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奴隶社会史中最大的奴隶主之一——殷紂王,历来被看作暴君的典型,他的荒淫残虐,几乎是尽人皆知的。自从今年四月郭老在新建设第四期上提出应该替殷紂王翻案以后,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史学家們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展开了对这一历史人物的讨论。目前,对这个問題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見。茲摘要介绍于下: 第一种意見:認为殷紂王是一个应该肯定的人物,过去一直受到歪曲,应当替他翻案。主張这一种意見的有郭沫若同志和朱人瑞同志等。郭老认为,据现有的一些史料来分析,殷紂王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对中国民族的发展,做了一些好事,对古代中国的統一,有不小的功劳。殷  相似文献   

2.
笈多王朝的正式成立是在三二○年二月二十六日,第一個王爲旃陀羅笈多一世(三二○——三三○年),其疆域僅包括恒河(殑伽河)區域大部分。三三○年,子沙母陀羅笈多(三三○——三八○年)繼位,首先降服馬爾華及旁遮普諸侯,使之稱臣納貢,繼於三四七年南侵,征服中、南印度大部分,但軍退後沒有能建立起統治權。至其子旃陀羅笈多二世(三八○——四一五年)時,征服鄔(?)衍那周圍強有力的塞克王國,鄔(?)衍那成為重要商業中心。在此王時代,法顯至印度,周遊六年(四○五——四一一年),留下關於記載此時印度的重要史料佛國記。五世紀中葉後,嚈噠人(白匈奴)入侵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周武工率领周族军队,并联合了庸、蜀、羌等八个四方小国,发动了志在灭商的东伐战争。结果,商周双方在南郊牧野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战役以商纣王帝辛的身死国亡和周武王的彻底胜利而告终。发生在这次大战中的商师“前徒倒戈”做为导致商败周胜的一个关键性事件也因此被载入史册,成为沿用至今的历史典故。本文试就倒戈事件发生的原因、实质、作用等对其真相做一些尝试性的探究。“前徒倒戈”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成》中。目前,史学界对这一事件的共同看法是认为武王伐纣时,由于商朝的主力军还远在东南战场,纣王只好把大批的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匆忙武装起来,驱上了牧野战场。结果,在激烈的战斗中,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起义,调转矛头,配合周  相似文献   

4.
國內外大事     
全國軍民熱烈擁護解放台灣的聯合宣言全國軍民熱烈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為解放台灣聯合宣言’,這個宣言是在八月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三天中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五十八次的擴大會議上一致通過的。  相似文献   

5.
讀者石慎同志對王汝學同志在本刊九月號發表的‘蘇軍對德寇的十次打擊圖’一圖提出了一些意見,本刊已請王汝學同志作了答覆,特發表如後:  相似文献   

6.
公元一二三四年,蒙古軍既已約同南宋滅了金国,即转而向南宋侵略。按照当初所約,金滅後蒙古應把河南地归宋。但当宋遣趙葵等率兵六萬,依約收復三京(東京开封,西京河南即洛陽,南京應天即商邱)的時候。蒙古却敗盟,决黄河水以淹宋軍。次年,蒙古主窩阔台命曲出,張柔分两路向南宋進攻。曲出攻下成都,張柔攻陷襄陽,樊城而進圍江陵,公元一二四一年(理宗淳祐元年)窩阔台病死,戰爭告一結束。 這次戰役,余玠曾在汴城和蒙古军大战,獲得了一定的勝利。一二四二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综合研究大量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史学界迄无定论的先商文化及其渊源与发展提出了大胆而富有独创性的见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是:豫东、鲁西南一带考古发现的王油坊类型文化是先商文化的主支;邹衡先生论证的冀南豫北一带的漳河型文化和辉卫型文化是先商文化的分支,是王油坊类型文化的北渐,属于先商文化的晚期;王油坊类型文化渊源于山东大汶口文化。本文作者郑伯昂,男,现年三十三岁,初中毕业后下乡,1971年返城后长期当三轮车工人。他坚持刻苦自学,1982年考入广播电视大学语文专业,连续三年蝉联商丘地区电大文科总分第一名。本文是作者电大毕业论文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明末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所领導的農民起義軍,曾進行了大規模的流動作戰。他們從一六三三年冬由山西渡河進入河南開始,到一六四○年止,在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北這一广大国土上進行了反覆的大流動。它流動的特點是:比較有計划的、人數眾多的和時間長久的。下面所分析的,就是关於這個階段流動作戰方面的一些问题。 (一)略述流動作戰過程最先表現出有计划的大规模流動作戰,是農民起義軍的第一次东征。一六三四年十二月,农民起义军聯合作戰领袖——盟主高迎祥,召集十三家和七十二營领袖開大會於滎陽,商討作戰計劃,會議决定發動東征。東征軍由  相似文献   

9.
光山伏击     
一九三四年紅四方面軍奉令北上抗日。我軍出了大别山,經湖北省黄陂、孝感等县,六月十一日到了枣阳。当时四方面軍有三十多万人,蔣介石用了几十万大軍在后面追赶我們。为了使大軍順利的渡过黄河完成北上抗日  相似文献   

