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易安居士的《如梦令》广为传诵:“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最后一个“瘦”字更是倍受推崇,它不但是花褪残红的情景的传神而艺术的写照,又不落俗套,用词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2.
神遇     
在一个柳絮漫天飞的季节,我们相遇了。你的书斋古色古香,远远地,我就见你静静地倚在窗前,轻吟你那著名的诗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相似文献   

3.
沉醉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相似文献   

4.
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在上文学课吗?不是!是山东老年大学摄影班一年级二班的摄影教学课,任课教师姚新生正在借用古诗词点评学员的花卉摄影作品。老年大学的学员经历资  相似文献   

5.
一说想像,人们总是自然地把它与发明创造、与构思创作相联系。殊不知,阅读其实也需要想像。比如,就说说李清照的那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短小的篇幅,口语化的浅近的语言,使这首词几乎明白如话,所以,很难说读这样的词还需要什么想像。“这首小词,以白描开头,结句却着色浓艳。其中有人物的对话,写得清新活泼。”这显然是很能让人接受的评说。显然,在一般人心目中,“绿肥红瘦”,不就是海棠花活生生的写照?海棠叶子本来就肥大,经雨滋润,自然让人觉得更肥;海棠花本来就细小…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有一篇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教学这首词时,有一个学生提问:“试问卷帘人”中主人公到底问了侍女什么?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引起了各位同学广泛的争论。  相似文献   

7.
绿     
绿是古人的.只有王安石才会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而冥思苦想、百般推敲;只有李清照才会为帘外的海棠情到深处无限伤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只有古人才会对"绿"百咏不厌,反复吟唱.绿是他们吟诗作赋的根.  相似文献   

8.
<正>有人喜欢下雨,有人讨厌下雨,下雨的时候你会想起什么诗或场景呢?例如昨晚下雨,我脑海中浮现出一首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罗小居:来了北京之后,特别想念下雨,对我来说,北京是一个从不下雨的城市。记忆中的雨,是在昏暗的、微微寒冷的傍晚。整个天地像是用大号的毛笔吸饱了清水又沾满了淡墨狠狠地刷在宣纸之上的,晕  相似文献   

9.
今天“贤人雅座”的话题是“李清照”。先别急着吟什么“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次我们不谈诗词,而是要讲讲“词国女皇”的“金石”情缘。怎么样,这个你还不太清楚吧,那就好好听一听吧!  相似文献   

10.
借代趣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话说得好,“一样话,百样说”。借代,这种利用事物之间相关性的修辞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说得好”、“说得巧”的可能。你是否还记得李清照在百无聊赖的清晨反复吟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否记得“财大气粗”的阿Q打酒时“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铜的,在柜台上一扔”?是否记得李公朴在最后一次演讲中喊出“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这些鲜活的形象、新异的语句,让我们领略到借代这种修辞手法“使表现对象变陌生”的审美价值。修辞格在修辞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通过语言的巧妙运…  相似文献   

11.
海棠香     
李清照是以一首《声声慢》而被人们记住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李清照便成了“愁美”的化身。然而我们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其实,李清照的人生也曾有过很多欢乐的时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这一首六句的小令中,早期生活的欢愉和心境,常常把读者带进一个美好的天地中。李清照出身于官宦家庭,可是她并没有按传统的规矩识文断字,娴熟针绣,然后待嫁。她饱览了父亲所有的藏书,使自己在诗词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官宦门第政治活动的濡染,更是使…  相似文献   

12.
走近李清照     
我爱读李清照,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亮丽、清新;读“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委婉曲折;读“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憔悴与幽怨;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忧郁和怅惘。透过书叶看到的李清照总是站在云雾缭绕的高处,她韵味十足,空灵十足,  相似文献   

13.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注释疏:小。骤:急。浓睡:唾得很熟很 实。残酒:这里指残存的酒意。浅译昨天夜里雨小风急,虽然睡得很 香,可残存的酒意还未消尽。我起 来问卷帘的侍女花儿怎样.她却叫 答说海棠花依旧开放。你知不知 道啊?那花儿肯定是绿叶浓密而 红花稀少了。提示这酋词表达了作者 热爱生活、热爱美 的思想感情。如梦令@李清照![宋]  相似文献   

14.
欣赏数字,猛然间,发现语文之美……“1”是一个擎天柱,是正直,是不屈不挠的骨气。于是,我们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有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无畏;有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英雄气概。“2”是一只美丽的天鹅,是无可挑剔的美。于是,我们有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点点渲染;有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雨后海棠;有了“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田园景色……“3”是一只耳朵,是聆听。聆听着无限忧伤,聆听忧伤的倾诉。于是,我们有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相似文献   

15.
<正>最近在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吐槽,这剧是给语文老师和高考学生看的。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台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台词的语病是个大问题。成分缀余、成分残缺、成语乱用、逻辑混乱、称呼不当、发音错误……还有过度文言化问题,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语文老师激动地表示,看完这部剧可以出一套语病训练题。比如:"手上的掌上明珠。""掌上明珠"本意就是"手上的明  相似文献   

16.
<正>“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这美妙的诗句绘制出一幅美景,亦写出了认知冲突的境界,此境界让人深思。在深度学习的理念下,认知冲突成为实现深度学习的有力支点。“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在概念形成中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数学课堂深度学习;“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在定理发现中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数学课堂深度学习;“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从解题思考中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真正让认知冲突成为一种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7.
情、景、意、趣,各有至味──比较李清照两首《如梦令》周懋昌如梦令其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以下简称《常记》)其二昨夜雨疏风骤,沉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  相似文献   

18.
诗意地生活一考生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柏拉图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诗意地生活,抑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相似文献   

19.
有奖竞猜6则     
十七八岁正是诗情画意,多悉善感的季节。文学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大舞台,它吸引你在那里欢笑,在那里忧愁,在那里寻觅……“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这是写于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的一篇小说。请根据这段话,回答这篇小说的名字及作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这支小令,一共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并且还有对话,交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0.
黄明  李敏 《初中生》2006,(5):39-40
李清照—雏菊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两颊绯红的少女,闪着晶莹的眼眸,迈着醉意盈盈的舞步,缓缓走过。与友人相聚是如此惬意和怡然。“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颠沛流离的妻子,原本在国破夫亡之后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但她依然能守住自己心灵的乐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