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觉本是主体的人的特有属性,但大学里主要是人的活动,这一类人的活动的自觉便构成了“自觉的大学”.大学自我的失位与迷失,大学独立性的沦丧,大学个性的缺失,呼唤大学“自觉”之精神.“自觉的大学”的形成在于政府实行宏观的控制和适度放权,让大学自身积极有限地实行自主管理;各大学能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培养文化的自觉和实现组织的自觉;大学内的领导者应该自觉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办出有特色的大学;大学内的知识分子应有“自觉”之精神,守护良知,恪守人格独立,做到学术自治.  相似文献   

2.
素质美育论     
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审美教育。它是自觉地探索和运用美的规律塑造新人的教育实践活动。文章论述如何自觉研究美育,系统实施美育,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觉地以气论文严格地说是从曹丕开始,他的文以气为主的论断涉及了文艺根本性问题.文气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浓厚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中国文学真正自觉的口号,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教师要转变对阅读的价值认知,将培养终身阅读者、引导学生成为精神自觉者作为实施阅读教学的首要使命。提升阅读效能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无疑是唤醒学生的阅读自觉。教师的陪伴和示范会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实现阅读的自觉蜕变。构建校园阅读场,有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阅读需求,把阅读当成一种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自觉提升,是指从事该教育教学的教师自己领悟到自己的师德状态需要通过修养不断向更高水准持续攀登的活动及其达到的状态。其主要内涵是职业价值信念不断地自动坚定、职业优良传统弘扬持续地自愿坚持、职业道德规范遵循持久地自我提高、职业关系和谐恒久地自制协调。其基本路径是自觉更新职业观念;自觉习得职业情感;自觉追求职业理想;自觉端正职业态度;自觉增强职业能力;自觉遵守职业纪律;自觉履行职业责任;自觉优化职业作风等。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问题和自觉能动性的作用问题,是目前理论界热烈讨论的问题。讨论中,感到对自觉能动性的功能作用没作为历史唯物论的基本理论来认识,因而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没有从自觉能动性的系统功能中得到合理的解释。笔者认为,自觉能动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系统,研究自觉能动性的系统功能,是历史唯物论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粗浅地谈淡对这  相似文献   

7.
哲学只需为人类自由地思想这个主题进行辩护,21世纪的中国哲学同样需要为争取一种独立的学术研究权利和自由的思想权利而自我辩护。21世纪哲学的发展道路,将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通向与现实生活的实践紧密相联的道路.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为哲学所开辟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自我教育的唤起功能、定向功能、推动功能、自持功能等方面的论述,系统分析了自我教育活动的生发机制,展示了自我教育是一个高度自觉的教育活动,即教育主体自觉地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自我认识的活动。它有助于人们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9.
论素质教育中高校教师的角色素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校教师在素质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所谓“学为人师”,是说高校教师应该学识渊博,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值得人们学习。所谓“行为世范”,是说高校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堪称人们学习的榜样。为了获得这种素质就需要自觉地从优秀的文化遗产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自觉地坚守批判现实的精神,自觉地塑造美好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论德性养成教育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道德沦丧和精神堕落严重地冲击着现代学校德育。培育德性是迈向21世纪党校德育的重要使命。由德性所铸成的道德自觉和心灵秩序,是遏制恶欲、恶念、恶势力蔓延和滋长的精神武器。人的德性的养成和培育,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重视德性的认识和德性的“灌输”,另一方面,需要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性养成。对德性养成而言,学校的教育是重要的,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锤炼是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古代“文气”论主要包括思想精神之气、个性气质之气及生理生命之元气三个层面。道德精神之气关系到作家品格及作品的思想价值;个性气质之气关系到作家的艺术个性及创作风格;生理生命之元气关系到作家生命的存在及创作如何才能顺利展开。古代“文气”论所涉及的这些理论在当代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诗无达诂”说虽产生于西汉,但与先秦哲学思维方式、先秦人对诗的引用解释和汉初今文经学的学术方法有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同时和诗歌之中意、象、境的复杂性分不开。从古代诗论对此问题的探讨,可见构建中国文学解释学的艰难。  相似文献   

13.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存在着一种以"自然"为核心的文学观,系统体现在魏晋六朝《文心雕龙》、《诗品》两部鸿篇巨制中。刘勰以"自然之道"为基础,以"自然"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发生、文学创作以及文学风格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钟嵘《诗品》则在诗歌理论上确立了"自然英旨"的审美标准,提倡"即是即目"的"直寻"创作方法,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并对后世文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歧路灯》中的人称代词"您"可以做主语、兼语、宾语、定语和同位语,除做同位语用于对称外,其余基本上只能作复数理解;《歧路灯》中"您"并无尊称用法,学者所举《歧路灯》中表尊称"您"的用例均值得商榷;有学者认为表尊称的"您"来源于"您+亲属词"这一结构,但从《歧路灯》及其他语料并不能看出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程器》论述士人的品德和才能,这是《文心雕龙》注释家共论。这样的释义与本篇所居“批评论”之末的位理难合,也不能确认其“批评论”资格。“程器”实质上是通过纠正时俗对文人的偏见,阐明“文采”广泛作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成务为用”功能,即整体评价文的意义。只有作这样的延伸意义理解,才能辨明《程器》篇的“批评论”性质。位居全书最后,正是与首篇《原道》起句“文之为德也大矣”相呼应,回环闭合,体现全书“体大虑周”的篇章结构的严密组织。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文术论,通称为创作论。它既是《文心雕龙》中的精华部分,又是龙学研究中歧异较多的症结所在。笔者针对其多年来悬而未决的范围问题、性质问题和要义问题,综合古今各家之说,进行反思和辨析,主张“根柢无易其固,裁断必出于己”,力图辨正囿于一偏的旧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于<说文解字>中四个字的解释作了新的补充和论述.(一)水,准也.有平等之义.(二)公,平分也.有平均主义.(三)忠,敬也.有诚信之义.(四)宜,所安也.有适宜之义.  相似文献   

19.
《西园闻见录》是晚明学者张萱现存唯一的一部史著。关于该书的记事范围,张萱自称“自洪武以迄万历”,这一说法也为学界广泛采用,然笔者经过考察却发现该书记事范围实际延至天启年间。  相似文献   

20.
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集文学之事,始见于萧子显<南齐书·武十七王·萧子良传>,但萧子显不言人数及具体人名.梁元帝萧绎<金楼子·说蕃>篇在萧子显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十一人的竟陵文士集团,并以"士林"号之.<梁书·武帝纪>有竟陵"八友"之说;<梁书·沈约传>言竟陵文士则仅列举六人.三种说法,人数不同,名号有异.如此差异恐与<梁书>编撰过程有关.<金楼子·说蕃>篇所列十一人的竟陵"士林",较之<梁书·武帝纪>的竟陵"八友"之说和<梁书·沈约传>的"六人"说,似更能反映竟陵文士集团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