10.
滿清入關以後,正規軍隊有八旗兵和綠營兵兩種,兩者全有一定的數額而且是經常設置的,所以稱爲額設制兵。此外還有‘土兵’,是少數民族部隊,雖然也是經常設置的,但爲数不多,只在四川、甘肅、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西藏、青海有之(清史稿兵志五)。又有‘鄉兵’、‘團練’、‘練勇’、‘防軍’等等,都是臨時招募專備一事之用的,事定即行裁撤或者改編。所謂‘旋募旋散,初非經制之師’(清史稿兵志四),所以不算作正規軍隊。同治以後,陸續採用新式槍械,訓練新式軍隊,於是‘練軍’、‘防軍’、‘防練軍’、‘新軍’、‘自強軍’、‘得勝軍’種種名稱隨之而起。後來劃一改爲陸軍,逐漸淘汰了綠營,成爲正規軍隊,但是新軍制計劃沒有完成,清朝已經滅亡。  相似文献   

11.
自總理主張三民主義,全國民眾,無不鼓舞歡欣,爭集於其旗下。革命軍自廣州出發以來,所向無敵,軍閥肅清,全國統一,軍事結束,乃由軍政時代而移人訓政時代,以黨義治國,鏟除軍閥时代之种种魔障,刷新中國之政治舆社會。雖然  相似文献   

12.
南昌市普賢寺小学,自一九五○年至今,坚持开展拥軍优属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績,曾五次被評为省、市拥軍优模范单位。该校有领导有組織有計划地安排三至六年級近千名学生。向学校附近的七个居民委員会一百三十九户烈軍属开展常性的拥軍优属活动。他們規定每周星期五下午为“拥軍优属活动日”,  相似文献   

13.
洛阳东周王城西南的周山上埋葬有东周四王,其墓穴上夯筑有封土,是中原地区的早期冢墓,同属东周王陵的"周山陵区"。"周山陵区"埋葬的四王,西边的孤冢为周灵王冢,东边的"周三王陵"应为景王、悼王、敬王的父子冢。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解放軍南京部队某部二連連长郭兴福在练兵方法上,继承并大大发揚了人民軍队的光荣傳統,是在新的条件下开放出来的一朵誉滿全軍的大紅花。 紅花是怎样开的郭兴福练兵方法,是軍委、林彪元帅制定的一整套訓练方針、原則在广大群众中貫彻  相似文献   

15.
论先秦时期福建地区的民族和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古属蛮、越族分布区,新石器时代就有土著越人在这里生息和劳动。夏、商、周时期闽越及徒入的氏族先民创造了较为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福建地区的诸多氏族部落又泛称“百越”,驺姓的“闽越王”仍处于部落联盟阶段,比较封闭。他们创造的先秦文化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党为了傾导即将到来的抗日战爭,为抗战准备干部,“抗日紅軍大学”就在原来的紅軍大学基础上,于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在陝北成立。校长是林彪同志,教育长是罗瑞卿同志。到一九三七年一月,“抗日紅軍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軍政大学”(簡称抗大)。  相似文献   

17.
问题解答     
答:殷都变成“殷墟”,与周初举行的第二次东征有关。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东征,在“牧野之战”中取胜,灭了商朝。但是,殷都(河南安阳西北)的东、北面仍是商的领土,商的社会势力还顽固地存在。所以,周武王只得封商纣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商的遗民。又把商的王畿分为邶  相似文献   

18.
武王克商后,置管叔、蔡叔、武庚三监于殷畿,封建同姓异姓诸侯,试图将殷商王畿牢固地控制起来。武王置三监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三监叛周说明周初军事监管制度尚不成熟。周公东征后,殷商王畿分别由卫康叔、中旄父和微子启继续实行军事监管,重新形成了新三监军事管制殷畿的局面。卫、宋发展成为诸侯,是西周中期以后的事情。在设置军监和封建诸侯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殷畿内商遗民的控制与管理,殷畿一带的殷遗民,民族意识逐渐消泯,周初对殷商王畿的控制与管理获得了预期的成效。周初统治者对殷商王畿的成功控制与有效管理,为成、康以后西周王朝对四土持续大规模政治军事经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贺岁大战正酣,李安横插一脚,踹了陆川《王的盛宴》,也阻住了冯小刚的去路。据统计,上映4天,《一九四二》票房接近1.4亿元,但并未达到预期;《王的盛宴》票房仅为近5000万元。上映11天,《少年派》则超过了2.3亿元,直奔3亿元。(12月4日《海峡都市报》)本以为在陆川的《王的盛  相似文献   

20.
一 鬥爭的姿態 太平军在起義的時候,已有許多的婦女主動地參加。‘贼情彙纂’說:‘賊素有女军,皆僞王亲属,摇獞醜类,生長洞穴,赤足里頭,攀援岩谷,勇健過於男子,临陣皆持械接仗,官軍或受其創’。在太平軍起義以前,廣東靈山縣女子蘇三娘(或称蘇三妹),因她的丈夫‘在桂為人所害,誓復大仇。遂集健兒,馳驱数邑,卒得仇人而甘心,乃逼而为盗……到處锄强扶弱、动富濟貧、俠声遍於八桂’。太平軍起義後的兩個月,蘇三娘率领所部二千人到江口墟(原屬桂平縣沿)來參加,這時到江口墟參加太平軍的女將,還有一位廣西的邱二嫂,所部也有二千人,她們倆都是以勇猛著稱的女戰士,不過邱二嫂到江口墟後,不久就以意見不合,脱離他去,而蘇三娘‘直隨太平軍轉戰之金陵,始終不變’,所以有人稱她為‘天朝女傑’,這是首先值得提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