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不平凡的女性读完了1990年第7期《中国记者》上朱幼棣、赵明亮写的《部长夫人烧锅炉》,不禁被这两位记者深入采访的作风所折服。同时,为能有能源部胡富国这样的好干部而感到高兴,我从胡副部长身上看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希望。特别是他那位烧锅炉的夫人常根秀,她没有“跟上当官的做娘子”,小灾小病她不顾,默默无闻,七个春秋,不离锅炉房。有人给胡副部长家里送礼,也被她挡驾了。这和我看到的个别领导的“娘子见了礼喜上脸,丈夫的公事拿一半”来,常根秀的确是个令人钦佩的不平凡的女性。  相似文献   

2.
黄宗英的采访作风和我们许多人的习惯作法不一样.她到一个地方去,首先是交朋友,广泛关心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和疾苦,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苦”,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她说:“不能小瞧这些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们人民的正义感,也可以看到希望。”“凡是我采访的人物都是我的好朋友,多少年不变。如今我的行李还放在河  相似文献   

3.
一 2003年“非典”时,哈妮13岁.她因为未知的信息惶惶不安,直到在电视上看到身穿厚厚的防护服在病房采访的记者.她因此暗暗确立了自己的记者梦.那时她是中学的小记者,曾跟报社记者去采访一个重病患者,还为他在报纸上募捐筹款.她觉得,记者很崇高,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作品中,常出现“记者看到”的字眼,笔者认为,“记者看到”四字应慎用。记者采访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既然是社会调查,就应该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记者亲自观察,这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采访方法。但是记者是否亲自看到就一定能了解到真正的新闻呢?也未必尽然,因为记者并非是参与此事内幕的人,记者即使看到,也难免主观主义,更难免浮面肤浅。有时亲自踏看的记者,为了某种原因,仍旧会出现不实的报道。记者下去采访,被采访对象有意安排场面让记者看,这时记者只凭看到的情况形成稿件,易失实。例如,企业主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工厂不景气的情况下,主动请记者采访,若见诸报端的“记者看到”,既欺骗了工厂的职工,也欺骗了受众。  相似文献   

5.
访前:寻找见面的"理由"采访对象拒绝记者的采访可以有种种理由,甚至不需要理由.所以,我们看到一些记者经常碰"软钉子"、吃"闭门羹",有时还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而被逐.究其原因,记者在采访前没有寻找到面见对方的"理由"可能是主要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6.
精·气·神     
古语道:"人有三宝:精、气、神"。岁末年初,记者赴江苏采访,5天走7市。虽然是腊梅临冬怒放的时节,但记者却丝毫感觉不出潮湿阴冷,争先创优、干事创业,江苏档案人的"精、气、神",让记者感受到的是盎然春意。江苏省近两年先后开展了"思想作风建设年"和"局馆形象提升年"主题活动,队伍整体精神面貌发生  相似文献   

7.
信任的价值     
什么叫采访?老百姓都知道,就是记者找人了解情况.一些采访背后的东西,比我们最后看到的报道都要触目惊心,比如贿赂记者(或记者索贿)、追打记者、状告记者、通缉记者乃至逮捕记者.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两类记者:一类是“直奔主题型”,心中只想着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但求速战速决,多一句也不肯问,多一个人也不再找,多一个地方也不愿去。这类记者一般能快速完成报道任务,也多被认为是单位的“快手”。还有一类记者则是“超级海绵型”,无论采访什么,就像一块有超强吸水能力的海绵,大量地采撷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本来采访两个人就能成稿,他可能要采访5个人;本来采访三个地方就可以收工的,他可能要跑更多的部门;本来开完会拿了材料就可以走人,他可能非要再拉住几个人问个究竟不可。而到成稿时他额外采访的这部分内容可能却一点也用不上。如此看来,前一类记者是“讨好不费力”,而后一种记者是“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9.
电视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采访和发掘事实与信息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电视报道、传播的表现手法之一。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所主持的《焦点访谈》节目,以及她所主持的采访活动,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采访已不仅仅是新闻节目传播的基础,它还渗透于各种类型的节目之中。无处不在的采访启动了各档节目同观众双向交流的“输通系统”,因而,良好的采访技巧,改变了记者传统的形象,能够给观众留下智慧、机敏的印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我们的采访活动中,你会时常碰到各种各样的人,今天采访的是农民,明天你可能会去采访一位工…  相似文献   

