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伴随着明代江南都市的发展,江南都市文学也出现了勃兴。江南都市文学中显露出的现代性因素使之与传统诗文迥异,而构成了与新文学的连接点。沈明臣作为江南都市文人的代表,其诗歌在题材主题、精神意趣、艺术特点等方面有现代性特征,本文正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周瘦鹃早期"心理小说"放在清末民初"小说界革命"以来的思想背景与小说类型内在理路这两方面加以解读,指出其内容与形式上改良启蒙的保守文化政治与文学现代性之间的积极互动。并以徐枕亚的"哀情"小说为参照,凸显都市文学在传统与西化的分野及不同社团之间内部分化。在方法论层面本文试图打破"鸳鸯蝴蝶派"或"礼拜六派"乃至"通俗"等概念的成见,将它们置于历史文化及文学的整体中,拓展更为深广的研究版图。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问题是两岸文论界近一二十年来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整体观照中国大陆文论界使用"现代性"概念的历史,讨论其成为言说百年中国文学与思想史通用术语的重要理论意义,指出台湾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构成了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部分。台湾学界引入"现代性"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多元文化下的"现代性"呈现出内涵日渐丰富和复杂化,成为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并由此取得了富有价值的成果。两岸文论的"现代性"论述有着关注的共同问题,台湾则在殖民现代性问题、重层现代性、现代性与原住民论述的兴起等问题上显出其复杂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都市化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主线,但作为都市镜像的都市小说并未简单的契合这条都市化路线,而是渗透着作家的深切反思,表现出一条焦虑性的叙事线索。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都市自身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创作主体存在着的"在"与"不在"的心里矛盾。这种都市焦虑性叙事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对都市的认识回归到理性层面,同时也推动了当代小说现代性,即审美现代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江韵 《文教资料》2014,(36):36-38
近代以来,上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座被赋予意义的城市。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上海在文学叙述中突出地呈现出一种现代性意义的堆积,甚至被赋予了宏大的近代民族国家意义。本文认为,文学进行上海书写,应从近代小说开始。近代小说这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不仅建构起了上海鲜明的都市现代性身份,还以大众传媒、市民群体和都市公共空间为依托,承担起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于都市现代性的共同社会想象。因此,本文力图梳理近代以来不同文类的小说,展现其中对于上海都市现代性的叙述,并从中探讨此种叙述所包蕴的独特的民族国家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具有范式转换的意义,它们超越了手扪伤痕的"文革"追忆,以异质的美学试验来破解"文革"极端政治理性、寻找后"文革"时代新的现代性想象的可能性.两者不约而同地选择"疯癫"这一视角来展开现代性想象,"疯癫"第一次在新时期文学中成为自主的美学追求,具有了自足的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7.
汪晖近期鲁迅思想研究涵摄了启蒙、文学、革命这三个在20世纪具有根本性的议题。其思路既延续着《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又与早年著作《反抗绝望》遥相呼应。通过对"正信"、"本根"、"心声"、"内曜"以及联系这些名词对鲁迅文学的解读,汪晖触探到了鲁迅思想坚实的内核,发掘出了内在于中国历史的现代性主体。现代性主体的展开最终呈现为"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悖论姿态。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是上海书写的代表作家,学术界对其作品的研究主要从都市文学、伤痕文学、移民文学等角度展开。本文从格奥尔格·齐美尔的现代性特征入手,对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中的上海所展现的现代性进行分析,试图证明知青们的伤痛隐性原因,即对现代性的不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朦胧诗人王小妮在进行诗歌创作的同时又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王小妮的散文主要有以下内容: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文价值立场的坚守;对都市文明的思考与批判;对"个体"女性意识的阐扬。这些内容充分表现出王小妮对现代性的执著追求,其散文是当代民族文学中具有较高审美与思想价值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朦胧诗人王小妮在进行诗歌创作的同时又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王小妮的散文主要有以下内容: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文价值立场的坚守;对都市文明的思考与批判;对"个体"女性意识的阐扬。这些内容充分表现出王小妮对现代性的执著追求,其散文是当代民族文学中具有较高审美与思想价值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局限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复杂性,胡适文学理论的复杂性表征有:陷入反"文以载道"的悖论中、"双线"文学史观与一元化的"白话文学正宗"论、理论预设的审美价值与时代要求的政治倾向。其矛盾也正体现了中国文学现代性历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发展到今天的"后工业时代",工业文明的诗意何在?这个问题,既是工业题材小说创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当代文学的核心问题。以工业现代化为现代人生存的背景,以"现代性"为视角,与"都市文学"互动,书写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异化感的时候,表现出深切的、纯洁的同情,有疼痛感,写出人性的温暖和真诚的忏悔,有穿越了物欲的高尚情怀,这就应该是这个时代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几股引人注目的创作潮流:左翼文学、新感觉派和自由主义文学.他们的作品或将阶级内涵融入文学之中,以革命的名义大胆地想象"都市文明";或对城市繁华进行隐性思考,把难以言喻的精神绝望转变成了"思乡"情感;或用乡土的视角衡量都市与乡村,试着探寻拯救古老中华民族文化的途径……尽管创作倾向各有不同,但在表达现代都市意象方面,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都市"否定的情感叙事.这一情感叙事就形成了阶级话语中的都市消解、现代叙述里的都市质疑、乡土呼唤下的都市逃亡,其中昭示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知识分子的乡土情结、恒定的民族心理以及他们在"现代性"进程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实际上,"都市"意象作为1930年代文学的一个醒目现象,为深入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品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参照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性的文学。用来确定现代历史阶段之现代属性的标准,也应该成为确定这一时期的现代性文学的标准。文学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历史原点的意义。此前文学革新的成就,要通过文学革命更为成熟的创造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左翼文学反映了革命现代性的要求。革命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因而左翼文学事实上改造并融合了五四文学的传统。左翼文学有重大教训,但也有历史贡献和成功的经验。其优秀之作,证明"工具论"的文学观可以兼顾人情与物理,使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达到统一。世俗现代性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世俗现代性看似现代,实则比较传统,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民众追求生活享乐和欲望宣泄的要求。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但重要的是这两翼如何舞动起来。港澳台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同民族的文学相互之间没有文学标准以外的地位高下。现代文学止于1949年仅是一种照顾教材特点的设计。教材的编写还要在体例上创新,要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传授知识、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5.
由于紧密配合社会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使得文学"大众化"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功利和审美纠结、精英和大众的身份矛盾以及文学主体性缺失的困境。这些困境是文学"大众化"不得不面对的现代性境遇。要想突破困境,需要社会为各个文化领域的自治发展提供条件,使文学获得充分的自律,也要依赖大众教育程度的普及和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其能够真正从精神上享受文学。  相似文献   

