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位九段     
围棋界的昭和时代是多姿多彩的,名家辈出,强手如云。某种程度上说来,在这一时代众多的大棋士当中,藤泽朋斋头硕的光环也许是最为暗淡的:吴清源自不必说;木谷实有新布局、名人引退棋和道场的伟业;桥本宇太郎领导了关西棋院的独立,更有升仙峡的壮举;高川格本因坊九连霸;坂田荣男是胜负世界的一代王者;藤泽秀行是大正棋士最后的旗帜……唯独藤泽朋斋,在胜负世界中唯一让人记住的似乎只有一个不光彩的纪录:在吴清源众多的十番棋对手中,他是唯一被打到定先的。可是,这个昭和围棋史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人,难道真的是一个如此不堪的角色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围棋天地》2005,(9):52-52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棋界出版了一套旨在纪念现代围棋史的丛书——《昭和的名局》。第一卷《新布局燎原》以1926年院社对抗战本因坊秀哉与雁金准一的“杀棋之名局”为开端,铺开了波澜壮阔的现代围棋史。  相似文献   

3.
日本战败前后进行的第3届本因坊战挑战赛可说是桥本宇太郎棋士生涯中最为闪光的时刻之一,也是昭和围棋史乃至世界围棋史上最闪光的时刻之一。桥本虽然最终不敌岩本薰,不得不将本因坊位拱手相让,但是他和其他所有相关人员在乱世中守护棋界一星香火不至断绝的功德却早已超越了一时的胜负。[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怪童丸木谷实虽然在棋盘上所向无敌,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满足,在他头脑中还涌动着无法为广大世人和多数职业棋士所理解的思想,而以自己的思想和木谷实互相砥砺的就是已经在天元模仿棋中向他射出响箭的吴清源,这两位好友兼宿敌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就是改变了昭和棋界面貌和整个围棋史进程的新布局。  相似文献   

5.
木谷一门     
虽然未能真正成为昭和时代的王者,但是木谷实执着追求棋道的精神和为棋理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已经赢得了世人的一致推崇,大木谷的尊号可谓名至实归。仅仅这一切就足以令木谷实流芳百世,然而他最大的建树恐怕还不在于此。门下俊才数十人,计入再传弟子,总段位竟然超过五百段,木谷道场不能不说是围棋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木谷和他的弟子们与昭和围棋界相始终,在日本围棋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之六 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有明月,汉时有雄关。秦有白起、蒙恬席卷天下,汉有卫青、李广威震四方。一个成熟的王朝,必然是“老、中、青”皆有强豪,年龄结构合理。日本围棋史上一向盛产“不老松”,也从来不缺乏天才.即使是被中韩棋界甩在身后的今日,日本棋界也仍有表现不俗的年轻棋士与前辈们一较短长。  相似文献   

7.
吴清源     
孙志刚 《围棋天地》2008,(22):78-80
简历:(1914-),日本棋院东京本院九段棋士,1929年被直授三段,1950年被推举为九段。福建人,十四岁东渡日本,入濑越宪作名誉九段门下。1936年入日本国籍,后脱离,1979.年再次入籍。1933年与木谷实共创新布局,开启昭和围棋新时代。此后在十番棋中将当时日本棋界最强者悉数降级,被誉为“昭和的棋圣”。1961年车祸后逐渐淡出一线,1983年引退。门下有林海峰九段及芮乃伟九段等。  相似文献   

8.
“日本围棋已经老态龙钟”.这样的论调出现大概有十年左右了。的确,自从韩国人掌握世界棋坛权杖?曾经的“围棋王国”日本在国际舞台上一蹶不振,昔日的超一流棋士被视若寻常。到今天,中韩争霸愈演愈烈。而日本的七大冠头衔得主几乎完全无力插入到这样的竞争之中。这样的情形在女子棋界和业余棋界同样存在,日本围棋已经全方位落伍。  相似文献   

9.
打棋集之路     
《围棋天地》2007,(24):17
棋迷网开张以来,原本我们认为会比较冷清的棋书棋具区,居然成了一大热点,而历代日本大棋士们的打棋集,更成为坛友书友们说不完的话题。仔细想一想,这看似意料之外的事情.其实也自有它的合理性,只能说对于这些打棋集的意义,我们的认识其实还很不充分。  相似文献   

10.
三连星⑧     
过往的强者无力跟上时代的节奏,离竞技的世界渐行渐远。武宫的时代过去了,也许说时代并不合适,毕竟统领一段时期的强者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但棋迷的心中会给武宫留下一个位置,里面珍藏着的是年轻时澎湃的热情,前辈给棋界留下了标示着自在无柬的武宫流、宇宙流,洒脱的棋风恰如其人。下自己风格的棋在当下的棋界已弥足珍贵,棋手们就像围棋培训机构流水生产线上制造的产品一样,从小就下着类似的棋,像三连星这样难把握的开局自然销声匿迹了。回想起小时候,那些大棋士的绰号令人感到神秘,因此产生“必定很厉害”的向往之心,而现在年轻一代棋手却没有响亮、能够代表自己棋风并让人印象深刻的绰号。这是因为缺乏想象力,还是棋手风格的趋同?总之棋手的魅力下降了。  相似文献   

