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地处张掖的河西学院毗邻新疆、青海、内蒙、宁夏四个民族省区,是千里河西走廊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在张掖开办的古代书院和近代甲、乙种讲习所以及甘肃省立张掖师范学校与河西学院的创建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正是凭借这些文化积淀和历史经验,河西学院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学校专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转型提升,必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不断推动河西走廊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书院创始于唐朝。唐“元和间,衡州士李宽创石鼓书院。时又有少石山人李渤读书于江西之李家山,南唐时,即以其地为白鹿书院。”甘肃在明朝即有书院的设立,河西地区“嘉靖年间,最早设酒泉书院。”但明末清初,甘肃的书院全部废止。清朝雍正年间,甘肃又设立书院,到同光时期,其数量和规模都达到空前的地步。  相似文献   

3.
郭旭 《教育文化论坛》2019,(2):126-129,140
《贵州书院史》以贵州书院与地方文化变迁为历史视阈,深入研究了贵州书院文化的发展和流变,深刻揭示了贵州书院历史变迁的动因、贵州书院时空分布及基本特征、贵州书院的讲学风采、贵州书院在近代中国的嬗变、书院文化对贵州社会历史发展和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贵州书院史和贵州教育史的研究奠定了相当的基础,是区域书院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4.
修复书院振兴理学--朱熹与白鹿洞书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为后世所宗,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学者。他对南宋和后世书院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兴复白鹿洞书院,为书院确定方针、建立制度、置田建屋、延聘名师、充实图书,并亲自参加教学工作,和学生一起质疑问难,不仅为南宋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树立了榜样,为其后历代书院所遵循,甚至对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朱熹将理学引进书院,书院弘扬理学,理学家自己办学,弟子又办学,书院以扩大理学为范,在理学的指导下,发展更快,其他书院亦效仿之,从而推动全国书院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5.
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精神是书院教育在长期发展历程中不断积淀和凝炼而成的优良传统的结晶.是书院办学风格和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书院教育传统的灵魂和精髓.书院精神不是凝固的.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书院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通过历代教育家和学者,依据时代的要求,反复认识和实践,不断传承和创新实现的.梳理书院精神传承和创新的历程,对于加深对书院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并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寻求智慧和启迪,应该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对近年来出版的河西历史化研究资料中教育史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其中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书院,科举,家庭教育等.因资料欠缺,以张掖教育史为主。  相似文献   

7.
姚鼐一生的主要经历就是从事书院教育事业,先后主讲江苏、安徽等地的重要书院达40年之久,其中主讲安庆敬敷书院和歙县紫阳书院15年,也是其书院教育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述了姚鼐对书院教学、管理的一些认识,力求通过探析姚鼐在书院中的教育教学活动,揭示其对桐城派、安徽书院教育和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8.
清代是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又以广东地区最为繁盛。从清代广东书院的历史发展、广东书院与清代广东学术源流的关系、清代广东书院的教育特色、清代广东书院的社会影响、清代广东书院人物研究等五个方面梳理清代广东书院研究文献,发现以往对清代广东书院的研究多是片段、零碎的,缺乏系统、动态的研究,对清代广东书院的地方特色研究也不够深入。今后可尝试多学科研究法来研究清代广东书院,使之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局面。  相似文献   

9.
昆冈书院和三都书院是普宁教育的摇篮,但随着现代教育的兴起,普宁的书院教育逐渐趋于没落。主要梳理了昆冈书院和三都书院的历史概况及基本现状,并对当前普宁古书院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进行教育的机构一般都被称之为书院,并且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书院园林的出现是书院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西云书院和竹山书院拥有较为悠久的文化历史,所以本文主要对扶沟西云书院和竹山书院进行深入分析,对其两所书院的构造环境和发展进程进行进一步的考证,研究其艺术特征。分析该书院园林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并且对创始人的思想以及两个书院对后代的影响进行讨论,从而更好的传播传统书院园林文化。  相似文献   

