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协同教育中社区协同教育与学校和家庭协同教育的关系入手,根据协同教育平台的设计要求、协同效应理论及用户使用的反馈等,对社区协同教育平台进行重新设计,以期使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人员在使用平台教育的过程中能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课程自主创新面临着权力不足、能力不够、资源欠缺和质量不高的问题,需要走向协同。学校课程协同创新需要以下条件:把课程协同创新看成学校、家长、社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机构之间通过互动,整合课程权力、能力和资源,实现学校育人模式创新的过程;经历接触与沟通、合作、冲突与调适、整合和协同五个阶段,用到需求评估法、利益结合法、冲突调适法、交流障碍消除法和成果共生共享法;建立组织、激励和沟通等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家校协同育人对于实现学校教育治理现代化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家校协同育人存在家庭参与学校管理不积极、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不到位、家长委员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足等集体行动困境。对此,应构建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基本路径: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委会为中心,推动共同体组建与运行;完善组织体系,确立家校各自职责,推动共同体规范化建设;制订工作计划,推动共同体动态化建设;寻求外部资源,保障共同体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文章以深圳市宝安区家长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为例,重点阐述了相关政策背景及研究趋势、家长教育课程的建设思路、家长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等方面的内容,从区域层面上推动落实协同育人,构建完善的家长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  相似文献   

5.
目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基于对校长、班主任、家长的访谈,依据扎根理论原则,通过NVivo12.0Plus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发现家庭、学校、社会主体在参与意愿及参与能力方面存在农村家庭教育缺失、学校育人片面化、社会教育“缺位”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形成协同联动的共振效应,其突破路径是:资源是动力,能力是关键,机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2019年第22期《叩开家校协同育人"三扇门"》一文,引发了我对家校协同育人的思考。我以为,家校共育需要开启"四扇门"。学校要"开大门"。学校应适应形势开门办学,积极真诚地邀请家长进门入校,让家长近距离、零距离深入学校,了解、熟悉学校的管理理念、办学情况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生活,主动征询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进家门"。教师应主动经常地走进学生的家门,开展家访活动,与学生家长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听取家长在孩子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为其提供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7.
高中生站在走向高校与社会的节点,生涯规划教育在此阶段主要引导高中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文章在阐述高中生涯规划的定义与相关教育目标、家校协同教育辅助高中生涯规划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论述家校协同教育辅助高中生涯规划的三个阶段,以期学校、家长等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为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生涯规划建议,进而使其实现合理的自主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8.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2005年8月,受北京市教委委托,门头沟区教委开始以班级家长教师协会组织为载体,进行新型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机制的研究。现在已经建立了216个协会组织,开展了  相似文献   

9.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学生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与家长的接触少,与同龄人的接触多。这导致学生对同龄人的归属感较为强烈,对教师和家长的归属感淡薄。然而家庭和学校的环境氛围又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文章借助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行动研究等方法,就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家校协同应对的策略进行了探索,并从思想、目标和方式三个角度提出了具体建议,旨在通过家校协同,强化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家校协同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家访、家长会、书面沟通、电子邮件、短信联系等,而家长课堂则是一种全新的家校协同教育形式,是家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真正调动了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发挥了家长资源的优势,加强了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与了解,为家校协同更好地教育学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