16.
新兴的都市文学应该是面向新兴的市民社会群体,对其新萌生的市民意识的文学书写。作家对个体市民的现代意识的发现和维护,才是决定都市文学书写的现代性程度的关键因素。评论者如果不能看到这种个体社会身份的转换与文学书写的内在联系,就有可能导致当下文学创建活动中批评的缺席。  相似文献   

17.
真正把上海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上升为审美本体的高度,细致地打量描摹都市风情的文化和文明景观,从而使都市文学真正确立起文体类别的美学风格和审美内涵的作者当之无愧的是穆时英,繁华都市的现代性书写与现代都市的艺术性传达,使都市文学与其代言人的审美契合产生的互动效应,奠定了穆时英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京、海两派文学在对“五四”精神反叛的同时又或多或少的共显着“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社会现代性的投影。在30年代,以左翼文学为主潮的文学领域里,京、海两派体现出时自由、理性索尚的个性主义的文学道路的选择,同时共有对“人”的重视的人道主义情怀。在时都市文明的体认和描述及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中,海派倾向于社会现代性,而京派则更倾向于审美现代性。就此,在对京派与海派文学现代性的分析中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性在中国文学领域呈现的“共时态”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的全球化推进的一个巨大载体是工业化、城市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都市文化也越来越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或主体,研究都市文化有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都市文化的虚拟化又是都市文化在今天的一个新趋势、新形态,它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要真正从根子上认识都市文化的虚拟化,需要从"三种自然"观切入。都市文化的虚拟化一是表现在它的存在空间被虚拟化了;二是表现在媒体意象对人们生活的大量介入,即都市生活被媒介"殖民化"了;三是表现为商品符号世界的形成,它的直线膨胀和对都市的"暴力殖民"。都市文化虚拟化的结果是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异化和都市人格的异化。  相似文献   

20.
走入新时期,走入新世纪,"工业"与"工人"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工业文学"也该呈现新的特质,因此,厘清"工业文学"的概念不容忽视。同时,也要对与它生长在同一背景下的"都市文学"进行比照,寻找互动点。以之促进"工业文学"寻找新的增长点,繁荣工业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