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他人作嫁衣裳”,编辑这么说,是对自己的职业本分的漠视。编辑做好了,是给自己作嫁衣裳,没有这本事,尽不了这本事,编辑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编辑的主体作用,表现在选题立项、稿件组织、编辑加工等几个方面。当不仅仅以选择为责任的时候,编辑的职业劳动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细想想,“卖书难"是不是恰因为“出书容易”的缘故?如果出书不容易,卖书会不会不那么难?编辑与发行,是出版营销的两翼。我们应当补上发行销售这一课。但补上这一课,决不能以荒废了另外一门重要的课为代价。  相似文献   

2.
不写关系稿     
记得刚投稿时,一些好心的同志劝我对编辑搞点“感情投资”,不要铁公鸡一毛不拔,否则难上稿”。这些活听起来顺耳,但细想起来确实是错误的。我觉得,一位初学写作的人,刚开始起步,不在勤学苦练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稿件质量,磨砺自己新闻触角。而钻歪门斜道,将来在新闻报道上也弄不出啥名堂。即使编辑照顾一篇稿件,你自己心里也有愧,不会多么光彩。另外,搞关系稿会扰乱编辑正常工作,影响报纸质量,实在不可取,但是,并不是说通讯员和编辑就不能一起商榷稿件,这也是不对的,通讯员和编辑、报社是鱼水关系,他们人不亲行亲,都是为着一个目标,互相联系大有好处。再说编辑都会从严把关,决不会抛优择劣。这几年,我常对一些熟悉的编辑说“你有一千遍看稿选稿编稿的权利,我有一千个写稿投稿的专利”。我先后给厂报、《澄城  相似文献   

3.
莫难为编辑     
近来,笔者从诸多报刊阅读到编辑疾呼:通讯员来稿文字不规范,书写不工整,给编稿造成几多不便。或许有人认为,编辑的学识博大精深,又天天与文字打交道。什么样的怪字、难字没见过,自己  相似文献   

4.
杂家与通才     
当《新闻战线》的编辑在电话里约我为《与你同行》这个栏目写点东西时,真有点“受宠若惊”。因为,作为《新闻战线》的忠实读者,知道能上这一栏目的大多是首都全国性大报的“大腕”,得过大奖,出过书。经编辑一再解释:要在各省市自治区同行中选点不是“大腕”的同行以活跃这一栏目,自己方敢应承下来。编辑有言在先,要避免与前面已刊发的内容雷同。但这颇难,别人写过的不许再写,便越到后来越难写。灵机一动,不妨来点求异思维,别人往高度上攀登,向深层次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们在从业时,一般都会把目标订在“向钱看”上,但对于写作这个穷行当,想跃跃欲试者,并不乏其人。笔者每次到报社去,无论是大报还是小报编辑们的案头,都堆满了各地的来稿。有些初学写稿者,甚至给编辑写信说,我不要稿费,只要你把我的稿子给我发表了也就行了。对于那些老“写作家”、“写作匠”,亦不再像晋代的王夷甫那样,视钱为“阿堵”,以示自己的清高与风雅,也纷纷加入到“向钱看”的行列,哪家报刊给的稿费高,就向那家报社投稿,以致使那些付给较高稿酬的报社,几乎被名家大腕们“垄断”,即使一些行业报,亦是如此。天津《老年时报》属于《今晚报》报业集团的“子报”,其稿费与《今晚报》相同,比如一篇七八百字的言论稿,稿费就是80元。于是,这些专为老年人办的报纸,也让那些名家大腕给盯上了,以致稿件像雪片般地从全国各地飞来。有次该报一位编辑打电话向我约稿,我对她说,在你们报纸上稿太难了,她笑着说,一年能给你上十几篇就很不错了,你要知道,我们报社的用稿量,只是来稿的三十分之一,作为一般“写作匠”,若想在这家报纸上发一篇稿子,那恐怕就是“上稿难,难于上青天”了。然而,作为一般像笔者这样的老“写作匠”,不仅是写稿难、发稿难,而且是讨...  相似文献   

