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涉及到翻译动机、翻译观念、文本分析、翻译策略等问题。而西方修辞学主要研究言语的运用,包括研究文本的修辞目的、修辞情境、修辞方式、修辞效果等方面。本文试图从西方修辞学的视角对翻译活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翻译是一种以修辞为中介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修辞学研究之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修辞学产生的原因是基于对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反思和20世纪80 年代的化热、化语言学热潮。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修辞学会、江苏修辞学会、《修辞学习》等重视化与修辞关系的研究。对中国化修辞学研究之展望是:进一步探索中国化修辞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更深更广的化层面观察汉语修辞现象,进一步继承古代修辞学的优良传统,探讨化修辞学的方法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有一个贯彻始终的研究动向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由重视修辞学与美学的密切关系到最终走向语言美学建构的历史嬗变。这一嬗变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本世纪初至1950年,是理论上强调修辞学与美学密切关系并注重从实践上用美学理论对修辞诸问题进行具体论述的时期;第二阶段从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是总体上忽视修辞学与美学关系并疏于以美学理论对修辞诸问题进行具体研究的时期;第三阶段从80年代初至今,是理论上与实践上都特别重视修辞学与美学关系并力图建构独立的语言美学框架或体系而终于基本达成目标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修辞学产生的原因是基于对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反思和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文化语言学热潮.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修辞学会、江苏修辞学会、<修辞学习>等重视文化与修辞关系的研究.对中国文化修辞学研究之展望是: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修辞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更深更广的文化层面观察汉语修辞现象,进一步继承古代修辞学的优良传统,探讨文化修辞学的方法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修辞学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修辞学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修辞语境的变化要求理论发生相应变革以适应并服务于时代需要。在理论发展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横向上的发展与语言学理论成果相结合就成为现实必然。文章拟在修辞学视角下,尝试对修辞语境研究进行理论整合,以期建立修辞动态语境分析框架,为修辞语境和修辞机制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修辞学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修辞学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修辞语境的变化要求理论发生相应变革以适应并服务于时代需要。在理论发展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横向上的发展与语言学理论成果相结合就成为现实必然。文章拟在修辞学视角下,尝试对修辞语境研究进行理论整合,以期建立修辞动态语境分析框架,为修辞语境和修辞机制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中国修辞研究可分四个历史阶段:创建期、缓慢发展期、普及期、革新期。其主要成绩是:构建了修辞学理论体系,修辞观念不断更新,学术争论不断深化,重视修辞学史研究。存在问题是:继承古代修辞学传统不够,对方法与方法论不够重视,修辞学领域有向外扩展趋势。展望二十一世纪中国修辞学,建议:重视修辞学理论建设,创建修辞学流派,建立或完善各分支学科,扩大修辞学刊物阵地。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中国修辞研究可分四个历史阶段 :创建期、缓慢发展期、普及期、革新期。其主要成绩是 :构建了修辞学理论体系 ,修辞观念不断更新 ,学术争论不断深化 ,重视修辞学史研究。存在问题是 :继承古代修辞学传统不够 ,对方法与方法论不够重视 ,修辞学领域有向外扩展趋势。展望二十一世纪中国修辞学 ,建议 :重视修辞学理论建设 ,创建修辞学流派 ,建立或完善各分支学科 ,扩大修辞学刊物阵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0世纪与时俱进的汉语文言修辞学的发展轨迹作了重点描述。首先,揭示了百年来文言修辞学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其次,文言修辞研究者从一、二十年代的反对学习外国,到三、四十年代重视向西方和日本学习修辞学蔚然成风,变化很大。再次,指出文言修辞研究的最大特色是系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修辞研究传统。最后,对文言修辞百年演进的规律,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10.
理论修辞学是关于修辞研究的反思,提出修辞学的基本问题。本文仅从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所获得的启发,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的修辞特性、修辞学的元理论等方面继续提出问题来思考。世界的存在是难以言喻的,修辞起源于语言表达的难度,从语言与世界的距离看,修辞的基本原则应是精确表意,其次才考虑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表达效果。诗性或修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从德国浪漫主义到尼采、海德格尔以及认知语言学,都认为反讽、隐喻等并非语言的附加成分,不只是语言中的修辞手段,而是语言的基本面貌。《汉语修辞学》对相关修辞学元理论问题的思考,已显著提升了修辞学的科学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