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刊之友》2011,(1):173-173
第五媒体并不遥远。在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日前发布的《第五媒体行业发展报告》中,将第五媒体定义为:基于无线通信技术,通过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展现信息咨询内容的媒介形式。与其相对应的,报纸、杂志等“第一媒体”、广播“第二媒体”、电视“第三媒体”和PC互联网“第四媒体”。  相似文献   

2.
第五媒体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忠青 《新闻界》2007,(1):103-104,117
随着当前的媒体发展和科技进步及传媒经济的勃兴,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四大媒体,学界和业界很多人士提出“第五媒体”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引来较多争论,有学者认为“第五媒体”的概念还没有建立,更多学者认为“第五媒体”属于新媒体范畴,当把网络、手机等纳入,还有人已经明确指出“第五媒体”有了确指。一时间,围绕“第五媒体”众说纷纭。鉴于此,本文力求梳理众多观点,从学理与媒介实践两方面辨析概念,挖掘特征,冷静提出自己对“第五媒体”特征与归属的相关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报刊、广电等传统媒体在新世纪以来一直在急剧变革,通过融合战略,它们的独立形态、碎片式架构,逐渐被消解、融汇成“媒介多元体”“媒介矩阵”。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广电媒体,均可以集纸质媒体、声音媒体和视觉媒体于一身,可读、可听、可看,媒体融合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形态到机制层面的整合。但是,融合还需要深入。深度融合是一种文化底蕴、内在逻辑的融合,其核心可以从“媒介化”入手。“媒介化”是将媒介信息转化为各种关系的中介化过程。从媒介向媒介化的变革,就意味着媒体不再是即时性消费品,它是一种基础设施;媒体不是静态的存在,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媒体流程不是一个闭环,而是一个开放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4.
连淑卿 《网络传播》2006,(11):26-29
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到网络电视,从称之第四媒体、第五媒体到“跨媒体”,已经没必要也无法分清是“第N媒体”了。大量交互式新媒体正浪潮汹涌进入生活、工作的所有领域,并以指数性增速夺人“眼球”。  相似文献   

5.
从报纸的出现到电视的兴盛.长期以来,大众传媒的信息一直占据着人们的新闻视野.走众媒介也一直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随着第西媒体和手机网络的繁荣,一个新兴的名词——“自媒体”橱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宠:从郭关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宫破碎的瓷盘,在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自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老牌的大众传媒的代表,电视新闻如何更加深刻的反映新闻事件背后的信息、提升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深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人关注的问题。本文就以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把握问题为切口,剖析新时期电视新闻报道的“度”的挖掘。  相似文献   

6.
“贾君鹏事件”:媒介事件与社会的“集体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小平  王子毅  董朝 《今传媒》2009,(12):16-18
一、贾君鹏事件:新媒体“媒介事件”的典型文本1.“媒介事件”的概念演变:从卫星电视到新媒体1992年,丹尼尔·戴扬与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一书中将“媒介事件”定义为:“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  相似文献   

7.
再论"第五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人们关于第五媒体的认识误区,指出真正的"第五媒体"还没有出现,这种新媒体究竟是一种什么形态甚至在概念上如何描述,目前还处于比较模糊的争议阶段.该文运用"人性化趋势"和"补偿性媒介"理论分析了太众媒介的发展规律,指出第五媒体的出现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8.
初露端倪的新媒体--手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特网作为第四媒体的地位通过 克林顿丑闻事件和“9·11”恐怖事件的传播刚刚巩固,一种新的比其更快捷的传播方式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手机短信。让手机短信大放光芒的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新闻的传播。大年初一晚10:10,新浪网新闻中心收到通讯社发来的关于美国  相似文献   

9.
马锋 《青年记者》2006,(17):71-73
研究源起1997年,无疑对我国的媒体改革具有界碑式的意义,这一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这一事件标志着“大众媒介产业化进程进入官方认可的快车道”。①产业化浪潮随之扑面而来。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最后几年,人们对新闻事业的产业属性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  相似文献   

