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听说某研究单位在中学生中作民意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对历史课的满意度在各科中倒数第二,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对此感到震惊。难道学生真是讨厌历史课吗?许多历史教师都有亲身经验:学生对生动、具体的历史情节本来是很有兴趣的,他们感到厌烦的主要是“满堂灌”的“系统知识”和要求死记硬背大量“系统知识”的考试。这说明,历史教材确实需要做一番大改革。按现在的课时分配,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大都只有一百多课时。可是人类文明史上下几千年,浩如烟海,在一百多课时里只能讲到其中极其有限的一小部分内容。这就需要精挑细选,选出最…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师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当学生上音乐或是体育课时,兴致都很高昂,但是一到数学课,学生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我曾私下问过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情绪反差,学生说上文体课时课堂氛围很活跃,觉得很放松,但是上数学课时,会觉得很难,很棘手,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就可以找出我们数学课的不足,也就是数学课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来。那么,我们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像喜欢文体课一样喜欢数学课呢?  相似文献   

3.
(一)第一课时一、导人揭题。二、初读训练:1.(景阳冈)写什么事?2.参考下列提示,用一两句话介绍武松。年代:北宋姓名:武松籍贯:青河县地点:景阳冈事情:饮酒、上冈、打虎特点:艺高胆大、英勇无畏(这是特级教师张化万教师的一段教学,是第一课时一开始的“初读训练”。他让学生用以上给学生提供的“资料”自己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武松,学生想按什么顺序就按什么顺序,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采能在自己读课文的流础上介绍清楚武松即可。请您想想看,学生会有多少种介绍武松的方法?张教师这样做,有多少学生可以参与这样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请尊重孩子     
黄春 《教育文汇》2005,(10):5-5
上四年级的女儿回家边说边笑:“今天上数学课时,我们班老师很生气,让那些考不及格的学生站起来,她用手指着数——一只,两只,3只……共15只!”  相似文献   

5.
今年四月份,我们有幸观摩了“全国课改试验区苏教版小学语文试验教科书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本来让人欣喜的是,大赛组委会发给的教案汇编告诉我们,会有许多老师上第一课时。然而,从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第一课时教学还是太“胖”了。有许多听课的老师有这样的疑惑:这样上下来,第二课时做什么呢?作业?拓展?写生字?没有听到一节真正让学生在第一课时里读通读顺课文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王心琳 《贵州教育》2010,(17):35-3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进到今天,老师们越发感慨:这书是越教越困惑!尤其到了中段,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还好定位:精读课文、品读课文似乎还有事可做,可第一课时究竟该做些什么呢?一整节课都只讲生字吗?显然不科学。于是,我们清楚地发现:很多公开课、研讨课、竞赛课,第一课时几乎无人问津!那么,第一课时是否重要?究竟该如何上好中段的第一课时呢?  相似文献   

7.
文摘     
从两个调查结果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正做些什么?文摘一、我们对351名大、中学生和86名初、高中青年物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表明,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自主独立性还很不够,这将成为妨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也将成为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上知识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的。在知识应用的每个真实问题中,即便所涉及的概念、原理相同,这些概念原理的相互作用模式和背景也往往…  相似文献   

8.
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小说,同学们往往只对小说情节、人物感兴趣,而忽视语言魅力,鉴赏文学作品还缺乏必要的经验。如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同学们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心有灵犀充满了好奇,而无视其它,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任何收获。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不禁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在一次校内公开课上,对如何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我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9.
在上高中《生物》中的“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这节课时,我们发现知识点较密集,课容量较大,并且“脊髓的反射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条件反射的建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内容在旧教材中是用3课时完成的,而新教材是集中在1课时完成的。如何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做了一点尝试。下面就针对这节课中的“实验”的设置谈谈我们的体会。一、“股跳反射”实验——导入新课一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关键是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节课我们设计了一个让每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做的简易实验来导入…  相似文献   

