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感与热点报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峰 《新闻传播》2009,(9):123-123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所具备的一种发现新闻事实及其价值,判断最佳表现形式、报道时机和预测报道效果的能力,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热点”问题.是指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舆论强烈的涉及到多数人切身利益的问题。搞好“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与新闻敏感的培养是分不开的。“热点”是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它往往比较集中地体现一个地区、一个时期、一个问题上的政治得失.人民群众的要点.反应社会生活某一个方面矛盾的焦点。由于“热点”具有上述特征,它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也是势所必然的.  相似文献   

2.
缪毅容 《新闻记者》2006,(11):22-25
“话题新闻”近来在媒体上频频出现。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表现形式.“话题新闻”增强了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实现了“大”(党和国家的大局)与“小”(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良好沟通。标志着媒体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关注,从传统、单一典型宣传.开始转向更宽广领域,使社会深处涌现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成为广泛报道的对象。一年一度的全国人代会、政协全会(以下简称“两会”),审议、讨论和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以及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决定着国家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走向,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未来的生活。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会上的建言献策,大量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和社会关注热点。同样。上海市的“两会”在地方上发挥着类似全国“两会”的重大作用。因此,“两会”新闻报道,作为时政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极大关注度。而“两会”中的热点话题,又为话题新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研究“两会”话题新闻报道。不断提高“两会”新闻报道质量,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手段和表现形式,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提高党报等主流媒体影响力和辐射力,也能使党报等主流媒体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现象性新闻是对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某些热点现象进行的报道。是近年来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新类型。和传统“一事一报”的新闻报道模式不同,现象性新闻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往往是能够集中反映某一类现象的若干个事实。报刊常见的“某某现象扫描”、“某某现象透视”等多属此类。  相似文献   

4.
“党报的自身优势不在软而在硬,不在轻而在重。”现在,不少党的机关报正加紧探索,如何在“重”中体现特色,在“重”中实现价值,在“重”中找到出路。 何为硬?何为重?如果说时政要闻、大事报道为重,社会热点、舆论监督为硬,那么热点、难点、焦点报道既是硬,又是重。 坚持“三贴近”必然有热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要深入,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那么,一个要深入,一个要贴近,都势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中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只有极少数媒介独辟蹊径,从相异甚至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结果在公众中的口碑更佳。  相似文献   

6.
新闻人物的塑造历来是新闻报道中的难点,而电视新闻人物的塑造更难。因为电视新闻的优势是通过画面形象地展现事物的原貌,但画面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如何充分运用电视画面的优势来表现新闻人物,笔者谈点探索中的认识。将新闻人物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去反映。在社会生活中,“事因人生,人因事灵。”人物的高尚品德、思想情操无不通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表现出来。任何有作为的人,不可能在社会中离群索居。因此,要把人物放在群众之中,注重描写人物成长的环境,表现人物性格形成的渊源,既反映他对社…  相似文献   

7.
新闻角度是指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信息挖掘、表现的事物价值取向。广播新闻报道可以从社会、实际生活等角度进行事件的播报,提高报道新闻信息的质量和效率是目前新闻报道工作者的重要发展目标。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传统的广播新闻报道模式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广大听众的实际需求,因此相关的广播新闻报道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努力学会与时俱进,加强广播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激发听众的收听兴趣,推动广播新闻报道行业良好发展。本文将针对广播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挖掘法治热点,并在热点事件报道中承担社会责任,日益成为法治新闻领域关注的关键问题。本文以热点事件报道为基础,对法治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加以探讨,以彰显法治社会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公安题材成为传媒探访传播的热点。如何把握公安题材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分寸,是从事公安新闻报道工作的记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敢于触及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设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党报不仅要体现在对党和政府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准确把握和阐释上,而且更要体现在对国计民生、社会热点及人民群众关注焦点问题的有力引导上。过去,我们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往往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从而放弃了引导舆论的主动权,忽视了引导舆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王僖  赵文竹 《青年记者》2012,(21):39-41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媒体承担着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重大责任.近年来接连发生的彭宇案、“小悦悦”事件,考验着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过程中的作为和能力.综观各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典型人物报道在其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近些年的典型人物报道,由于报道模式化、刊发较为零散、影响力积聚性差等弊端,在塑造社会形象、传播社会理念、提供道德规范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热点引导与典型宣传、舆论监督并列为党报新闻宣传的三大件。认识热点,研究热点引导的基本原则,探讨热点报道的规律性,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热点 热点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人物、事件、现象或问题,是社会生活中凸现的、非常态的客观存在。 解读这一定义可以得出,热点区别于常态事物,有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形成信息雷同。新闻报道贵在新。这里所讲的“新”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包含着报道内容和报道角度的与众不同。而要在同题新闻的竞争中做到有意义,就要在采访和写作中运用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新闻报道,无论是传递信息,发表言论,还是服务社会、教育受众均有“导”在其中。换句话说,新闻不离“导”,“导”在新闻中。一般说来,新闻报道中的“导”大致有如下类型。第一类是引导。通过新闻报道作用,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使人们产生对事物正确的认识;第二类是疏导。当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由于多种因素干扰,认识模糊,是非难分,思绪混乱时,通过新闻报道的作用,使其分清是非,明确认识;三是督导。所谓督导,也就是新闻舆论的监督与指导。通过新闻舆论的监督,促使人们该怎样,不该怎样来达到规范人们行为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热点引导,是现代传媒的重要职责。实施正确引导,不可不分析热点的成因。列宁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今天,对我国社会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热点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来考察。 一、改革引发的震荡 众所周知,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大国中进行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不断冲击和挑战下,反复选择和变换发展模式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出版热点及其分析□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卿家康由于思想意识风尚、社会经济生活、宣传政策主张以及出版潮流等内外因素的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形成不同的出版热点。1997年或者更长的一个时期内,将会出现哪些出版热点呢?我们不妨从“热点”成因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个...  相似文献   

17.
焦点类节目具有新闻评论的属性,是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这一类节目从选材上要求把视点始终对准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要求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它不仅要追踪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生长点”,旧事物的“衰亡点”,更要揭示新旧事物的“碰撞点”。这些正是百姓关心的热点,也是百姓应知而未知的难点,因此,理应成为焦点类节目的视点。  相似文献   

18.
人需要理性。没有理性,人将失去自我,变得浑浑噩噩。 社会发展需要理性。没有理性,人类社会将处于毫无秩序的混沌状态之中。 同样,作为反映社会经济生活及经济现象发展动态的经济新闻报道,也需要理性。没有理性,新闻报道就难以反映出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有了理性内涵,新闻报道才能做到更深刻、更准确、更有力度地透析  相似文献   

19.
张鹏 《中国广播》2008,(12):76-77
法制新闻报道主要关注与“法律制度”相关的事物和信息,关注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法律现象和法治问题,法制新闻报道着重于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律意识和倡导法治精神,强调法律对社会秩序的规范功能,强调法律对于公众各项基本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是事物显示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新闻报道中的“动”,既体现记者的思维是否活跃、敏捷,也反映记者观察分析事物的视角是否独特、是否具有穿透力,同时也反映新闻媒体是否能够牵动读者、链接杜会、影响受众,以及新闻报道、媒体版面是否群活、可读、吸引人、因此,各大新闻媒体在每年报道“两会”的激战中,追求“互动’理念,采用‘互动’、“联动”的方法,充分、全面地报道代表、委员和普通百姓对“两会”的意见和建议,生动、形象地展示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精神风貌。而今年“两会”报道中的“互动”,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