10.
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本文结合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特点和媒介的职能,简要阐述了地方电视媒体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是对媒体能力和水平的重大考验。2009年的台湾莫拉克风灾是两岸媒体工作者继“5·12”汶川大地震后.又一次通过“媒介事件”亲身参与的一场“历史的现场直播”。灾难是一幕幕令人扼腕垂泪的悲剧,及时、透明地报道灾难,能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理智、科学地分析灾难,能够较好地传递情感信息.是媒体收到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一、研究缘由2006年第18届德国世界杯足球赛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答案因理论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伊莱休·卡茨会说,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媒介事件”(m edia event);道格拉斯·凯尔纳则说,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媒体奇观”(m e-diaspectacle)。这两种理论视角都极敏锐地把握到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大众传媒(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在德国世界杯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因而世界杯乃是媒介化的世界杯,甚至是被过度地媒介化了。我们坚信,在马拉松般的比赛日程里,“世界杯”与“大众传媒”之间将始终相互依赖。世界杯足球赛在全世界拥有数以亿计…  相似文献   

13.
2015年7月14日晚闻,一段时长约为一分钟的不雅视频从某视频网站流出,并迅速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即“优衣库试衣间事件”.本文以该事件为个案,从社交媒体的参与性和媒介素养等角度,试图探讨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到2011年,我们搜集了上海交大研究实验室共一万两千多个事件。从中挑选了1400起热度指数较高的事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实证数据描述了五年以来的不同类型媒介在其中的角色演绎和变迁,以及政府和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的运作模式,并从中取得了一些发现。新旧媒体长短并重第一个发现,首先在新闻生产领域,新媒体已经逐渐占据了新闻报道的制高点。在2007年和2011年中,新媒体首次曝光的公共事件占比增长超过15%。新  相似文献   

15.
邓璇 《青年记者》2012,(8):65-66
从报纸到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个时代.在发展中,随着数字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异军突起,在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中划分着自己的份额.在新媒体中,更是有一股强势力量——手机媒体,正在逐步开辟属于自己的“第五媒体”时代.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无线终端,WAP网络为平台的大众传播媒介.手机媒体的形式较多,早期以短信、彩信、手机报为主.2009年国内3G正式上市以后,手机业务变得更加丰富,手机电视、手机微博、WAP网站等都成了手机媒体的媒介形式.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芷 《新闻爱好者》2008,(10):77-78
目前,互联网作为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四媒体”。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针对实际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7.
自1994年4月20日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第77个国家到现在,中国的网民已经快速膨胀到3.38亿人,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网络新闻媒体已经成为一支比不少传统媒体更加便捷的重要媒介。但是,我国的网络新闻媒体在15年多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摆脱不了的,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怪胎”,那就是发展模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自从短信诞生尤其是在几次突发事件中发挥一定信息传播作用后,传播学界对“第五媒体”的研究和讨论就没有停止过。有学者认为,短信就是“第五媒体”,有学者则认为这仅是网络媒体的延伸。到了2005年,手机报的诞生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第五媒体”究竟为何物? 它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何种  相似文献   

19.
当下,各种书报刊对“媒介”“媒体”“传媒”“大众传媒”这些词语的使用, 并未对其内涵和外延作出仔细甄别,因此就有了“网络是第四媒体”之说,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对“媒介”、“媒体”、“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界定 广义的“媒介”是指“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修订第三版),它可以是我们面对面交流时声波传动所依载的空气,可以是风媒植物传粉时承载花粉的风,也可以是岩壁上雕刻的花纹、龟骨上刻划的记号。传播学著作中广义的“煤介”,以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  相似文献   

20.
自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于发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正式拉开了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的帷幕。随着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的不断发展,我国新闻传播素质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媒介全球化和我国媒介市场化过程的加剧,媒介的运行机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国外及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二课堂”或“看不见的学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去观察和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