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文章使用防御方式问卷(DSQ)中译本,对441名医学院校农村生源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结果显示:男女医学院校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方式上趋向于成熟;男女生在不成熟防御方式上有显著差异(t=4.11,p0.05),在其他防御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各个年级在掩饰因子上有显著差异。最后得出结论: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防御方式总体上趋向于成熟,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心理防御方式上采用的防御方式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应付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470名中学生的测量结果表明,中学生对挫折和应激情境以“成熟型”和“中间型”应付方式为主,首选“期望”、“升华”、“压抑”、“解除”、“幻想”等应付策略;“成熟型“和“中间型”应付方式的使用高中生显多于初中生,“不成熟型” 付方式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不明显;初中生两性间应付方式的差异较小,高中生两性间差异显增加,但中学生总体在应付方式上的性别差异不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法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网络正常使用者所占网络使用者的比例最大,成瘾者中,轻度成瘾者所占比例最大;(2)网络成瘾和应付方式、青少年生活事件各个因子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3)重度成瘾者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退避"、"幻想"、"解决问题"等因子上的得分均和其他网络使用群体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工读学生使用防御方式的特点,了解性别、学生类型、年龄和自尊对防御方式使用的影响。方法:使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自尊量表(SES)分别对78名工读学生和126名普通初中生进行测试。结果:(1)工读学生较普通生更多的使用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和退行五种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和伴无能之全能、隔离和消耗倾向三种中间型的防御方式,更少使用升华这种成熟型防御方式,工读生的掩饰性较低且自尊水平更低。(2)自尊水平对工读生不成熟的防御和普通生不成熟的防御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性别对普通生成熟型防御方式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工读生防御方式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他们对不成熟防御方式的使用程度显著高于普通学生,自尊水平是工读学生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的一个显著的预测源。  相似文献   

5.
文代君  康琴 《职教论坛》2012,(17):117-118,121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对579名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1)在总体上,中职生的心理防御机制趋向成熟,在部分防御策略上存在着性别差异;(2)中职生的应对方式不很乐观,与黄希庭2000年的研究结果相比,中职生在退避、忍耐和发泄的应对方式使用上比中学生较高,而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使用上较低;(3)成熟的防御机制与问题解决和求助呈显著正相关,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与退避、发泄和幻想也呈显著的正相关。针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更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571名农村高中生面对困难和烦恼时的心理防御方式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农村高中生的心理防御机制整体趋向成熟;(2)不同性别的农村高中生在投射、退缩、升华、幽默、回避、理想化、伴无能之全能、隔离、潜意识显现、抱怨、解除和制止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不同学校类型的农村高中生在投射、压抑、幽默、制止、回避、理想化、消耗倾向、掩饰因子、分裂、躯体化和升华上存在显著性差异;(4)处于不同家庭气氛下的农村高中生在被动攻击、潜意识显现、压抑、交往倾向、掩饰因子、幽默、制止和回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5)处于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农村高中生在投射、隔离和被动攻击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在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上也达到了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学院大一和大二90后的本、专科学生495人进行了应对方式和心理自评量表的问卷研究。结果发现,90后大学生的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呈显著正相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及心理健康总均分存在着性别差异,但在年级上的差异均不显著;在应对方式上,女生在求助与幻想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专科生比本科生更可能采取退避的应对方式;大二学生在自责、幻想、退避及合理化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在求助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分析高校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人格特质,通过自编《高校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调查》问卷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对208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可以用于鉴别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数据显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比例为7.69%;2)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中存在性别、学科类别差异,年级、城乡间无差异;3)无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在神经质量表中差异显著,在精神质量表与外倾性量表中无差异.得出如下结论:高校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人格特质可以概括为焦虑急切、沮丧、负罪感强、自尊心低、紧张、郁郁寡欢、抑郁、自控能力弱,强迫倾向等.  相似文献   

