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场理论从社会学角度展开文学研究,尤其关注文学创作的社会环境。然而,作家及其作品本身始终是文学研究的核心。所以,更加值得探讨的是文学场理论对该核心问题研究的意义。文学场理论揭示出在实际研究中需要注意资本与权力的影响,并且用历史的眼光来更加全面地评价作家和作品。但是,该理论未能就评判作品自身价值的基本标准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理论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西方非理性主义是渗透于现代西方社会各个领域并给以深刻影响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是一种完整严密的哲学体系,而是一个广泛的思潮。以寻找自我、确定自我、体验自我和欣赏自我为创作主题的现代派文学,揭示了现代派文学指导思想的走向,同时也表现了现代派作家们在“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上探讨新的人生观,恰恰与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不谋而合。本文就现代派文学中的各种流派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非理性主义与现代派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孙犁在鲁迅及其作品的引导下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学观念,"文学为人生"是他思考文学问题的出发点,他结合当时文学工作者的实际,提出作家双重身份论和文学的生活性理论,以强调作家的主体意识,维护文学的独立性,廓清文学与政治的边界。他认为作家的主体意识是靠作家自身深厚的生活和文艺修养来支撑的。孙犁的这些思考的目的在于捍卫作家美学追求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延安文学进入了后期创作阶段,呈现出一派新面貌,其重要特征是大多数作家均采用了大团圆的结局方式,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当时特定文艺政策及文艺受众的需求等客观因素有关,同时也与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定及对传统审美的认同的主观因素相关。这一文学现象有其存在的历史价值,但也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缺陷。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中的采莲主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莲是风靡江南的农事、民俗活动,采莲民歌产生于采莲过程中。南朝中,文人拟作《采莲曲》大量出现,采莲从民歌走向文学,成为当时文学中常见的题材、意象。南朝《采莲曲》最终沦为宫体诗,经过王勃、贺知章、李白等唐代作家的扭转、发展,采莲歌曲恢复民间本色,焕发生机,具有丰富的内涵。采莲也从相对单纯的发展成为具有多重象征的母题。  相似文献   

6.
1930年代茅盾在《文学》上发表了大量的关涉"五四"作家的批评,为批判继承"五四"传统及推动"五四"作家的经典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茅盾还敏锐地发现了部分"五四"作家在1930年代开始的新的转变,对此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示,这对于当时乃至后来人们对"五四"作家的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金圣叹的文学本体论是“诗言志”表现说,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并不曾揭示出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本质。其实,金圣叹的文学本体论乃是:技巧即文学,技巧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立的美学意义。在金圣叹看来,文学创作是作家文学才华的表现,作家的文学才华在作品中以“文法”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它表现了什么,而取决于怎样表现,即作家付出了文学才华的多少。金圣叹的这一独特文学本体论,解释了自己评选“六才子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谈到“十七年文学”,人们常常想到的是“概念化”、“脸谱化”这些词。其实读读那些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事实不尽然。即使是在“阶级斗争的理论”不断得到强化的“十七年文学”中,我们也是可以常常看出作家笔下阶级问题的复杂性的。这一现象值得注意。它告诉我们,当时有的作家并没有被“阶级斗争的理论”束缚住手脚。他们在有意无意间写出了同一“阶级”阵营中人的不同品格、不同思想,写出了阶级成分与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在谈到城市文学的时候,人们需要对这一对象的使用范围进行界定,因为“城市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这样,人们在谈到“城市文学”这一对象时实际上意指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尽管一些学者和作家不赞成对“城市文学”做一个统一的规定,但在我看来,无限的泛化终将会使得这一称谓失去我们言说它的意义,也妨碍了我们对城市文学对象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
在欧美文学中,强烈的悲剧意识始终是它们的一个表征。不论是古代作家还是现代作家,都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悲情画卷。在他们的笔下,“人类之悲”惊世骇俗,而且“魔鬼”悲,“上帝”悲;懒汉悲,硬汉还悲。从这些充满意味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独特,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1.
李茜 《海外英语》2016,(15):166-167
在英爱文学作品中,受到存在主义影响的作家、作品繁多,并对文学发展有重大意义。所以,在现有条件下,研究英爱文学中的存在主义,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代英爱文学的社会历史,同时可以深刻地探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当时的社会心态和社会观念。该文首先概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与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解读英爱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代表作而深入的论述英爱文学中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学是作家生态立场和生态情怀的表达,是基于现实生态灾难的写作,本文通过生态文学主题的挖掘,揭示了当代生态文学写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陆士清是普及世界华文文学的先行者,是提高华文文学研究水平的带头人。他搞华文文学的普及是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他搞华文文学研究的提高,则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他的《探索文学星空——寻美的旅迹》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对华文文学作家作专门性的研究,把作家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为华文文学大家写评传;三是注重问题意识,揭露和揭示了华文文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寻根文学"是我国新时期由作家和评论家共同谋划、共同完成的自觉的文学运动。它是在全球文化寻根大潮的背景下开始形成的。它的发动,一改往日中心城市是文学思潮发源地的格局,由中部省份的韩少功亮出了大旗,其他非中心城市的作家、评论家跟进。"杭州会议"对"寻根文学"运动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寻根文学"思潮的出现,一扫长久以来"文以载道"、文学服从并服务于政治的格局,终于使文学回归本位,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也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题材领域。"寻根文学"两年后逐渐式微,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寻根文学"作家和评论家自身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当时外界的干涉过多;第三个原因,则是当时社会形势发展太快。  相似文献   

