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网络与传统媒体联动:共赢时代的到来--从东芝事件谈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飞孝 《现代传播》2001,(1):102-106
这是一个需要媒体联动,并且产生了联动的时代。 一篇题为《TOSHIBA还要蒙中国消费者多久?》的文章在新闻网站——千龙网开通之日登出,一周后北京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新民晚报》等众多媒体陆续跟进,质问东芝为什么对中美两国消费者采取不平等待遇:为什么美国人和中国人同样是东芝的消费者,美国的消费者可以得到10.5亿的美金的补偿,而中国人却没有,凭什么东芝只赔美国人不赔中国人?舆论界的意见出现了惊人的一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估计有上千篇文章出现,这些报道很快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东…  相似文献   

2.
新闻现场即新闻发生地或人。没有新闻现场,新闻的真实性会打折扣.权威性会受质疑。传统媒体中.电视镜头对准的即为现场,广播会用同期声,而纸质媒体往往会采用更多的现场说话。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无现场语言往往是纸质媒体容易掉进的泥淖。在全媒体时代,强调新闻现场更是我们纸质媒体的必由之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相似文献   

3.
戴盈 《新闻前哨》2012,(7):32-34
在乌坎事件中,对外报道为什么没有发挥“内外有别”的优势,为什么没能及时施放核心信息,为什么在国外媒体高度关注的事件中一度失声?在转型期的中国,面对一些复杂事件,中国的对外报道准备好了吗?面对“一波三折”的事件,习惯了“一锤定音”的媒体该何时介入?在复杂事件中,中国媒体又有哪些优势?本文尝试以乌坎事件为侧,探讨复杂中国的复杂事件如何对外报道。  相似文献   

4.
10多年前.3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陌生人走到了一起,维系他们在一起生活的理由是雇用关系。一个主人。两个帮工,三人各负其职、各司其责,月底结账。6年前,辗转来到河南安阳的主雇3人因为一场车祸而彻底改变了关系,主人卧床不起.两个帮工却出乎意料地同时选择留下,一个打短工,一个捡破烂.挣了钱除养家糊口外,还要帮主人治病。这个已维持了10多年的互助家庭究竟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这样的互帮互助能让这个家庭走多远?记者赶往安阳进行探访。  相似文献   

5.
2005留下什么     
从“CIO为什么说不?”到“IS100”,12期封面报道诉说着12个故事,我们从容走过2005年。在实践“为CIO寻找成长空间”的承诺的同时,我们也谱写着年轻人的媒体理想——做一份受人尊重的IT媒体。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2008,(10):F0002-F0002
一座没人的城 2008年5月24日,北川县城,完全没想到能在这里遇见生命,这让我惊喜,尽管只是一条小狗。我以为它饿了,忙找来面包靠近喂它,但它闻了一闻.又缩回头去,继续眼巴巴地望着我们。小江再拿来矿泉水喂它,它也不喝。小狗,此时之所以能在这里出现,中途不知躲过了防疫人员的多少次劫杀。它不但不躲闪我们,反而与我们很亲近。难道是它的第六感能分辨出,面前站着的人没有恶意?  相似文献   

7.
山东的一家媒体近年来多次报道一位退伍军人坚持免费为人擦皮鞋学雷锋的新闻。 从报道的袁面来看,退伍军人免费为人擦皮鞋不失为义举.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媒体对此报道也无可非议。但笔者觉得有些问题当需商榷。其一,这种做法是否值得推介。从有关的报道中了解到,这位退伍军人转业后被安排在国有企业工作.后来.企业倒闭了。他成了一名下岗工人.住的是单位的破旧餐厅.家里没有一样像样的电器.自己和妻子有病常年吃药,再加上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他为了省钱有时连饭都舍不得吃饱。  相似文献   

8.
庄严 《新闻世界》2005,(8):23-25
上班途中命丧莫名车祸 今年5月27日清晨5点过钟.街上人车稀少.四川省建十二公司的保卫人员吕明华和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前往单位上班。当行至双桥子立交桥下时.突然.一辆汽车像发疯似地从后面冲过来,吕明华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已经被撞翻在地.昏迷不醒。过了一会,当他清醒时,发现自己倒在路旁,自行车已严重变形.车前轮也被撞得不知去向。他正欲起身.却怎么也站不起来,  相似文献   

9.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是经常生病吃药多了,积累了经验自己也会看病了。写稿投稿也是这样。两位通讯员同时起步,有一个很快成熟起来,稿件经常见报,成了优秀通讯员;有一个则一个劲地写,始终没有见报,探其“奥秘”在于:在一次成功或失败面前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刚搞报道时,我劲头特别大,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连写了80多篇还没见报,我也不气馁,希望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能感动“上帝”。我的宣传科长是一位“老新闻”,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报道单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自已的稿子见报了,你想一想,编辑为什么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10.
王志安 《青年记者》2010,(17):95-95
媒体常常下意识地捍卫报道权利,即使报道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一些消极后果,如果将问题推到终极,我们可以问:媒体的报道权利到底有没有边界?  相似文献   

11.
论百读不厌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个讨论会.讨论赵树理先生的《李有才板话》。座中一位青年提出了一件事实:他读了这本书觉得好.可是不想重读一遍。大家费了一些时候讨论这件事实。有人表示意见.说不想重读一遍.未必减少这本书的好,未必减少它的价值。但是时间匆促.大家没有达到明确的结论。一方面似乎大家也都没有重读过这本书.并且似乎从没有想到重读它。然而问题不但关于这一本书.而是关于一切文艺作品.为什么一些作品有人“百读不厌”.另一些却有人不想读第二遍呢?是作品的不同吗?是读的人不同吗?如果是作品不同.“百读不厌”是不是作品评价的一个标准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思索一番.  相似文献   

