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牡丹亭》中,一直交织着两种似乎截然不同的旋律——喜剧的旋律和悲剧的旋律。相对而言,学术界对于其悲剧性内容更为重视,认为"悲"是戏曲的内在精神,是其思想意蕴深刻之所在;而喜剧性内容不过是为了营造热闹氛围、吸引观众的打趣逗乐,是表面现象。对喜剧性内容的重视不够是《牡丹亭》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对《牡丹亭》的喜剧性内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认为其中洋溢着伟大的狂欢精神,既有对生命激情的歌吟、对自然性爱的张扬,又有对封建礼教和专制势力的辛辣嘲讽和消解。  相似文献   

2.
在《牡丹亭》中,一直交织着两种似乎截然不同的旋律——喜剧的旋律和悲剧的旋律。相对而言,学术界对于其悲剧性内容更为重视,认为“悲”是戏曲的内在精神,是其思想意蕴深刻之所在;而喜剧性内容不过是为了营造热闹氛围、吸引观众的打趣逗乐,是表面现象。对喜剧性内容的重视不够是《牡丹亭》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对《牡丹亭》的喜剧性内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认为其中洋溢着伟大的狂欢精神,既有对生命激情的歌吟、对自然性爱的张扬,又有对封建礼教和专制势力的辛辣嘲讽和消解。  相似文献   

3.
何小平  曾艳 《文教资料》2007,(19):73-77
汤显祖的《牡丹亭》系明代传奇,其戏剧情节中的喜剧穿插和喜剧结尾形式,根据西方的戏剧理论解读,极易被人误读为喜剧或者正剧。本文立足于中国古典悲剧理论与西方悲剧的差异,依据中国古典悲剧的“苦乐相乘”、“悲喜交错”的民族特色的审美风格,对该剧的情节结构中喜剧穿插、喜剧结尾的悲剧内核、悲剧意蕴、悲剧效果史、悲美的语言色彩和作者的悲剧创作理念进行分析解读,以对《牡丹亭》的悲剧审美形态重新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4.
<正> 对《牡丹亭》的悲、喜剧性质的认定,是近年来《牡丹亭》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与《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均未收《牡丹亭》,于是,有人不解,为什么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未能入选?当然,倘若《牡丹亭》  相似文献   

5.
鲁贵是曹禺悲剧《雷雨》中一个"二丑"似的喜剧人物,他的喜剧行为影响了其他人物的悲剧命运,推动着悲剧冲突向着更加悲剧化的方向发展。曹禺对鲁贵喜剧形象的塑造,由于把握了典型的人际关系,把握了渗透于这种关系之中的悲与喜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大大加深了《雷雨》的悲剧底蕴,强化了《雷雨》的悲剧特色,显示了曹禺戏剧艺术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6.
刘菲 《文教资料》2014,(16):13-15
学界对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这一戏剧作品的定义偏向于喜剧,对其悲剧意义的分析较为清淡,然这一重喜剧色彩、轻悲剧意味的倾向有失偏颇。《救风尘》中确有喜剧形式,表现为人物、情节和语言三层面的喜剧性。但实则每一层面的喜剧背后都蕴含浓厚的悲剧意味。并且作家此种形喜实悲的写作特色,意在揭露更彻底的悲剧实质。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长生殿》是明清传奇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牡丹亭》创造了明代传奇戏曲的一个高峰,《长生殿》在继承了《牡丹亭》创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进步。这两部作品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比较两个文本可以发现,《牡丹亭》、《长生殿》都以情作为作品的艺术表现实质,"大旨谈情"是两部作品的最大共性。然而分析作者题词或自序会发现,两位作者对情的看法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在《牡丹亭》、《长生殿》"以情为本"的基础上,也可看出明人和清人对情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人物形象,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具有比较鲜明的喜剧性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以张飞、曹操等为代表的人物的喜剧性;二角或三角的喜剧性人物关系;以及用对比和白描的刻画手法来增添人物的喜剧性色彩。这些,使《三国演义》这部民族史诗著作,于悲剧意蕴之外,另具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传统戏曲的演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昆曲"汤公戏"《牡丹亭》的演出遭遇了诸多困境,几乎呈现一种没落状态.主要原因一是与新时代脱节,二是与新技术脱节,三是与新受众脱节.基于此,传统戏曲演出必须加以创新.丽水学院创演的"汤公戏"《牡丹亭》,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从理论上、技术上、形式上作出了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不断传承创新,传统戏曲的明天更美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悲剧、喜剧重要的民族美学特征是 :悲喜两大艺术元素的交叉和交融。悲中含喜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个民族美学特征 ,它和西方悲剧强调悲剧的“纯度”、“单一性”不同。中西古典喜剧的一个差异可归纳为 :西方喜则大喜 ,充满可笑性 ,表现了“热度”,使人乐不可支 ;中国则是大喜加小悲 ,可笑性中带有严肃性 ,体现了“力度”,令人破涕为笑。造成悲喜交融特征的原因 ,一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影响 ;二是现实生活的影响 ;三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喜剧的民族美学特征 ,并没有给悲剧、喜剧的艺术风格带来混乱 ,反而使之更具有辩证的哲理和诗意的潜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