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学作品在旅游活动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自古以来就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有许多旅游景点与文学作品关系密切,旅游景点因此富有文化意义;游人更因文学作品的描写铺陈,得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享受到无穷的乐趣。因此,文学作品在旅游活动的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2.
泰山美与旅游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旅游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为一体 ,不仅可以使游人得到赏心悦目的愉悦感 ,而且可以使人启智广识、提高素养。在日趋兴盛的旅游业中 ,泰山始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泰山旅游资源是丰富而雄厚的 ,开发和利用的潜力是很大的。让魅力泰山成为国人的旅游热点。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固原,地处古丝绸之路必经之要道,不但留下了丰富的为世人瞩目的人文景观和中西文化遗存,也有吸引境内外游人的生态旅游与自然地理风光。本文仅选取“论纲”的前部分,从固原旅游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契机和前景、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诸方面论述了固原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  相似文献   

4.
晚明的布衣文人是明代游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明代的旅游文化异于其他时代的关键所在,颇能反映明代旅游文化的特质。布衣之游中的“独往之游”,因其可贵而颇受称许,而山人们的“因人之游、作客之游”,则因以“交游权贵”为目的而饱受批评。晚明的布衣游人,既有寄托文人理想的“独往之游”,又有代表士行污贱的“因人之游、作客之游”。晚明的布衣之游,为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标本。  相似文献   

5.
从旅游观念看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明代中期以后,对旅游的肯定已成一时之风,而旅游则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明代士大夫旅游观念系统的梳理.指出文人与道学家在旅游观念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士大夫的旅游体验又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明代的游人进行了具体的细化,将其归为贵人之游、豪士之游、布衣之游与民众之游四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美学视角出发,借助翻译美学中的审美再现理论审视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过程,以古徽州文化旅游景区景点介绍的英译文本为例,启发译者应将传统翻译技巧与美学审美相结合,实现英译旅游文本的文化之美、精简之美和结构之美。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在诗歌类旅游文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并辅以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去感受诗歌类旅游文学作品之美;作为旅游(导游)专业的学生,更可以将这种美的感受带给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与游客共同分享景物之美。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农家乐”旅游在全国迅速发展,鄢陵县以其独特的花卉优势在河南“农家乐”旅游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也面临着诸如花卉文化挖掘不够、管理不够科学等问题,旅游优势逐步削弱。文章在分析鄢陵县“农家乐”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深挖花卉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者活动行为层次、创造特色旅游产品、强化旅游感受、扩大感知距离等角度进一步整舍花卉文化叫响农家乐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农家乐”旅游在全国迅速发展,鄢陵县以其独特的花卉优势在河南“农家乐”旅游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也面临着诸如花卉文化挖掘不够、管理不够科学等问题,旅游优势逐步削弱。文章在分析鄢陵县“农家乐”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深挖花卉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者活动行为层次、创造特色旅游产品、强化旅游感受、扩大感知距离等角度进一步整舍花卉文化叫响农家乐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0.
乡村花卉旅游作为发展乡村经济的新兴产业,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有着巨大的助力。不过,由于乡村花卉旅游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鲜明的旅游特色,这也使乡村花卉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如何更好地发展乡村花卉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在发展乡村经济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对乡村花卉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根据模糊美学和旅游学基本理论,对模糊美学在环巢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建议保护旅游资源的原有模糊美,创造人工景观与设施的模糊美,策划具有模糊美的旅游体验项目,关注影响旅游者模糊美感的其他环节。旨在拓展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学科视角,并促使环巢湖地区发展成为富于审美价值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水”、“花”意象显示了语言意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成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物化表现。古人以“水”为时间的指代,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无限留恋、惋惜之情。水的流动畅通无阻,开阔、博大、恢弘,表现了古典诗人对自然与人世的特殊感悟。用“花”来暗示春天,花的存在使人快乐,使环境美丽,人们希望它能长久地延续下去,但春天的消逝是那样的无情,而且最明显地表示春天消逝的就是落花。通过落花来传达伤春、惜春的情绪,进而悲叹韶华即逝、芳龄不再。对悲欢离合、世事无常的感叹,也是对人这一生命本体的关怀。人们对“水”、“花”的认知由视觉官能、触觉官能上升到了情感层面。  相似文献   

13.
摭谈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审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探索与确立,改变丁我们的生态观.产生了当代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美是自然界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所展现出来的充满活力的美的形式。这种观念也对旅游景观的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比德,是指以自然物象之美来比附人物的道德之美,是先秦重要的美学观念之一。作为一部极富象征隐喻意味的大书,《红楼梦》中多处以花喻人、花人互喻。以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为纲,着重论述《红楼梦》中"花"的象征意义。花开盛极一时,花落则颓败不堪,贾府之兴衰、众女儿之命运正是这样的悲剧。因此,《红楼梦》中的花与别处不同,极具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5.
扬州自古就是旅游胜地,关于扬州的旅游诗词不胜枚举,且充分反映着世俗风情之美,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吟咏扬州岁时习俗和美食;二是吟咏扬州美女;三是吟咏扬州名花。这3方面充满了世俗生活情趣,富有鲜活生动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6.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净化、丰富学生的情感。语文课中那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熔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结构美和语言美于一炉。因此,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阵地。我们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欣赏作品的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和艺术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论述华夏先民的三大审美追求:一,追求形式美与抽象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石器打造中产生形式美的追求,而后又将此种追求与从写实美发展而来的对抽象美的追求相融合.二,追求写实美与神秘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对写实美的追求,而后这种写实艺术又被宗教巫术所利用,因而形成对写实美与神秘美相融合的新的审美追求.如人兽合一、人鸟合一的神之形象的创造.三,追求审美与实际功用的结合.原始人没有单纯的审美追求,所有的审美追求都是与实际功用的追求结合在一起的,如华夏先民的文身,既是为了保护自身,也是为了美的装饰.  相似文献   

18.
这种学说认为,美育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故从价值功能的角度,把美育看作是提高教育功效的有力手段和重要工具.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立美教育"的新概念,即美育要发挥育人功能,展开审美活动,就必须先建立美的教育形式."美的教育形式"是教育自身之美的存在方式,是对教育规律能动运用、自由创新的产物.并非如以往的美育观所认为的那样:美育不过是对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外在美的简单照搬和借用.这一观念的"向内转",标志着对以往美育研究的新突破,为一种崭新的美育观、教育观的出现打开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今来,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登临胜境,或直抒胸臆,或寄情抒怀,创作了无数的文学作品,促成了表达美感体验的旅游山水文化的形成。作为其中最夺目的奇葩,历代诗人留下的千古绝句,更是以凝练的语言,传神地概括出自然山水的审美体验,丰富了中国自然山水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这些名山胜水更高的观赏价值。本文以古诗名句为线索贯穿全文,借用这些诗句生动的描写,阐述了旅游中自然山水的审美,希望游者能以更加立体的角度去欣赏自然山水的天然美与文化美。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审美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构成。教师的审美素养不仅具有工具价值———可以促进教师创造教育艺术和提高教育艺术水平,而且具有本体价值———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教师要提高审美素养,最重要的是要直接感受美的事物,接受美的陶冶,并尽可能地从事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