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戏剧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类型,在两个不同源头的戏剧种类中,艺术家在舞美艺术上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舞美表达。以古典戏剧《窦娥冤》与现代戏剧《雷雨》为例,从审美角度对比二者舞美形式,透视出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戏剧在舞台美术上存在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是最早关注中国现代戏剧改良的中国现代杂志。胡适虽不是戏剧家,但是他率先于1918年在第4卷第6号《新青年》上开辟了第一个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研究的专号"易卜生专号",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戏剧改良的文章《易卜生主义》。之后又于1918年10月15日在第5卷第4号《新青年》上组织了戏剧改良的第二个专号,发表戏剧理论文章《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这是胡适戏剧改良的两篇重要文章,文章提出了自由主义、写实主义戏剧观,以及戏剧进化论和悲剧观念。这些观点不仅对初期的文学革命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但文章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从而左右着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和走向。  相似文献   

3.
高行健的三幕戏剧《野人》,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生态戏剧的经典之作。剧作从人类的终极关怀出发,通过古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现代社会中人对自然疯狂掠夺、壮美宁静的原始森林与嘈杂喧嚣魄现代都市、“野人”的淳厚质朴与现代人的利欲熏心等方面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凸现出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严重失衡的残酷现实,表现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共生共荣的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4.
现实主义戏剧思潮是整个现实主义思潮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现实主义戏剧是从社会问题剧开始的,深受易卜生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戏剧走上了普罗戏剧的发展道路,虽在艺术追求上获得了一些成功,却因后来过于注重社会政治而忽视了艺术审美,但其所提出的戏剧“大众化”却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以曾禺和夏衍为代表的“生活戏剧”和“心理现实剧”是现实主义深化的产物,也是现实主义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屈原》和《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双璧,双璧生辉,光照中外剧坛.它们在戏剧的题材、主题、人物、结构形式、语言艺术等方面,为后代戏剧创作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典范式.从历史与现实、情感与人物、结构与冲突等方面,比较论析《茶馆》和《屈原》之戏剧美学特征,揭示这两部戏剧经典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跋涉》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跋涉》的写作绝非偶然,它是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学潮流与作者独特生活经历的有机契合进发出的火花,在当时的青年作家之中颇有代表性。《跋涉》在思想阐释和艺术表达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这表明作者当时尚未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学道路,但它为萧红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在萧红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社戏》中曾谈到在北京去看京戏的两次受窘的情形,并且从那时起自己就和中国戏剧告了别严但是,鲁迅从小喜爱传统的民间戏曲,后来他在教育部分管社会教育司的工作,戏剧是他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如了解戏剧剧目,审阅剧本,甚至派人去看戏、调查戏剧演出情况等。鲁迅不能不关心中国戏剧的建设和发展,他对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创造和改进曾有过极为精辟的见解户而在鲁迅感情积淀的深处,又有着对中国传统民间戏剧极为真挚的审美意蕴。所以,从1922年写《社戏》,1933年写《二丑艺术》,1934年写《略论梅兰芳及其他》,直到1936年逝世…  相似文献   

8.
林兆华导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被誉为在中国最具先锋实验精神的戏剧作品之一。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对传统理解下的作品主题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哈姆雷特的形象本身和他的所谓复仇都具有某种荒诞性,显示出了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西方与中国交错、经典与普通相融的特征,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9.
易卜生通过他的戏剧《人民公敌》体现出他对生态的忧虑和重视。中国对易卜生的关注与引进,从1908年鲁迅对易卜生的介绍,胡适在《新青年》的引进,到现在有一百年的历史。胡适在《易卜生主义》里推崇的是易卜生的写实主义和斗争精神,人们对环境危机的忽视,使我们深感易卜生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与意义。新时期,关于生态的戏剧出现在中国的舞台上,这是值得欣喜的,这也可以说是《人民公敌》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杰出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和世界文坛流传不衰。在四大名著成书前后,与之关系密切、互为渊源的戏剧,以其立体化、形象化的形式,在舞台上演绎和诠释四大名著中的故事。随着四大名著的对外传播,相同体裁的戏剧也登上不同国度的戏剧舞台,各种戏剧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中国现代哲学关于形上智慧之可能性话语的框架下,考察熊伟立足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对冯友兰新理学的批评.通过讨论熊伟在可说的和不可说的问题、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天道观、哲学方法论上的见解,来阐明熊伟的哲学沉思对中国现代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兄弟"在现代汉语中大多以偏义复合词出现,其语义偏指向"弟";在语用上,有自谦用法。但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可以单独使用的、表不同事物的实词。它们在语言演变进程中在语言内外部因素影响下,逐渐出现联合的短语形式,由短语转变为双音节复合词,并最终完成词汇化。  相似文献   

13.
自熊明安的《中国高等教育史》问世以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时至今日,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在研究上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宏观研究,近代中国大学的个案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以及大学与区域社会互动发展研究。由于中国近代不同区域发展状况各异.从大学与区域社会互动发展的角度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明晰地了解影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很多具体的区域性人物和事件,并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更加具体和客观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家的主要开创者之一熊十力,无论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还是在思想路向的确定上都深受王船山其人其学的影响.船山思想既引导他参加革命,又促使他从革命转向“革心”,决志学术;而在学术上,则促使他最终由佛归儒,并以继承“船山之志”、发挥船山精神为终身职志.梳理王船山对熊十力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熊氏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亦可显示船山学术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时期,学校的学术研究极为活跃。究其原因,主要是占全校师资三分之二的留洋学者发挥了中坚作用。南高、东大作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展开了中国科学的奠基工作,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基地”。以留洋学者为骨干的“学衡派”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参与创办《新教育》,为中国教育界开辟了一条研究、借鉴西方教育的重要渠道;竺可桢、熊庆来、秉志、茅以升、胡刚复等一批科学大师将西方现代科学引进国内。  相似文献   

16.
熊笃教授主编的《巴渝古代近代文学史》是填补重庆古近代文学史空白的鸿篇巨制,其写作宗旨是以文化学理论思维统御全书,即将巴渝文学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框架中,去认真清理,精心描述,力求还历史本真面目。该书力矫故作高深、无病呻吟之弊,是一部圆融博宏的区域文学大著。  相似文献   

17.
《扬雄集》明确以"集"命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编撰应始于魏晋。严可均《全汉文》本,为现今《扬雄集校注》的底本,也是目前为止最完善的古本。《扬雄集》的传本在篇章目次和正文文字方面均存在差异。对于《扬雄集》版本系统的梳理及对比,为校勘整理该集在选择底本和校本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孙中山和熊希龄教育思想的异同。指出他们两位是我国近代史上两位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十分注重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通过对孙、熊二人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虽存在差异却有着更多的共识。同时对比他们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今天的教育事业改革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老庄学研究是熊铁基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事的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其研究特色在于注重老庄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将老庄学与中国思想史结合起来展开综合性的研究。熊先生的老庄学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无论足对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还是对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的深化,都是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20.
《黄梅冯府君墓志》是熊十力的一篇佚作。墓志勾勒了一位近世儒家君子的形象,描绘了一幅奉儒守法,居丧守礼的宗法家族生活图景,熊十力借撰本志,张扬原始儒家学说,旨在拯救当世道德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