9.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54名中专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结论: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过多动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及过度掩饰有关,应加强对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测量,以探讨大学生在挫折应对方式上的性别差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总体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引导大学生有效使用应对方式,增强挫折承受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法,随机抽取200名在校大学生,对他们的网络使用情况、网络依赖程度与自尊、孤独、社会支持、抑郁、社交回避、人际敏感、主观幸福感和焦虑等8个因素进行了测评,进而探讨了网络成瘾与个体人格特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组与网络非成瘾组在自尊、孤独、社会支持、抑郁、社交回避和主观幸福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与自尊、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等有显著性负相关,与孤独、抑郁、社交回避等有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法考查澳门1208名年龄由10岁至21岁在校中小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及其与对他人信赖感、主观幸福感、社会疏离感、内外向四个方面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1)网络依赖程度存在性别及年级差异,男性的网络依赖程度显著高于女性,初一学生的严重与轻度网络依赖比例最高。(2)网络依赖组在网络聊天、打游戏、影视音乐、下载及浏览成人网站这五项网络使用行为上所花的时间显著高于无依赖组。(3)网络依赖组与无网络依赖组在对他人信赖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及社会疏离感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网络依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白羽和樊富珉修订的甄别网络依赖程度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和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武汉某高校文理科学生341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在分量表“网络成瘾核心症状(IA-Sym)”上没有显著差异;②文科学生在分量表“网络成瘾相关问题(IA-RP)”的均显著低于理科学生;③网络正常使用群体在人际关系总分以及其交谈行为、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四个方面均显著高于网络依赖群体、网络成瘾群体,而网络依赖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之间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90后中学生阅读网络小说,一方面有着从众心理,网络小说能让他们找到共同的话题;另一方面,从其成长环境来看,作为独生子女,他们在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承担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赋予的学习、生活压力,虚拟的网络成为他们精神释放空间,精彩奇幻的网络小说能让他们感官获得新奇体验,暂时忘却学习的压力,情感得以宣泄,精神获得自我满足。  相似文献   

15.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大国,网民所占的比例都非常高。美国高校在网络道德教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通过对中美两国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比较,一方面我们可以获得经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改进我国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The internet presents many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 to learn for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purposes. However, not everyone is able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internet for learning. This paper utilises quantitativ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data of internet use in Britai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igital divide in relation to learning activities online. The results from this analysis give a detailed picture of the digital divide in Britain; illustrating those who are non‐users and users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reasons that are important in explaining the diversity in non‐use and use of the internet for learning (e.g.,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kills, attitudes and experience). The findings may ass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ies that seek to support under‐served groups to make the most effective use of the internet for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opportunities.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鸿 《茂名学院学报》2006,16(2):51-53,63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日益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对294名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是信息查询、电子邮箱、多媒体娱乐等,主要的上网动机是获取信息、娱乐和学习;有2%的大学生有严重的网络成瘾症状,31.3%的大学生有轻微成瘾症状;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有显著相关,上网时间过长及较多使用网上聊天I、CQ、网络游戏和多媒体娱乐的人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症状。  相似文献   

18.
"网络成瘾"在近几年是一个使用频繁的概念,它不仅使社会、教育领域感到困惑,也促进了心理学、卫生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我国学者、医疗及其管理机构都提出了"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围绕的主要是痛苦、社会功能受损和生活方式的否认三个方面的问题.不同的研究主体对网络成瘾行为表现和自我意识的状态又有不同的表述,由此导致对"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不一致,但由于把握了共同的三个核心问题,使得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也将逐步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既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拓广思路,不断创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With the aim of studying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in the home, this paper analyses how the physical component (where and with whom) and attitudinal component (who decides what the child is to see on the internet and motivations for internet use) of the family educational scenario influence the frequency of internet use and diversity of uses, as reported by parents.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d 711 parents of childre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Results showed that being in secondary school, using the internet in privacy at home, without company, internet content under the child’s control, and parental motivations based on the internet being used as a means for the child to relax, predicted higher frequency of internet use. Some of these factors, as well as the presence of peers and new parental attitudes related to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for social and learning purposes, predicted a greater variety of uses, suggesting a more appropriate family scenario.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parental education on this matter a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