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们讲课,他手持一个苹果,在学生中间转来转去,不断地问学生闻到了什么香味,很快,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他闻到了苹果的香味。接着,学生们接二连三地站起来,说自己闻到了苹果的香味。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学生,说他并没有闻到什么苹果的香味。这个学生名叫柏拉图。苏格拉底说,柏拉图是对的,因为他手中的苹果是一个假苹果。  相似文献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似文献   

3.
苹果的味道     
<正>苏格拉底的学生向他请教如何才能保持自我。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用拇指和中指捏起一个苹果,慢慢从每个学生的座位旁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堂上,晃了晃手中的苹果,问:"有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道:"我闻到了,这个苹果很香。""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苏格拉底又问。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从每个  相似文献   

4.
赞美之前     
王清怡 《新读写》2010,(12):52-52
苏格拉底在课上拿出一只苹果,让他的学生闻空气中苹果的味道,当他问有哪些人闻到苹果的香味之后,全班所有的人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遗憾地笑笑,宣布了答案:空气中其实闻不到香味。  相似文献   

5.
散发香味     
2011年辽宁省高秀作文题目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个苹果对他的学生说:这个苹果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又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说:你们怎么了?其  相似文献   

6.
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  相似文献   

7.
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起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面前走过。并叮咛:“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味道?”  相似文献   

8.
一个秋日的下午,苏格拉底悠哉游哉地穿过雅典城中心的广场。这时,很多青年人围拢到他的身边。苏格拉底从他皱皱巴巴的短袍里掏出一只苹果说,这是我刚刚从果园里摘下的一只苹果,你们闻闻它有什么特别的味道。离他最近的学生回答,闻到了苹果的香味。他又问第二个学生,第二个学生也这样回答。接下来几十个学生都这样回答。柏拉图坐在距离老师最远的地方,他站起来,看了看同学们,然后慢慢地对老师说:老师,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苏格拉底把柏拉图拉到自己的身边,然后告诉所有的学生:只有柏拉图是对的。其他的学生都十分疑惑。这时苏格拉底把那只…  相似文献   

9.
最美的文章     
一天。在作文课上.我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问学生:“你们闻闻空气中的味道香不香?”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我闻到了。香!真的很香!”我走下讲台。  相似文献   

10.
苹果的味道     
一天,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慢慢地从他们面前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注意仔细嗅嗅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走向讲台,举起苹果晃了晃问道:“哪个同学嗅出了苹果的味道?”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叮嘱道:“同学们务必注意了,嗅嗅空气中的味道。”当他第二次走向讲台问同样的问题的时候,已有一半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第三次走下讲台重复了同样的动作。这一次,除了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那位没有举手的学…  相似文献   

11.
每堂课至少应有一个亮点。在给高一学生讲“鸦片战争”时,我引导学生从研究“苹果为什么会腐烂”开始,学生说是因为有虫子咬苹果。于是,我把中国比喻为又大又红的苹果,虫子比喻为英国,问:英国这只虫子为什么要来咬中国这个苹果呢?学生说因为饿了。我引导说:19世纪英国正进行工业革命,工厂要生产出产品需要什么?原材料。生产出来后怎么办?需要卖出去。要卖出去需要什么?  相似文献   

12.
苹果的味道     
一天,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慢慢地从他们面前走过,一边走还一边说:“请注意仔细嗅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走向讲台,举起苹果晃了晃问道:“哪个同学嗅出了苹果的味道?”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从每个学生旁边走,一边走一边叮嘱道:“同学们务必注意了,嗅嗅空气中的味道。”当他第二次走向讲台问同样的问题的时候,已有一半的同学举起了手。苏格拉底第三次走下讲台重复的同样的动作。这一次,除了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 那…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  相似文献   

14.
一杯水……     
公开课前,执教老师端着一杯矿泉水,慢慢地,从三年级一班孩子的座位旁边走过。他一边走一边说:“请大家集中精力,注意品味空气中的‘香’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杯子举了举,问:“哪位同学闻到了杯中水的味道?”有一个学生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他再次走下讲台,端着杯子,从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群墨研磨器     
爷爷酷爱书法,肖轶杰喜欢给他当小书童在旁边研墨。有一次他问爷爷:“为什么一定要研墨?不是有现成的墨汁吗?”爷爷说了很多研墨书写的好处:如运笔时更流畅、写出的颜色更漂亮、作品存放越久越漂亮,加了绿茶后,清香在书房门口都能闻到等。  相似文献   

16.
莫盲从     
《同学少年》2012,(1):23
一个哲学家拿着一个蜡做的苹果问他的学生们有没有闻到香味,大部分学生竟然都说闻到了。盲从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不盲从,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前些日子,日本大地震,海水受到污染,国人盛传碘盐防辐射,于是,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抢盐热潮。有一副对联,写得真是讽刺,上联是"有人在核辐射中等待碘盐",下联是"有人在抢碘盐中等待辐射",横批是"无‘盐’以对"。抢盐风波,和国人盲目跟风有很大关系。法国科学家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虫实验。把一群毛虫放在一个盘子的边缘,让它们一个跟着  相似文献   

17.
问题     
维特根斯坦是剑桥大学著名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著名哲学家罗素问穆尔:“你最好的学生是谁?”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总是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8.
江珊 《课外阅读》2009,(16):6-6
维特根斯坦是剑桥大学著名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著名哲学家罗素问穆尔:“你最好的学生是谁?”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总是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9.
一次课上,我让学生誊写作文。巡视时,我发现有个学生竟然竖着誊写。当教师的都知道,要求学生誊写作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练字,也是为了培养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时,他竟振振有词:“是在学古人啊!古书不都是这么写的吗?”听他这样说,其他学生都看着我,有的还“不怀好意”地笑了笑,似乎在说:“他就这么写,看你怎么着?”  相似文献   

20.
一次考试结束,笔者问一名未及格学生是否分析过考差原因,他回答说:“原因在于你没教好。”笔者大吃一惊.心中有些不快,又问:“同样是我教的,为什么有同学分数考120多分呢?”他又笑答说:“这正是我说你没教好的原因,因为你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学好。”笔者仔细一想,这话确实也有道理,是啊,教学的目的何在?不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吗?可现实中的教育似乎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本身而非学习方法,在于分化“好”与“差”两个极端?关注中等以上学生如何考上好大学,而忽视了“差生”如何转化,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