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现代诗人和评论家们普遍都受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把诗歌看成是语言的一个美学意义上的组合体,而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由比喻、词汇及音符相互作用着的融合体,是一个节奏的内部构成。本文以为,诗歌作为诗人生命形式,它本身既是一种生命形式,同时它的语言也是一种生命形式,并且是诗歌唯一的生命。因此说,诗歌即语言,诗歌的语言本身就是鲜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展示现实与生命的负面,拓展了诗歌观照世界的角度和方式。里尔克的诗歌则是穿透了怀疑和否定后的生命顿悟,是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新向度和独特成就。冯至受里尔克影响,接受了现代主义生命哲学关于对抒情本体的思考与追问和对世界的自觉担当,并以一名东方诗人的思维模式和逻辑习惯加以再阐释和创造性转换,从而写出了他的重要作品《十四行集》。诗中的这些现代性表征,也使他成为中国诗歌现代性转变的先导之一。  相似文献   

3.
论郑敏早期诗歌观照生命的多维视野与理性光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所说的郑敏的早期诗歌是指诗人40年代的作品,郑敏诗歌的主要艺术目标是揭示生命的现状和本质,从而体现诗人的生命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诗人对生命现状和本质进行了全方位的打量,主要包括四个层面:自我解剖、自然观照、社会观照和艺术观照。这些生命观照的结果使郑敏诗歌形成了感性和性错综、哲学与玄学交织的独特的艺术气质。  相似文献   

4.
王士稹“神韵”说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与民族审美传统的总结,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诗歌历来具有关注生命,关注人生的传统。剖析“神韵”说背后的生命意蕴,就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生命认知与感悟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5.
海子是一个具有死亡意识和英雄主义倾向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过程实际是一个与死亡意识搏斗的过程,他的诗歌意象是生命意象与死亡意象的结合体。本通过对海子的诗歌意象的分析,试图解读海子的最后几首桃花诗。桃花意象是诗人的生命之火的最后闪亮,它反映了死亡对于诗人生命意识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6.
在魏晋这一学自觉的时代,诗歌以其普遍的自我生命意识、超然玄远的生命追求构成其深邃的情感内涵。通过对魏晋时期的社会现实、政治状况、哲学思潮等方面的综合考察,阐述魏晋诗歌中生命意识的执着追求,可以对魏晋诗歌独特的审美风貌和魏晋诗人的精神底蕴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唐诗人李贺敏感、多病,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进而颇感苦闷、伤感,并由此展开对生命的探索和追问。在李贺诗歌中,盛世不复、壮志不遂、时光不再、生命不永等因素共同构成了生命悲剧意识。李贺的诗歌集中体现了诗人对生存状态、人生价值、生命本体、生命归宿等问题的忧患意识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8.
比较是中国诗歌欣赏的重要传统。没有比较就不可能有中国诗歌一代接一代的承传。中国现代新诗发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艺术特征必须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加以确立。从郭沫若和李金发的诗歌创作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新诗对西方诗歌的接受与变异,尽管西方诗歌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因为各自的艺术渊源、文化精神及人的生存方式的不同,中国新诗与西方诗歌也有鲜明的差异。因此,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欣赏,既要用情感去感受情感应和,用生命去感受生命感动,还要对诗歌外在语言艺术形式及其所蕴含的内在韵致进行把握与阐释。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代以来,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诗歌边缘化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诗歌边缘化将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消极而长期的影响。当代诗歌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应该重新定位,诗人们要从生命的本真出发,对诗歌进行认真的探索,以发挥诗歌在提升和坚守民族精神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诗歌中流传广泛的一首抒情短诗。诗人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远离尘世喧嚣、充满亲情的生活图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幸福和温暖。然而两个月后。诗人海子在山海关附近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产生了某种分离,怎样理解海子的幸福?本文试图结合海子整个诗歌创作过程和他的诗歌理想去阅读分析。关于海子的诗歌及其本人传奇的命运正是学生最想知道的东西,因此我想以此作为生长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理解诗歌的主旨,引导学生走近海子,理解海子,进而探讨有关生命的话题,认识生命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1.
杜甫诗歌展现了诗人饱满、庄严、凛冽的生命状态,显示了诗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基本态度,表现了诗人助君济世、自觉为诗的生命追求。探讨杜甫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追求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命·象征·微吟——薛翠薇诗歌漫评路筠(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柳州,545003)摘要薛翠薇诗歌注重人解剖人,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尤其是情诗,更注重对人生的思索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并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以表现自己对人生和爱情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3.
冯沛亮 《新课程研究》2007,(4):68-68,65
诗歌的想象是诗歌生命的源泉,不只是诗歌创作时需要它,在进行诗歌欣赏时更是需要它。也就是说,诗歌离开了想象就等于生命的枯竭。  相似文献   