6.
这两年,我省各专业出版社先后成立,大批新同志进入各编辑部学做编辑工作。新编辑的第一句话是:“请多指教!”急于熟悉编辑工作的心情溢于言表。有人对我说:“你到出版社有五年了,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你这第一步是怎么迈的,这种体会对于新编辑可能更容易理解。”在这么多老编辑面前,我有胆侈谈什么体会吗?然而,初入编辑部时,自己那种惶惑、急切,碰到难  相似文献   

7.
马娟 《新闻三昧》2000,(7):32-33
编辑老师:我是一名青工,喜欢业余写点稿投给自己的企业报。我最羡慕记者、编辑等专业新闻工作者。可我听说:“要进新闻界得有‘背景’,有高学历,一般青年奢望难成。”这种说法对吗?难道新闻界真的没有青工出来的成功者吗?请赐教。  相似文献   

8.
记得学生时代读书,想在一本书上找到几个错别字是很难的事情,现在自己做了编辑,却发现满世界的书想找出几本没有错别字的反而变得很难了。曾经让自己觉得很神圣很崇敬很向往的“编辑”这两个字眼不再给读者带来安全感了,读者的抱怨和不满越来越多,就连作为图书编辑的自己也常常对此感到困惑和无奈。曾有编辑把图书编校质量的检查比作是悬在编辑头上的一把刀,这足以说明编辑自身对所责编图书编校质量的担心和不自信。是什么创造了一个“无错不成书”的年代?难  相似文献   

9.
冯龙 《军事记者》2006,(3):72-72
前不久,与一位久别的战友偶遇,他不解地问道:“你什么时候学会搞新闻报道了?我时常在报刊上目睹你的大名,是不是与编辑‘勾兑’的结果?”我说:“这源于《解放军报》给我的信心和鼓励。”2003年初,“半路出家”的我被任命为西藏军区某山地旅新闻干事。一些好心的朋友劝慰我:“写稿难、发稿难,‘三分靠写,七分靠关系’,没有这七分关系,我看你还是趁早拉倒吧!”生性倔犟的我不信邪,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报名参加了《解放军报》函授学习。在《解放军报》编辑老师的辅导下,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2003年8月,我的第一篇处女作《“才艺展”活…  相似文献   

10.
汤显祖的画像从他在世时起就有三幅,即秣陵熊墨川本、浔阳送画者本和遂昌徐侣云本。这三幅画像的真迹是否存世已难考。但今以照片形式流传下来的清"道光戊戌(1838年)初夏江都陈作霖敬摹"的汤显祖摹本画像,当与万历三十六年(1608)遂昌士人百姓派画师徐侣云专程赴千里之外的汤显祖故乡抚州临川为他写生的画像最为接近,而与熊墨川写真秣陵汤显祖画像相去较远。汤公晚年看到了熊墨川所描摹的自己二十年前在南京时的写真画像。这个可能已失传的画像可以肯定的是汤公的面庞是很年轻的(40岁前后)。这与陈作霖摹本略显苍老消瘦的汤公画像不符。而浔阳送画者所"临取"的汤公"雪霁"般鹤发画像,也与陈作霖摹本头戴毡帽的汤显祖形象有较大出入。或许浔阳送画者所写真的汤公画像还在陈作霖所临摹的徐侣云画像之后,即描绘的是汤显祖生命的最后几年苍凉衰老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我来说两句     
我来说两句李大星【石家庄】自己给自己画像,其实是件不大容易的事。小时候字画,就知道对着镜子给自己画像最难。搭上五十年代最后一拨,刚刚过了个流年不利的本命年。一向说亥年人有福禄,咱家面相虽算不得是什么“饱满”、“方圆”之类的,却也该说是差强人意过得去了...  相似文献   

