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少太极拳爱好者,演练太极拳时往往不注重放松,只是活动一下身体,就开始演练了,这样做的效果当然不好俗话说,全身放松,经络畅通,加上一个好意念,等于成功一大半。练太极拳时如何放松呢?我们常说的"调心""调身""调形"实际上就是放松的一种方法。"调心"即调整练拳时的心态。就  相似文献   

2.
李正 《武当》2011,(7):11-12
练太极拳一定要"放松",这是任何一位初学者入门都会听到太极拳老师强调的问题。然而,练习者往往会在这个"松"的要求下,变得更紧张,动作更僵硬,更笨拙。于是,什么是"松"?为什么要"松"?如何才能"松"?就成了太极拳练习者最热门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正>一、内气驱动不了身体匀缓连绵用意不用力的练习太极拳套路,会产生内气,内气的标志是有气感。气感只有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而肌肉放松,身体就动不起来。肌肉紧张,身体虽然能动起来,气感却荡然无存,气感都没有了,何谈什么运气,何有内气驱动身体之事。大脑收发信号,刺激肌肉神经,肌肉收缩或舒张引起骨骼位移,身体动起来,这才是身体运动的机制。身体能动不能动,跟内气没有多少关系,更遑论驱动身体做复杂的太极拳运动。  相似文献   

4.
回声 《网球天地》2008,(1):112-112
不少女性球友抱怨,"越打(网球)腿越粗"。其他项目(如跑步、游泳和动感单车等)的运动人群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打网球真的会让腿变粗吗?网球属于有氧的中等强度的运动。打球时,参与运动的身体肌肉比较多,基本不会使肌肉纤维增粗。当然,由于肌肉在运动中持续地紧张、收缩,在运动结束后,肌肉就会显得僵硬和紧缩。这时.需要通过一些活动——放松和拉伸运动改变这种状况。之所以误认为打球会让腿变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打球结束后,很多球友喜欢坐在场边擦汗、喝水、吃东西、聊天.然后收拾衣物离场,完全忽略了放松和拉伸运动,久而久之.腿不变粗才怪。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部机器,运转前需要"预热",停止运动后更需要"散热"和"保养"。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热身和放松这一前一后两个环节,保证身体总能在最舒服的状态下开始对抗性运动,也总能在最舒展的状态下进行恢复。建议大  相似文献   

