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成 《职业圈》2011,(13):94-94
刘鹏凯系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心力管理》是他的第五本管理专著。心力管理既是方法也是艺术。《心力管理》"25法"将理论发生与自身示例相结合,将管理智慧进行了阐释。"衔石子法"用乌鸦喝水为喻,阐释企业如果不想办法喝到水,就不能生存;“脸谱法”用中国戏曲中的化妆造型为喻,说明在管理中,管理人既要会扮黑脸,又要会演红脸;“短信法”用发短信做例子,详述有时一条短信可以起到春雨润物的作用,温暖员工的心田。  相似文献   

2.
100年前 ,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 ,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的现代学术范式。这一学术范式 ,存在着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来不恰当解释中国文本的可能性 ,所以应该用“跨文化阐释”这一模式加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而这一点也正是《红楼梦评论》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与单向阐发不同 ,《红楼梦评论》的阐释是“跨文化阐释” ,它注重的是中西方平等双向的互文性关系。《红楼梦评论》虽然接受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却不可以用“影响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而只能用跨文化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相似文献   

3.
赵勇 《文化学刊》2009,(1):159-159
赵勇在《当代文坛》2008年第3期发表的《书信的终结与短信的蔓延》撰文指出:短信由于它的“短平快”,却有可能对人的情感活动造成一种屏蔽、麻醉、删除或稀释。结果,短信要不成为一种普通信息,要不成为人的情感活动的“心灵鸡汤”。它的构成方式和运行方式显然不是为了让人记忆,而是为了让人更好的遗忘。在这一问题上,昆德拉的判断是正确的。当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运转的时代中时,信息的生产早已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4.
孙红林 《文化学刊》2009,(2):160-163
巴赫金所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书中,对话的论述相当重要。巴赫金将对话以“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的形式展开诗学的阐释。两种对话分别从小说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特色两方面表现了复调的艺术。理解对话理论,以文本为中心展开阐释是个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动态     
《职业圈》2012,(13):12-12
企业管理红色学堂如期开讲 由广东省青联、省侨青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华南“红色管理智慧政商领袖研修班”近日在广州开班。该活动由红色管理大师江英讲授《毛泽东领导艺术与企业管理》,将向华南“珠三角”地区青年企业家宣讲红色企业管理文化。  相似文献   

6.
杨艾璐 《文化学刊》2010,(4):183-185
《意义的生成与阐释——新时期文学的主题学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是王春荣教授的又一部新著,也是目前第一本以"主题学"方法系统研究"新时期文学"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7.
动态     
企业管理红色学堂如期开讲 由广东省青联、省侨青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华南“红色管理智慧政商领袖研修班”近日在广州开班。该活动由红色管理大师江英讲授《毛泽东领导艺术与企业管理》,将向华南“珠三角”地区青年企业家宣讲红色企业管理文化。  相似文献   

8.
苏立新在《人民日报》2007年5月15日第5版撰文指出:几乎每个手机用户都受过垃圾短信的骚扰之苦,“躲都躲不掉”成为共同的无奈。这样的情况下,一则消息的出现令人欣喜。由中央精神文明委与信息产业部指导的“倡导文明、传递爱心”公益短信大赛.向全社会征集并鼓励转发积极向上的“种子短信”。吸引了350万人参与,影响人群超过1亿人。  相似文献   

9.
《职业圈》2011,(34):2-2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成廉·大内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分析了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概念,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吝的;同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研究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一书问世,  相似文献   

10.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成廉·大内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分析了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概念,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吝的;同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研究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一书问世,  相似文献   

11.
在长期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管理思想,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尧典》中就记载着尧、舜、大禹管理国家的事迹。这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管理记录。距今已2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管理战略与战术问题的杰出著作。《韩非子·十过》中阐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的财务管理理念,《淮南子·主术训》中指出“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的用人理念。《贞观政要》用最精练的语言阐述了赏罚严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日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企业的成功范式:心力管理解读》一书正式上架发行,与读者见面了. 本书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系原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德教授策划、组织、执笔与统稿.从心力管理的维度、价值基础、方法论、驱动机制、哲学前提、实施艺术、目标模式等方面对《心力管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进行了解读,并从文化视角研究企业管理,重点探讨中小企业的成功之道,对于研究中国经济的崛起之路,研究中国中小企业振兴之路,无疑提供了一把文化钥匙.  相似文献   