10.
陈媛媛 《今传媒》2014,(1):116-117
柴静作为中央电视台最受人关注的记者型主持人之一,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采访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和采访理念。本文初步总结了她对采访的基本观念和思想,以启示更多的青年记者如何迈入新闻殿堂。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报道世界风云人物这一领域中蜚声国际。从基辛格到马卡里奥斯,从霍梅尼到加尔铁里,十年中出自她笔下的采访回忆录中的国家首脑人物就有二十多位。“采访基辛格”是她的代表作《对历史的采访》一书的首篇,也是她踏上进身之阶的第一步,从中不难看到法拉奇独特的采访风格。法拉奇同其他许多西方人士一样,把基辛格看作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能随意出入白宫、中南海、克里姆林宫;他能发动战争、制止战争,并能改变人们的命运。她说,常常有这种情况,对某些著名的要人来说,你越了解他,你就越不能理解他。基辛格就是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12.
柴静作为中央电视台最受人关注的记者型主持人之一,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采访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和采访理念。本文初步总结了她对采访的基本观念和思想,以启示更多的青年记者如何迈入新闻殿堂。  相似文献   

13.
说那位“记者”笔头硬,即指文章写得棒。一枝硬笔头,得来因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必须具备,这就是笔头要连着地头、炕头。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磨笔头38年,笔头可谓硬矣。她就坚持一条,采访必到地头、炕头,必到第一线。即使现在年龄大了,仍矢志不渝。不久前,她去四川采访,不打搅省委县委,一竿子插到农民家里。事后,县上的同志知道了说,我们从  相似文献   

14.
在时下的电视和报纸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常能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话,“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或者了解到……”,“某某(采访对象)对记者说……”,这基本已经成为现在新闻稿件的一种写作模式,可以说,这意味着记者成了新闻稿的主角。  相似文献   

15.
说那位“记者”笔头硬,即指文章写得棒。一枝硬笔头,得来因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必须具备,这就是笔头要连着地头、炕头。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磨笔头38年,笔头可谓硬矣。她就坚持一条,采访必到地头、炕头,必到第一线。即使现在年龄大了,仍矢志不渝。不久前,她去四川采访,不打搅省委县委,一竿子插到农民家里。事后,县上的同志知道了说,我们从  相似文献   

16.
新闻工作者要跟不同的采访对象打交道,无论对方居庙堂之高,还是处身江湖之远。通常人们看到的只是记者采访后的作品,其实,采访对象也会对新闻人的心路历程与生活轨迹产生影响。《中国记者》"人与新闻"栏目从本期起推出"那些影响‘我’的采访对象"系列,邀请新闻人讲述自己因被采访者而感动、改变的故事。本文是新华社领衔记者张严平回顾自己与采访对象交往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记者的崇高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有的人甚至把记者与“赵公元帅”等同起来,都害怕记者前来单位采访。究其原因,就是招了那些另类记者的祸。有一天,我们工厂附近的一个乡镇宣传干事,请我为他们乡镇写一篇关于建设新农村的稿子。我看了这位干事交给我的材料,听了她的介绍之后,感到这个乡镇在建设新农村中没有什么创新之举,很难报道出去。于是,我便向她推托说,此事我写出稿子很难上报,你干脆请报社记者来采访,他们的采访一般都可以见报。但她却对我说,他们也想请记者,可费用承担不起啊!接着她为我算了一笔账:往返…  相似文献   

18.
电视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采访和发掘事实与信息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电视报道节播的表现手法之一。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所主持的“焦点访谈”节目,以及她所主持的采访活动,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采访已不仅仅是新闻节目传播的基础,它而且渗透于各种类型的节目之中。现场采访启动了节目同观众双向交流的“输通系统”,因而,良好的采访技巧,改变了记者传统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智慧、机敏的印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记者(主持人)的采访活动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物,今天采访的是农民,明天可能会去采访一位工人或干部,…  相似文献   

19.
韬奋新闻奖是表彰编辑、通联和校对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的奖励,现已评过两届了,共评出得奖者20人,提名奖61人。笔者最近翻阅了《中国记者》、《新闻战线》和《中国新闻信息报》等报刊上登载的得奖者的事迹及经验介绍,从中可以看到所显示的榜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采访不是简单的提问。一篇新闻报道通常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共同劳动的产品,要想顺利地完成一次报道,就需要记者和采访对象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记者获取采访对象配合、支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里所说的"沟通"不仅仅是"提问",它强调了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关系、一个互动的过程。虽说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会因为地位、工作、财富、知识的不同而形成不对等,但是真诚和尊重是最起码的做人准则。职业原因,记者可以采访高级官员、名人、名流,也可以采访平民百姓,这给一些"新手"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