5.
师平 《健身科学》2012,(12):38-39
一、什么是太极拳的放松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心静体松、缓慢柔和、轻灵沉稳、连贯圆活的运动,放松是太极拳第一要素,是太极拳与其他武术项目的根本区别,就像走路需要速度、跳高需要弹跳、推铅球需要力量一样。打太极拳时只有放松,才能使肌肤关节,处处张开,周身通经活络、血气通畅,起到太极拳养生保健的作用,俗话说:"通者不痛、痛者不通。"就是这个道理。打太极拳时只有在意念引导下的放松,才能使演练出的太极拳轻灵、沉稳、柔和,才能以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练习太极拳十年整了,练习太极已经深入骨髓,习惯成自然,每天不练上几趟太极拳浑身不自在。太极拳是要用心去领悟,用身体去感受的特殊运动,不能用常规的体育运动方式去理解,逐渐体悟到太极拳的精髓。在练功夫方面,一要有恒心,不因有困难就间断;二不要贪多学快,不要以为会的多就厉害,而是要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7.
高广东 《武当》2023,(10):10-11
<正>一、组成太极拳的理论是科学的一是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个内家拳种,凡是拳都有护身自卫和技击的作用,否则不叫拳。技击作用在冷兵器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太极拳融合了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习练太极拳时,初始阶段是外形带动身体内经络和气血的运行。当习练者达到熟练程度后,则是以气正形,身体经络通了,气血足了,身体也就健康无病了。三是太极拳始终贯穿了中国道家的思想。如阴阳、开合、虚实、不偏不倚要守中、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等。长期习练太极拳,会使习练者身体内部阴阳协调平衡,也就达到了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脚内侧踢球是足球运动中一项最基本的技术之一。在足球比赛中,它是各种短传配合的基础。脚内侧踢球的优点是球与脚接触面积大,方向准;其缺点是踢球时,踢球腿与人的正常行走方向不一致,踢球的脚形掌握起来也较难,因此,学生学习和运用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造成踢出的球既无力又无方向。一、踢球腿僵硬或不协调的错误及纠正方法踢球腿僵硬或不协调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脚内侧踢球的基本概念,平时运动太少,身体各个部位肌肉很难达到协调一致的运动,故而易出现踢球既费力、踢球的距离又不远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张青青 《精武》2014,(4):181-181,183
对初学瑜铷者进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练习者身体的僵硬和心理迫切练好的矛盾,教师在教授瑜伽的过程中怎样调整好这一矛盾,及时的预防运动损伤,在教授瑜伽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当身体处于放松状态的时候,肌肉的柔韧性会相对提高,因此初学者进行调息放松的练习显得十分的重要,本文从调息放松的重要性,教学中运用调息放松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初学瑜伽者提供正确的练习方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放松,可以说是练太极拳的第一要求。很多人初学太极拳,往往很用力,甚至有人认为:练拳不用力、不出汗就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其实不然,外家拳是以速度和力量著称,重点在攻击性,要用力;而内家拳——太极拳是以松柔为主,以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四两拨千斤著称。太极拳的放松,不但是技击的需要,更是健身的需要,只有放松才可保证肢体动作的灵活,经络的通顺,气血的流畅,才可将气感送到神经的末梢,以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那么,如何放松呢?首先,要将身体各部位的关节松开,主要是肩、肘、腕、胯、膝、踝,更重要的是腰,其方法就是将这些部位的骨缝拉…  相似文献   

11.
在百米比赛中,获冠军的优秀运动员其技术动作显得舒展、协调而轻松;落在后面的运动员则往往表现出动作紧张、僵硬和吃力,一般人在快跑中,动作会失调,甚至拉伤肌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优秀运动员在跑动中会“放松”,一般运动员“放松”的技能较差,未经训练的一般人,不会“放松”。在训练中教练员说得最多的是叫运动员在做动作时要“放松”。运动员比赛成绩较好,问其原因,多数回答“动作比较放松”。训练结束时,肌肉处于疲劳状态,肌肉就不能“放松”。恢复的重要标志是看肌肉  相似文献   

12.
(接上期)问:练习《吴式太极拳健身八法》对时间、方向有何要求?每天练几次最合适?战波:这套运动疗法简便易学。既适合于中老年人,也适合于青少年人。对时间、方向也没有特别要求。每天早晚各做一次较好,如时间充足,每天多练几次效果更好。不论练几次,都必须按照要求认真地做。问:我们在做《吴式太极拳健身八法》时,有人一边做一边说笑,这样会对身体有害吗?战波:打太极拳必须做到“放松入静”,才能使气血通畅,这是一般要求。《吴式太极拳健身八法》第一式就是“四线放松”,只有做到全身放松,心情愉快,精神饱满,还要体会运动时要刺激到经络穴…  相似文献   

13.
在太极拳运动中,周身各个环节,普遍存在一虚一实,还因为在研究和确定虚实问题时,由于注重的对象有所不同,区分虚实方法及内容也有所不同,在练习太极拳初期也常常会出现虚实不分的现象,这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太极拳的内涵,笔者想对此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太极实话     
吴实 《武当》2012,(9):20-21
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太极拳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2、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不要让膝关节承载过多的身势重量,而是靠松胯把身势重量下沉至脚底。如能松胯,则膝盖松开自然受力。3、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腰骨或腰  相似文献   