14.
海子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优秀作品,他以“土地”(包括麦子)、“火”(包括太阳)、“远方”等作为诗歌意象.在诗歌和生命行为中实践了他的生命意识。他带着激情创作,在诗歌中试图实现对传统母亲神化、土地神化的回归.从而使得他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15.
杜甫后期致力于抒情诗形式的研究,力图创造诗歌独特的语言,表现诗歌独特的境界。古今时空交错,语法服务于感受,是杜律的重要创造。杜律的“逻辑”与“秩序”是:以情感生命的起伏为起伏,极力追摹生命的节奏,让诗的形式之律动与人的内在生命之律动同步合拍,由此焕发出诗美。  相似文献   

16.
杜甫诗歌是中学语文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杜甫诗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引发学生关于生命的认识和思考,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本文结合杜甫诗歌教学实际情况,对其中蕴含的生命教育进行了分析,探索生命教育的组织实施办法加以,旨在发挥生命教育的作用,促进杜甫诗歌教学的优化,引领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17.
牛汉诗的魅力来源于诗人用诗歌来承担时代加诸个人的苦难,并在创作实践中将个人生命与诗歌的艺术生命完美融合,形成牛汉"与诗相依为命"的特点。个人的生命体验是牛汉诗歌的内核,主要表现为对生命的礼赞、对人生的困顿和厄运的坚韧承担,以及面对人生困境的自我救赎与超越。诗歌标示了与众不同的生命热度和力度,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难中的抗争,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巍 《考试周刊》2012,(70):20-21
在郭沫若的诗歌里,不仅有创新、革命、激情,还有生命、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等等.特别是诗人在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对自然界的崇拜,以及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和关照.值得后世研究和效法,本文通过对郭沫若诗歌中的生命和死亡的分析,来展现郭沫若对生命、死亡以及自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节奏是诗歌的原始要素,在创作中,它既有诗人的快感,又赋予读者期待和愉悦。这是因为诗歌的节奏富于变化,它的运动与诗人情感相融合,体现了诗歌的内在生命。而诗歌节奏通常表现在诗人对语言的运用中,其抑扬顿挫、一气流转以及停顿、复沓都使节奏产生美的效果。同时,不同的诗体及其表现也对诗美的表现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伴随悠久邈远的古国文明,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中始终流淌着一条诗歌的河。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到宋词、元曲,乃至新诗,伟大的诗人灿若群星,优秀的诗作层出不穷,熠熠生华,辉映天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谓“志”,就是诗人内心感情的抒发。依我看来,与其说“志”是感情的抒发,不如说是生命意识的强调与张扬。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生命意识对于诗歌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每一首诗都是源于生命,涵容生命。诗人写诗无论何时何地、采用何种形式,均为张扬自己的生命意识。即便在诗歌最初萌发的远古的“杭育”诗派(鲁迅语),仍可以说是人类最纯洁、最自然、最天真的生命律动。中国诗歌的生命意识,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观的映照。诗人生命哲学观的不同,诗中所呈现的生命意识也不尽相同或迥然相异。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儒、道、释三大思想体系,共同浇灌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对中国诗歌各种生命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学儒者重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