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常常”和“往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常”和“往往”是一对容易被混淆使用的词。通过实例讨论它们在语义特征、句法分布、句类选择上的不同,并对两者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2.
由否定副词“不”和表行为或情状的重复或持续的频率副词“再”构成的两个词组“不再”和“再不”。一般认为它们可互换,实际上两者在语义和用法上有着明显区别。本文主要考察“不再”和“再不”在语义和语法上的区别,希望能对找出区分二者的有效标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虽然英语“assoonas”经常被译成汉语“一……就……” ,但英语“assoonas”与汉语“一……就……”属于不同的范畴 ,两者在句法结构、连接方式及语义关系上有诸多的不同。本文尝试着从上述这几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 ,从而有效地避免两者之间的完全对应与等同  相似文献   

4.
“表哥/叔”蹿红网络,实现了从专指到类指的转变,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语言学动因,主要体现在语义、修辞和心理认知等方面. “表X”刺激了“房X”的产生,两者都是语义结构槽“财物+称谓”的产物,有着类似的命名机制和语义构成,但是也存在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5.
总括副词“都”的语义指向以及与“全”的比较陈子骄任何一个句子当中都存在着两种结构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又被称为显性语法关系,语义结构关系又被称为隐性语法关系。所谓隐性语法关系“是隐藏在显性语法关系后边的潜在的语法关系”,“实...  相似文献   

6.
“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用最普遍,是最常见的两种翻译方法。两者之间存在相同点和异同点.有其各自独特的特点。本文首先探讨了“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各自特点,及其所使用的语义场与语域:其次探讨了这两种翻译方法所使用的不同的背景及常出现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在认知语言学中,“有界”和“无界”是人类“一般认知机制”的一部分和基本的认知概念。“有界”“无界”从自然界的自然属性反应到词语语义中,在句法中也有两者的对立区别。谓语动词的有界性成分是从结果、程度、状态、时间、空间、次数等方面对谓语动词进行限制。这些有界性成分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和谓语动词紧密结合的、模糊了词汇边界的成分,包括结果补语、体标记、重叠式等。本文主要探讨了汉语谓语动词这几种“有界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口语中的“v/A+死了”和“v/A+得要死”被称作感受程度补语。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提出:“V/A+死了”中“死了”表程度是由结果补语虚化而来,“V/A+得要死”中“得要死”表程度是由状态补语转化而成。先对这两种格式进行具体的描写,进而阐释它们两者的来源、特点,以及语义、语用方面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的“相继”和“交替”这两个副词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分析“相继”和“交替”的语义所指向的对象,考察这两个副词的可替换度以及替换前后的语义变化,列出包含这两个副词构成的状中结构中的中心谓语动词的小类及其情状意义的差别,可以说明“相继”和“交替”的语义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10.
“N的V”短语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定心短语,其语义结构具有双重性,分显层和隐层两个层面。“N的V”短语的显层语义结构是名核结构,这是考虑到“N的V”的定心句法结构形式对语义结构的制约作用和中心语V已经名物化这两个原因而确定的,可分为领属关系和限制关系两类。“N的V”短语的隐层语义结构是动核结构,这是考虑到N与V之间的确还保留有施事、受事与动核的语义联系以及“N的V”短语是由上文中的主谓句转化来的这两个原因而确定的,可分为施动关系、准施动关系、受动关系、成动关系、使动关系、系动关系、状动关系等7类。  相似文献   

11.
多义现象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多义现象进行研究是当今语义研究的一个热点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阴”和“阳”这两个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字的语义研究尚鲜有关注。通过原型范畴和认知隐喻的视角,我们详细地分析了“阴”和“阳”的语义发展特征,发现这两个字的语义已经形成错综复杂的语义网状结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和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为了”和“以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和“以便”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两个词,也是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容易用错的两个词。由于它们在基本语义上的相似,导致它们经常被弄混用错。本文从分析它们的基本语义入手,对它们在深层语义上的不同之处进行了比较;同时还从结构、语体色彩几个方面对这两个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对词汇化的“大不了”的词典释义是“了不得”、“至多也不过”,文章认为,这是在述补结构“大不了”语义虚化、功能变化的基础上,通过“语义俯瞰”、语用推理、结构附会、联想迁移和语境义吸收等途径,对原结构进行重新分析而获得的;虽然词汇化使“大不了”的语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原结构仍具有语义上的关联性;词汇化“大不了”的两种构式语义表现出一致性;两种构式的使用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14.
动词作定语有“V N”和“V 的 N”两种结构形式。通过分析两种结构中V与N的不同分布条件、性质及两者内部结构的不同 ,可以发现两种结构中的V是两种不同的动词名化 ,在VN结构中 ,N与V同样起着主导性作用 ,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语义限制和语义选择 ;同时 ,“V 的 N”是一种组合式的偏正短语 ,“V N”是一种粘合式的偏正短语  相似文献   

15.
另类“被××”格式语义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自杀”等另类“被××”格式与传统“被”字句的句法要求、语义结构不符,但却能被受众接受.在这一格式中,“被”处于高谓语的句法地位,内部形成“‘被’+事件”的语义结构,“被”是对“NP××”所表事实的一种判断,或认定其非自主性,或作出否定暗示.借助网络的巨大影响力,这种另类“被××”格式正被泛化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汉语里两种带方位补语“来”“去”的结构,一种是“来”“去”置于宾语之前,一种是置于宾语之后。我们认为这两种结构有时貌的对立.这一对立可归因子结构成分词序在功能上的区别.换言之,方位补语后置的结构表动作貌,而方位补语前置的结构表动作结果的静止貌.在汉语的方位补语分析上,这两种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的相互关系向来没有详细考察过。  相似文献   

17.
安秀兰 《考试周刊》2010,(42):142-143
时间副词是韩汉两种语言非常重要的聚合类之一,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和研究,本文分析了韩国语时间副词“ ”、“ ”的语义特点,揭示了这两个副词在语义上的共同点和差异,同时还归纳了它们在汉语中的对应。  相似文献   

18.
量词“颗”与“粒”的认知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语文知识》2009,(2):54-58
“颗”和“粒”是现代汉语中两个语义相近的个体量词,一般的语义学知识很难解释清楚两者的异同。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它们进行分析,以找出二者的差别及这些差别所包含的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19.
我们认为 ,“自己”句法职能的复杂性主要与“自己”的语义指向和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系。或者再具体些 ,与语义的某些限定有关系。本文从动词的语义特征入手 ,分析“自己”的语义指向。具体操作起来可以有各种方法 ,我们认为 ,决定“自己”语义指向的根本因素是动词的语义特征 :语境制约“自己”的语义指向 ;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自己”的语义指向可能性———如果我们把动词的语义特征看作是一个由不同类型的过程、参与者和语境构成的可供选择的语义网络的话 ,那么 ,“自己”可能蕴含一种显性语义指向 ,也可能蕴含两种潜性语义指向。本文分别考察了“自己”呈现两种语义指向时动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方位词“中”和“间”都可以附在体词性词语后面构成表空间和表时间的方位结构,本文试分析了“中”和“间”的语义和认知意象,并考察了两者的语义牵连和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