15.
闫民 《体育科学》2015,(2):90-95
某时代的哲学理念集中反映这一时代文化精神,一定时代的文化精神又是对哲学的最好诠释。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太极拳,与八卦掌、形意拳被称为传统武术的代表,无论是创拳思想、拳理、拳法以及传承机制,都印证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子,坚守"身心二元合一"、注重"内外兼修"身体观,动作方法的运用体现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明显区别于西方哲学"身心背离"的二元身体观。太极拳凭借身体的"体悟"和"习悟",达到身心一统、内外兼修的目的。基于传统身体观视野认为,太极拳运动立足于客观的身体、通过客观身体沟通自然、社会和自身、注重客观身与主观身的高度合一、从身体实践中感悟人生、关爱生命价值的身体行为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身心合一观相吻合,与儒家倡导的修身、道家养生的思想一致。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教学的五先五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太极拳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笔者在教学的方法步骤上进行了钻研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先功法后套路在进行太极拳教学时 ,不少教师只注重套路教学 ,而忽视了太极功法的训练 ,结果造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步子不稳 ,身子不正 ,动作松软无力 ,或者僵硬死板 ,达不到太极拳健身的效果。我们知道太极拳是一种刚柔相济 ,内外兼修的内功拳法。因此在初步传授时 ,要先进行功法练习 ,而后进行套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太极桩功、开合桩功、升降桩功、虚实桩功等 ,通过各种桩功练习 ,可以提高太极拳专项素质 ,端正身体姿势 ,沉稳重心 ,为学生掌…  相似文献   

17.
乒乓球是一项技巧性较强的运动,很多技术动作不仅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而且还要符合战术运用的需要,但不管怎么变化,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能准确击中球。经过在实践中不断反复探索,笔者认为需要身体自然放松并做到各部位协调配合,才能提高击球的准确性。一、身体自然放松有些人打起乒乓球来显得轻松自如,富有节奏感,其原因之一,就是善于放松。放松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移动步法和发力击球。乒乓球击球前的准备姿势是:“两膝微屈,前脚掌着地……”就是为了腿部既放松又具有弹性,使之能突然起动,以利发力击球。乒乓球的发力击球,主要是爆发力。它要求击球前持拍手的上臂、前臂、手腕,手指都自然放松,只有在挥拍迎球,球拍即将触球时才作突发性的用力。当球离开球拍后,文要及时放松,顺势挥拍及回摆。这就是说,手臂在击球前要放松,击球后也要放松,特别是直握球拍的人,一定要注意手腕和手指的放松。如果击球前后手指压拍不放松,那就会造成击球时拇指和食指的对抗用力,影响反手和正手击球的迅速变换拍形。如果手腕不能自然放松,这不仅会直接影响手臂的发力,而且对大角度球、追身球、台内球都将很难处理。  相似文献   

18.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是千百年来武术界告诫练武者如何提高武技的一句至理名言。有许多练太极拳的朋友不太重视和理解这句话,认为:"太极拳走架缓慢柔和,只能健身,不能练功"。其实这是对太极拳不太了解。太极拳虽然动作缓慢,肢体运动柔软,它却能够通过身体柔软的旋转运动形式,接触对方的力点,让对方的力量改变方向,从而达到制服对方的  相似文献   

19.
郭宝洪 《武当》2011,(1):18-19
除"金刚捣碓"之外,"斜行拗步"是陈式太极拳另一个最具特色的拳式。所谓"斜行",是指上步时形成的身体上下肢之间的角度方位,相对"正行"而言;所谓"拗步",  相似文献   

20.
初学太极拳的感受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异于寻常的、以身体、四肢为主要运动的自我锻炼。内讲意、气、力合,外讲松整、自然,动作练习过程具有用意不用力、缓慢均匀等特点。这些特点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体育运动不同,与一般的随意运动也不同,因此,初学者往往会感到难于掌握。要想又快又好地掌握太极拳运动,就更困难了。借助太极拳前辈的传承经验,通过多年的太极拳教学实践发现,如果让初学者先通过一些基本动作体会出身体各部在“太极拳运动状态”下的运动感觉,“跟着这种感觉走”,会加快掌握太极拳运动的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