12.
傅祥 《新闻前哨》2002,(1):18-19
一个错别字.读者会将热线打爆;一处失实,官司可能会上身。记者必须到现场,必须多方采访……读者的大力监督,报纸内部的严格管理,使采编人员时刻在报道的真实性方面如履薄冰。《楚天都市报》报道的真实性,就是这样伴随着发行量的上升而增强。然而,仍然偶有读者提出这样的疑问:你们刊发的都是真的吗?明明是真实准确的报道.为什么有此一问?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读者的疑问并不完全“外行”,它实际上涉及的是报道公信问题。那么,在保证报道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如何提高报道的公信度呢?我认为这需要通过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素…  相似文献   

13.
“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事件”(以下简称“三鹿事件”)事发前后,企业在媒体上的形象发生了强烈的逆转.这种逆转的背后是什么?观察“三鹿事件”中的新闻媒体,我们注意到,各种媒体均未能及时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舆论.正因为此,媒体对企业早期的过失行为没有起到应有的纠偏作用。媒体在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失态和责任缺失是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从新闻传播学角度看.媒体的叫醒作用失灵是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教训。  相似文献   

14.
生命册     
《全国新书目》2013,(12):108-109
我知道我们终有一天要回归土地。可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自己的脸。是的,我照过镜子,可我看的是相貌,不是脸。一个人的脸应该包括他的全部生命特征。那时候我还看不清自己。不知自己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皮肤的颜色为什么是黄的,它是怎么染成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们的颜色来自于土地,我们与平原一个色调。  相似文献   

15.
聘用朋友有什么不好?很多人不理解。是啊。在你取得成功的时候,有朋友和你分享喜悦:在你苦恼的时候.有朋友听你诉说:在你遇到困难时.是朋友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为什么不能聘用朋友?我们的回答是.当朋友变成了你的员工.当你变成了朋友的上司,那么。这种关系就会增加你的管理难度.因为.当朋友有了错误时.你碍于面子而不愿批评他,结果.其他的员工便以此为榜样.他们会说.同样的错误。你为什么不批评某某而专门批评我。在这种背景下.你又怎么能让你的部下心服口服?你的事业又怎么可能获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6.
殷平 《报刊之友》2013,(9):55-56
“车祸新闻”该怎么做,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某些车祸新闻对于血腥现场的过度描写,常常令受众无法忍受。而在《新安晚报》的“‘霸王车’撞痛合肥”的报道中,记者则很好地拿捏住了这个“度”,本着人文关怀、质疑不泄愤、监督不盲目、揭露问题同时探究解决方案的原则,表现出对生命的敬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始终把关注点放在对车祸的反恩和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上。…霸王车’撞痛合肥”的报道,虽然起因是车祸,但并没有停留车祸新闻本身,而是将其转化成重大民生事件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通过消息,通讯、评论等不同形式将报道不断引向深入,让车祸新闻报道从感性走向理性,使得车祸新闻也能做成精品新闻。  相似文献   

17.
董大炜 《新闻窗》2009,(6):42-43
今年8月的“莫拉克”台风和去年“5.12汶川大地震”都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危害,同时也给灾害性事件报道带来了难题。怎样才能发挥各媒体的特长,更好地报道灾害性事件呢?我们先从灾难性报道的优势性媒体——网络媒体说起。  相似文献   

18.
新闻客观性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前,法新社就一篇涉华不实报道正式向中国有关部门道歉法新社在道歉中说.记者的报道有悖于法新社强调的“注明消息来源”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失实报道果真只是由于消息来源有问题那么简单吗?一向以“客观”报道自诩的西方媒体为什么总是犯类似的错误呢?标榜尊重事实的他们为什么总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呢?我们可以从新闻客观性入手来看看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凯  陈谦 《新闻知识》2001,(3):26-27
从英国王妃戴安娜为躲避隐私暴光而导致车祸香销玉殒,到美国总统克林顿因绯闻案而闹得沸沸扬扬;从吴绮莉公开宣布自己怀了“龙种”而引起轩然大波,到郭富城因在澳洲的绯闻而被媒体炒得焦头烂额,一时间关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报道似乎成了媒体吸引受众的强有力的“卖点”。在这些隐私报道中,不乏以侵犯报道对象的隐私权为代价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隐私报道进行认真而深入地分析,以便我们能够对隐私报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所谓“公众人物”是指两种人,一种是那些具有一定名声而被大众看作公众人物的人,如…  相似文献   

20.
正当媒体广泛报道“好军嫂”韩素云的时候,笔者在北京图书馆邂逅一位德国专家。他不解地问:“‘好军嫂’真是了不起!可是这么好的人,你们为什么让她吃那么多苦?”他这个问题足以使我们语塞。你总不能回答说: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她不吃那么多苦,你怎么见出她的了不起呢? 《光明日报》曾载文《孩子,你要接过我的教鞭》,报道一民办教师三十多年如一日,献身偏僻乡村的教育事业。引岁临终前他嘱托女儿:“你要接过我的教鞭,不要让孩子们退学,不然,我们村只有穷。”在这篇小通讯里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自生自灭的个人在一个自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