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趣"是审美的视角之一,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摒弃传统"事倍功半"的审美教学,转而以"趣"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趣"生"情",由"情"入"美",追寻数学理趣,培养数学审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
关注高中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情理美教学",通过"导情引理——悟情明理——拓情辨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让师生真切体会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从而提高师生的生活品位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叶燮在<原诗>中把审美客体概括为"理、事、情",其中"理"是三者之根本,统领"事"与"情",认为"理者与道为体,事与情总贯乎其中","理"与"道"具有相同的属性,决定"事"与"情"之用.同时形而上之"理"在艺术中又是以审美化的方式而存在的,即叶氏所谓"幽渺以为理".  相似文献   

4.
写作主体只有具备了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和评定时所需要的感悟能力,才能在对自然、社会的观察体验过程中,领悟到客体所隐含的意蕴,并把握、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与奥义,也只有这样才能才能够写出意义深刻感人至深的文章。审美感悟之"感",既是感知,又是情绪,而所谓"悟",既是一种心理体验也孕含着理性的思维,因此分析审美感悟能力应该就从"感"、"情"、"理"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实现这一"对话过程",其实质就是三方面"情"的相交融汇的过程,因此,应将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即阅读前的情感激发,阅读中的情感交流,阅读后的情感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在文论史上,首次从纯文学的角度探讨诗歌艺术创作规律的诗论专著是钟嵘所著的《诗品》.他在《诗品》中提出了"穷情"的概念,其所论述的一系列诗歌审美标准也都是以"穷情"为核心展开的.钟嵘认为只有"穷情"的诗才"有味"."情"出现于他对上、中、下三品诗人的评价中,可见钟嵘对诗歌"穷情"的重视.以"穷情"为核心,分别从创作和接受角度阐述"穷情"要"自然",有"滋味"."穷情"理论的产生,对诗歌审美价值的张扬和"审悲快感"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巧兰 《考试周刊》2015,(28):32-33
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审美教育和情感渗透有机结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挖掘美的内容,创设美的情境,在美育中陶冶情感。本文通过分析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和情感渗透的现状,为解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通过举例分析在教学中如何抓住"美",体会"情"。最后阐述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审美及情感教育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丹曾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国外有《梦幻曲》催下鳄鱼眼泪的故事,而在中国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这其中蕴涵的都是"情",所以音乐教学,要倡导"情在先"的理念。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可以先从音乐审美这一途径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文学创造意境的美学原因首先与中国人对自然的审美形式有很大关系。探究各个时代人对自然的审美形式,发现从人类社会早期的人面鱼纹图案开始,一直到唐宋,人与自然的审美在逐渐统一,进而发展成为了情与景的统一。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发展演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古典文学各种意境创造的过程。其次,还与情和景有关。这是因为,第一,"情"需要外化才能成为审美对象;第二,"情"需要具象化才具有审美价值;第三,古代中国人"美"的观念决定了需要创造意境。此外,比兴手法的运用,也为中国古典文学意境的创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诗文创作追求"中和之美",强调"诗缘情",注重意境的创造;中国书法创作则追求志气平和、不激不厉,强调"书为心画"、"达其性情",中国古代诗文理论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渗透,使二者的审美精神和理念呈"同源"之势。  相似文献   

11.
鲍桑葵的"使情成体"说是在其"心物统一"的哲学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他认为美就是使情感在有形的事物上得到体现,如果不能体现就不是审美对象。鲍桑葵的"使情成体说",是在用黑格尔的"理念论"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美是情感的表现"提供一种合法性的论证,由此以审美心理过程为表述形态的"情感表现说"就获得"理性主义"中"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之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2.
庚辰本《红楼梦》第十九回脂批中评论贾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其实"情情"也可用在宝玉的身上。宝玉的成长可看作"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以三个女性(金钏、晴雯、黛玉)的死亡为例,宝玉由泛情转向钟情再转向移情,这种不彻底性显示了宝玉人物形象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引导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触摸生活、参与实践、表达真情就是新课程在作文教学方面的核心理念。因此,小学生作文教学应视生活为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审美的兴趣。这样才能"陶冶学生的审美的情操","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笔者每次在习作训练前,为学生选取或创设一个特定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融入此情此景,他们会因"物"而发"情",因"情"而发"辞",写出来的作文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主要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对语言艺术来说,审美鉴赏首先是"披文以入情",激发联想和想象,建构相应的新的艺术形象,从而获得审美快感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西厢·长亭送别>那优美典雅、生动活泼、抒情意味浓郁、个性化突出的语言,体会王实甫"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而后从品味唱词和诵读唱词入手,让学生领会戏曲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审美教学.  相似文献   

15.
<正>所谓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以美育的观点审视和处理语文教学全过程,使语文教学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状态,从而实现以美促教,以美育人。而情感熏陶是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核心,教师一定要很好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生动的情感分析,使学生既能通晓文中的形象所蕴含之"情",又能明白文章所表达之"理"。进而从"以形感人"到"以情动人",最后达到"由情入理",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净化。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从服务于审美教学目标出发,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等各感官的参与,使他们自然地产生审美情感,进而激发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6.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的艺术欣赏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在艺术欣赏中能够充分地利用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之中的"前见",达到"视界融合",构成"召唤结构",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艺术欣赏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音乐教育应走出偏离审美中心,片面强调对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学习的误区,重视学生参与情感体验的过程。只有通过这一过程,音乐教学的审美特性才能得以显现和落实;而要实施并优化这一过程,必须抓好"以适宜的情境激发参与热情"、"在丰富的想象中体验情与美"、"在感悟创造中提升审美能力"这三个融合统一的环节。  相似文献   

18.
"月下徘徊"的情境,在不同诗人笔下展现了不同的审美意趣,其审美空间由单纯的"月景"到空间的不断扩大,最后完成了向人的心理时空的表现。这一审美意趣的转换过程,是删繁就简、意蕴加深的过程,是由"情"向"意"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9.
基于学业情绪的有效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业情绪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教学的主旨在于重视"教"的过程中把对象"情"的因素充分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情感的力量",从而"以情优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可见,有效教学的实施主体是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一种类似"教学情绪场"  相似文献   

20.
诗词鉴赏过程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品中诗人之情相会的过程。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如何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其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诗词鉴赏的关键所在。我认为以下几种鉴赏方法必不可少。一.挖掘意境,引发联想想象"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王国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