15.
邹创 《教师》2014,(8):128-128
“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上一组独特的人物形象,作家在作品中关注和描写社会阶层里处于最下层的小官员、小职员和穷人,通过描写这些小人物坎坷、悲惨的命运,来批判当时沙皇专制下的丑恶和黑暗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6.
程红泽 《考试周刊》2007,(19):96-97
犹太性在犹太文学中的演绎揭示了犹太民族的根本特质。以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为代表的早期苏联犹太裔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以不同的方式对犹太性进行了演绎。他们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犹太性不仅体现了犹太民族贯有的思考,同时也显示出其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贵州作家寿生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活跃数年,后来却沉寂长久。目前,学界对寿生文学的研究重小说而轻歌谣(诗词)。我们认为,寿生通过对家乡民俗民情、歌谣山歌的整理和发掘,以及独具风味的诗歌创作,建构了一方原始而美丽的乡土。在其文学活动中,歌谣(诗歌)与小说两者间矛盾统一,揭示与讴歌,批判与赞美,认同与离异,共同构成了作家的文学理想,丰富了作品的内在意蕴,增加了作家文学世界的内在张力,同时也反映出作家复杂多样的创作心态和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精神角度来看,鲁迅与新历史主义作家都秉持着“历史循环论”的基本观点,对正史的叙述强烈的质疑,进而在野史轶闻中寻找历史本真;关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两者都认同历史仅为文学提供了言说的舞台,文学为了揭示精神实质,完全可以砸碎时空的局限,使传统与现代并置于同一写作空间。从艺术手法上看,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作品与新历史主义的小说都采用了反讽和虚构的言说手法。  相似文献   

19.
简论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文学观念高伟光现代主义作家的文学观念,是二十世幻动荡不安的欧美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现代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的艺术体现。现代主义作家虽然在流派的纷争和时间的流逝中各具特色,但他们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也形成了共同的文学观念。这种观念既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以典型作家的痛苦命运为视角,以忧患意识的本体性哲学意蕴为根据.剖析了中国文学的基本品格。文章主要通过揭示典型作家的痛苦命运、其文学创作思想和动机、中国文学的优惠传统这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论析了中国文学的特质,得出了强烈的忧患精神是中国文学的基本品格的结论;并指出中国作家的痛苦命运的高品位及其痛苦体验的深刻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文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