人的文化创造自由与文化选择自 由,合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平衡和文化意义的共 同分享,合于人的文化传播无限可循环性的要求, 合于文化创造所内含的超越文化限制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微传播时代正在显著影响和改变传统村落的传统价值和文化生态。借助新兴传播技术及微媒介平台,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微传播媒介以及现代文化进行协商、融合,进而实现传统村落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成为保护传统村落、复兴乡村文化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