11.
清代甘肃书院时间分布特点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书院高度官学化的大背景下,甘肃实现了书院教育的普及,从省会到各府州县,甚至有些乡村,都有了书院教育。甘肃书院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准备、兴盛、回落、中兴和废止几个阶段。甘肃书院的发展一方面折射着清廷文教政策和国内时局的变化,同时也受甘肃本土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甘肃书院的发展和全国书院发展不相一致,因此可以说,甘肃是清代书院发展中一个非代表性地区。  相似文献   

12.
历代书院的发展是来自官方及民间多种社会力量交互作用、共同促进的结果。商人凭借他们的经济实力,通过捐资兴建、修复书院及捐助书院的日常运行经费和书籍等方式,对书院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商人捐助书院、支持书院发展的动机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舍商而士的途径;资本转换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安徽书院经历了宋元时期的初步发展到清代的全面繁荣,明代是其发展的承上启下的重要过渡时期。本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首先详细考证了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明代安徽书院的地域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最后从徽商、宗族和学术流布等三个角度揭示了明代徽州书院发达的原因。对明代安徽书院的研究,将有助于安徽书院发展史和全国书院发展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4.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集教育,教学和研究于一身的高等教机构,兼具有修书、编书、藏书等多种功能。书院是我国北宋到清末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创办以私人创办为主,并积聚了大量的图书,是一种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传统大学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在宋代的发展到了极致,书院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财富。总之,书院的特色,如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书院的讲会制度、开放教学、自由听讲等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现实的地域辖区而论,台湾之有书院,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宋时期的金门。以本岛而言,则施琅所创西定坊书院应为台湾最早的书院;与其后所创的8所书院,是台湾书院发展的初期,而不应认为是“徒具书院之名”的“义学”。以卫台揆崇文书院为转折点,台湾书院进入了成熟期,并由此迎来了台湾书院发展的高潮。福建书院的成功经验,为台湾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办学模式以供参照和借鉴。而赴台的福建官员和学者的努力,则是台湾书院成功办学的关键。在以闽学治台的政策导向中,台湾书院起到了振兴纲纪,教化民众,促进台湾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末书院改制与学堂兴起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改制及学堂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社会变革是书院改制,学堂兴起的根本动因;清末书院自身积弊太深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其改制的内在依据。书院改制的两次高潮是19世纪末的戊戌书院改制和20世纪初的新政书院改制。书院改制对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颇多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莉 《辽宁教育》2013,(1):12-14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书院集修书、藏书、印书、学术研究和讲学授徒为一身,从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又怀抱着传统文化走向新的发展。作为东北地区至今唯一幸存的书院——银冈书院,更是具有其独特的代表性和重要性。银冈书院的兴起与发展:不仅让我们知道东北地区当时的人丈面貌,更让我们窥探到那段历史的图像。银冈书院是其他书院无法替代的中国历史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18.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主要的一种教育组织和教育场所。从南唐的庐山国学到清末的诂经精舍、学海堂,经历了近一千年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很大的。书院的建置,始于五代,至两宋进入全盛时期。北宋初,书院已有很多,著名的有四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及应天府书院。南宋亦有四大书院,除白鹿洞、岳麓以外,还有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两宋时期的书院在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甘肃地区出现书院开始于明代。这一地区在明代一直便是一个多事之秋的地方,卫所林立,为边陲重地。而书院则有着与之相反的气质,是教化百姓、著书立说之地。这两种不同的气质在这里杂糅在一起。明代甘肃地区书院的发展在全国书院发展总趋势中处于薄弱环节。文章试图梳理明代该地区书院的发展脉络,进一步认识甘肃书院在当时所处地位,同时探讨其自身的制度和所在地区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康乐园教育书院是书院模式的网络学习社区,体现了网络学习社区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网络书院。文章通过对康乐园教育书院"精华博文"栏目的博文回复的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网络书院中的交互关系与质量,进而提出了一些网络书院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