13.
初国卿 《文化学刊》2012,(6):189-191
暑热倦怠,拿出王羲之的《兰亭序》来看。此《兰亭序》为"坚净居丛帖"之《清乾隆内府摹刻落水兰亭并跋》。"坚净居丛帖"数种原本为启功所藏,北师大出版社的影印本精良考究,几与原拓相仿。每临习一过都要想一想这帖名中的"落水"二字,其中所包蕴的前尘影事一件件尤为让人感叹。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聚会“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在诗卷前写下一篇序言,即《兰亭序》。传说这篇手稿原迹已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殉葬品,埋人昭陵,后世仅有摹本和刻本流传。摹刻本有多种,其中摹本以冯承素的“神龙本”为佳,刻本以“定武本”最著名。  相似文献   

14.
黄汉江、余景凤二先生在《世界华人文化现象——同源异派 同根异枝的文化释》(载《社会科学报》1992年9月17日)一文中提出,世界华人文化现象的特性在于:(一)兼容性;(二)“超越”性;(三)“本根”性。笔者基本上表示赞同。但该文并未进一步阐释这三者之间的序列和从属关系,却是一个遗憾;而将“本根”性置于三大特性之最后,似有本末倒置之嫌,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壶中观文天地宽——评《唐代园林别业考论》党圣元“壶中”一词,典出《后汉书费长房传》,讲的是仙家壶公引费长房跳入壶中,观看楼阁重门的仙宫世界。这则故事本是反映神仙家宇宙空间观的,唐人诗文多用此表达长生久视的愿望和祈求,也用以喻园林景观和园林意境,如“树...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三十七章的“镇”字在较早的文献中,多训为“安”或“安定”,并非强制性的。“镇压”之类的意思只见于战国以下较晚文献,将此章的“镇”字理解为《老子》要对不合道的行为采取强制性的“镇压”措施,并不符合《老子》原义。因此,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之“无不为”理解为强制性的无所不用其极也是有问题的。“无为而无不为”是典型的“以退为进”思维方式,《老子》中有很多与之类似的表述,主流意见一般将其理解为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标,并无不妥。《老子》思想世界中“绝对性”表述与“相对性”表述是并存的:“绝对性”代表其最高理想的同时,“相对性”同样也是为《老子》所接受的,不能由其“绝对性”否定其“相对性”。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知识型员工的概述 第一。知识型员工的涵义。“知识型员工”(knowledgeWOrker)这一概念是由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lDrucker)于1959年在其著作《明天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中最早提出的,他将知识型员工的内涵界定为“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他认为,“知识工作者”是指通过正规教育获得工作、职位和社会地位.主要利用知识和信息进行工作的人;并指出,电脑技术员、软件设计者、医师、律师、会计师等都是典型的知识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游必有方"和"粪土之墙"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里仁》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句中“方”,《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保存了汉代郑玄的解释:“方,犹常也。”宋代邢昺进一步解释为“常所”,目前的《论语》注本大多把“有方”解释成“有固定的地方”,联系先秦时期其他典籍中“有方”的用例,“有方”义为“有道理”或“有原因”。《论语.公冶长》有“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现存《论语》的各种传世古注中,没有关于“粪土之墙”的解释,近年出版的《论语》注本,则多把“粪土之墙”解释为“污秽肮脏之墙”;《说文解字》:“粪,弃除也。”可见先秦时期“粪”是动词,是“弃除”的意思,那么,“粪土之墙”应以解释为“剥落泥土之墙”为宜,这样的墙,才真正“不可杇”。  相似文献   

19.
《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即“养气章” ,是《孟子》中很难理解的一章 ,其疑难集中在“不得于言 ,勿求于心 ;不得于心 ,勿求于气。”①一句的理解上 ,古往今来学术界争论不断。本文试图从“言”字的解释入手 ,以“义”为核心 ,对“不得于言 ,勿求于心 ;不得于心 ,勿求于气”进行一种新的阐释 ,并分析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的不同。文中涉及“勇”、“气”、“不动心” ;“养勇”、“养气”、“养浩然之气”等范畴 ,有必要先作探讨。“勇”意为“不畏难”、“不畏惧” ,经过长期反复“勇”的磨练 ,形成较稳定的个人气质 ,即“气” ,在这…  相似文献   

20.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是我国深度融入全球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电影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承担着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增强中国叙事能力的时代使命。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壮大、优质产能不断释放,《流浪地球2》等一些中国电影的成功“出海”为文化作品、文化产业以及国家形象“走出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要扩展兼容性、争取大多数,掌握新技术、顺应真趋势,找准发力点、用好“政策包”,抵制污名化、掌握主动权,将文化“出海”不断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