10.
一位生物教师在教啄木鸟一课时,先拿出一只啄木鸟的标本。学生们的目光一下集中在这只栩栩如生的啄木鸟上。然后,她引导学生看它的身体、羽毛,特别引导学生看它的咀巴和爪子的形状。学生很快发现啄木鸟的咀又细又长,腿很短、很尖,是弯曲状,象个钩子。然后打开幻灯,一只啄木鸟飞上树,用钩爪抓住树杆,用咀把虫啄出来。最后一张幻灯片的画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③(人教A版)第三章中要学习古典概型内容(后文中提及的教材均指该书),在没有任何排列、组合知识作基础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学好古典概型,这不是要老师做无米之炊吗?这是否要师生建空中楼阁?是不是痴人说梦呢?于是,老师们“迫于无奈”,只好从很有限的课时中挤出一点课时来补充最基本的排列、组合知识,以期能解燃眉之急,但是,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既学不好排列、组合知识,更不会用它来求解古典概型问题,如此教学,只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忠于新课标,没有领会课改精神,更没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上新授课时兴趣较大,注意力容易集中,而上复习课时,往往提不起精神来。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设计复习课时既要有层次的进行又要精心设计多变的练习形式。下面以“几何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课为例,简介一下复习层次,然后谈谈体会。(一)巩固加深基础知识。1.请学生们回忆一下,在这学期内学过哪些几何形体?2.这些几何形体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二)进行单个形体和组合形体的求积计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请学…  相似文献   

13.
要重视语文课外活动合肥一中龚玲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效果很不理想,叶圣陶先生批评为“少慢差费”。这说明单靠增加课时或只靠课内的几节语文课,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作为巩固和发展课内学到知识的手段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4.
薛峰 《广西教育》2013,(37):68-68
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展应用意识呢?笔者认为,要从学生的数学经验人手,挖掘其中的生成资源,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而后才能建构自己对数学的应用策略。现笔者对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与面积单位》出现的误区,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一、缺乏应用意识。造就概念误区,使学生认知模糊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很多教师认为这都是非常简单的知识,根本不需要做过多的引导,因此将两个课时融合为一个课时,但针对“什么是面积”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班级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这点看似简单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史婧宇 《贵州教育》2011,(24):18-18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他们教5只猕猴做动作,其中3只猕猴学会了,另两只猕猴没学会。是不是这两只猕猴蠢一些呢?科学家换了一种方法来教这两只猕猴,这两只猕猴也很快学会了。研究者用多种方法,多只猕猴进行了反复试验,得出一结论是:猴子的聪明程度没有太大的差别,要教会猴子做动作,关键是要找到相应的方法。这一研究,对于教育者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和教育学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学生“互动”之一——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改变“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在低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具操作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形成新概念;还能为他们主动探索提供机会。如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这一课时,我从做风车引入,让学生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再用正方形剪出四个三角形,做成风车,风车转起来时就形成一个圆……让学生在折叠、比较、测量的…  相似文献   

17.
徐斌  牛建涛 《生物学教学》2005,30(10):25-25
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是高中生物学选修教材“发酵工程简介”中的重点。本节首先介绍了利用发酵工程原理生产味精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配制培养基一灭菌、接种一发酵一分离提纯等步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看到一个生产技术的介绍过程,而忽视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个生产过程,联系前面所学内容多作一些思考,使前后知识串联整合,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使这一内容变得丰富多采起来,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例如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作如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一、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 ,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这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节概念课时 ,我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做实验 ,让学生把自己做好的圆剪成相等的若干份进行拼凑。从中悟出 ,分的份数越多 ,越接近于学过的图形。学生真正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通过实际操作去发现规律 ,找出结论。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避免了死记硬背 ,而且能使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统一起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张老师的“时分、秒的认识”教学案例,作为语文教师,我亦深感触。教材是有待活化的材料,教师必须对其进“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赋予其生命的活力。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建构主义学习观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一句话,要关注学习起点,合理开发教材。如何捕捉起点?张老师在案例中设计的“哪些同学会看这些钟表上的时刻”这一问题,给了我们启示———“先学后教”。语文教学也应该如此,“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通过这些教学环节,教师准确地捕捉学生…  相似文献   

20.
策划人语:学习贵在创新,教学也一样。“发现法”的发明者美国布鲁纳有一个中心理论是:无论哪 里,在知识的最前哨也好,在三年级的教室里也好,智力的活动全部相同。观察和发现学生 的创造性,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这是每一个做教师的都应该具有的睿智。笔者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结课时,采用了故事巩固式。故事大意是:猴王国运来一批 桃子,老猴叫小猴拿6个桃子去分给3只猴子,小猴很不高兴,老猴又叫它拿60个桃子去分给 30只猴子,小猴依然不很高兴,最后老猴叫它拿600个桃子去分给300只猴子,这次小猴笑了 ,老猴也笑了。我问学生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