11.
吴鹏 《围棋天地》2011,(17):108-108
书房的红木书架上,静静地躺着一只楠木书匣,里面装的是我的“藏书之宝”——《围棋中级丛书》。蜀蓉棋艺出版社1990年版,共分八册,分别由八位日本超一流和一流棋士撰写,藤泽秀行的《优势取胜法》,小林光一的《吃棋的手筋》,  相似文献   

12.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9):98-106
我们曾经在《图说围棋:在思想与图像之间》一文中讨论了中国古代围棋绘画中所蕴涵的围棋思想的信息。其实,“图”不仅限于“画”,就围棋史而言,还有一种“图”更值得关注,这就是由棋谱和棋式构成的“棋图”。棋谱为棋局的实战记录,构成了理解围棋的最重要的文本。棋式(中国古人又通称为棋势)包括各种边角定式、死活、官子图式等。历来我们都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棋图”,做出价值评判,而技术永远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所以除了棋史专家、爱好者,现在的棋手包括急于长棋的棋迷,都很少去关注古谱和古代棋式的变迁(现代人唯一还感兴趣的是古谱中的死活题)。现在的围棋杂志,  相似文献   

13.
深深的视野     
赵治勋成为了王者,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就此,他可以说已经以自己的棋艺在昭和围棋史上留下了任谁也无法抹去的足迹,留下来任谁也无法忽视的光彩。可是,赵治勋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来自韩国的他,从一个日本棋界显然并不熟悉的角度对于围棋本质的思考和解读更加值得人们珍视。  相似文献   

14.
十三 《围棋天地》2010,(20):M0001-M0001
从本期开始,天地将连载安永一先生1977年的力作《中国的棋》。 安永一先生生于1901年.逝于1994年.几乎可以说是整个昭和围棋史的一位重要见证人.而且也是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15.
青年时代的藤泽先生很喜欢写诗,是吧?在《棋道》杂志上也曾发表过先生的诗作,能为我们介绍一首与围棋有关的诗吗?“我向神明请教棋为何物,神明亦不能解答。有人告诉我下棋不能贪婪,要在控制之下进行,此为最善。名垂棋史的名人所下的棋为最善,我亦不作此想,到底以何为明灯指引我前进呢?这是我这个凡人所不能解答的问题。”这首诗道出了先生的围棋观吧。与诗人们的关系我是像拼命探索棋的奥秘那样来对待诗歌的,至今,这种对诗歌的摸索和向往也没有什么改变。我喜欢诗歌,一直都在读,有时候也用自己的方式写。提到诗歌,昭和时期的…  相似文献   

16.
固定形式比赛的开始 在历经七十余年的风雨飘摇之后, 日本围棋界呈现出一片萧瑟的景象,但 这一切终归有结束的时候。大正十三年 的棋界大同仿佛预示着日本围棋将从此 踏上复苏之路,日本棋院的创立是日本 围棋史上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棋界从 这时起脱离了江户时期的从属组织的地 位,而向近代的组织形式迈出了重要的 步伐。 日本棋院创立之后,首先着手做的 事情便是开始在棋手们中间开展固定形 式的对局比赛。日本棋院所属的棋士全 体都要参加这种比赛。上至本因坊秀哉 名人、中川龟三郎八段,下至木谷实初 段、川田清子(伊藤友惠)初…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昭和棋圣”的吴清源九段,于一九一四年生于中国福建省,一九二八年东渡日本。在近六十年漫长的围棋生涯中,他以卓越的战绩称霸于日本棋坛,其间,至少有二十五年是作为“天下第一人”来统治日本棋界的。象吴清源先生这样的旷世奇才,在围棋史上无人  相似文献   

18.
时不我与     
本因坊秀和,日本江户时代大棋士,十四世本因坊,八段准名人,生于1820年,卒于1873年。 秀和棋力强大,棋界公认他有名人的实力,但是由于幕府末期的混乱局面,始终未能登上名人宝座,后世将他与另外三位有名人之能而无名人之运的大棋士本因坊元丈、安井知得仙知、幻庵因硕并称为围棋四哲。  相似文献   

19.
侯俊 《围棋天地》2013,(14):108-109
有一位棋士,他的时代稍稍有点久远,很多80后、90后棋迷可能对他比较陌生,对他当年的辉煌更是不甚了了。但是,这个人绝非等闲,而是日本围棋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划时代人物——他曾经与昭和棋圣吴清源争夺天下,他是日本第一位集名人、本因坊丽大头衔于一身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棋儿视线     
日本重视围棋教育围棋要从娃娃抓起 日本长野县大町市正在实施“围棋兴市’战略。为了提高围棋在儿童中的普及率,市政府组织了多种针对儿童特点的围棋普及活动。例如,在该市的第二幼儿园与第三幼儿园展开‘通讯围棋’活动。通过此项活动,儿童之间不但可以”对弈’还可以交流各自的兴趣爱好等个人信息,扩大交友范围(照片是儿童们正在参观在市政府大楼内举办的此项活动成果展)。另外,该市还举办了“围棋指 导员研修班’, 向参加研修班 的教师传授如 何教孩子们下 棋的经验。 冲绳县立真和志高中从今年起将围棋和将棋纳人正式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