12.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13.
吴于廑先生     
出了校门做了编辑,编出了工作中的第一本书,于是给夙所景仰的吴先生寄去一册我的样书,并附上一封信,说到做编辑的种种艰难,请先生给予指点。不两天他就回了一封信,对我做编辑工作慰勉有嘉之外,还吩咐“你如在这方面有体会,也可总结一下自己参与工作以来的经验,供有志于此的青年参考”。那时候他刚兼任学校出版社的总编辑。不成想,这句话成了我后来工作的一道砥石。而我的这封信,可能也写得颇有些特点。若干年后,他还依稀记得,一见面他就说,你给我写过信。我与老人的渊  相似文献   

14.
传言终于成真,世界级名帅被财大气粗的恒大买到广州。对球迷而言,这是盛事,对恒大而言,这是一盘更大的棋局天河体育场的播音员在赛前念到"主教练里皮"时,球迷欢声雷动。东看台南北两头是恒大的球迷组织,5月20日晚,他们几乎人手一张李章洙的画像。红色的画像是球迷自己用A4纸打印的,李章洙的画像下方,用汉语和韩语写着"谢谢你"。球迷们相互邀约,在球员出场时,大家高举画像,送别前任主帅。里皮随球员队列后出场,场内的欢呼  相似文献   

15.
我说写稿难     
我说写稿难■顾冰清现在的报纸、杂志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这着实为写稿人提供了用文之地。但近些年来,我倒一直觉得写稿难,而且觉得很难。这使我又想到自己在报社当编辑时,也体谅写稿难,曾给写稿人讲过怎样抓住稿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怎样提高稿件的鲜明性,怎样使...  相似文献   

16.
证券编辑应该是我们同行中很令人羡慕的一群。恐怕没有一个证券编辑不炒股,理由很简单,"自己都不炒股,你凭什么去编辑股市信息?"于是,他们将工作与自己的个人创收很理直气壮地结合了起来。没理由让他们独富吧?听听他们的股经……  相似文献   

17.
问:我经常给报社投稿,但至今还没有与编辑见过面,你能否谈谈编辑的心理? 答:你想了解编辑的心理这很好,人们常说:做生意的要了解行情,写报道的要掌握版情。版情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编辑的意图。编辑的心理学我没有研究过,但是从我多年当记者与编辑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到编辑是非常喜欢好稿子的,而且对于鲜活的货(稿)也舍得给好版面。编辑会识货(稿),你写了好稿一般是埋没不了的。不能因为一篇应该见报的稿没见诸报端,就笼统地说编辑没水平。人们常说,编辑是无名英雄,天天为“他人做嫁衣”,确实如此。他们辛勤的劳作应该受到记者、通讯员和读者的尊重。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裤衩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而嫁衣却是风光无比,所以通常人们选择的是嫁衣而不是裤衩.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编辑们成天为别人做嫁衣,自己却穿了一条裤衩."我认为,编辑,尤其是一名医学编辑,在编辑的道路上,应该是不羡别人的嫁衣,不弃自己的裤衩.  相似文献   

19.
吴飞 《新闻界》2000,(1):20-21
编辑与作者交往时,一个重要目的,当然是为得到好稿;或者说,编辑与作者的交往多少带有点功利的色彩。高明的编辑,由于善使“太极”,既收“功利”之实,又无负面影响之弊。那么编辑在与作者交往时到底该如何更好地处理与作者的关系呢?论者有如下意见。 一、使愉悦莫使难堪 如你在向作者约稿时就这么一句话:“什么时候给我们写篇稿?”你会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作者打发给你的稿子不会是他的精心之作。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作者最烦的是你老把他当成写字的机器。记得刘心武在他的《私人照相簿》中提到:“我最怕人们这样把我介绍给别人…  相似文献   

20.
时评的写法     
杨军 《新闻记者》2003,(5):42-42
因为爱写时评,就与编辑有了些联系。有的稿子没改,发了;有的稿子遵照编辑的意见改了改,也发了;还有的稿子没改也没发;更有的稿子遵照编辑的意见改了又改,还是没发出来。时间久了,与编辑交流多了,渐渐就摸索出了写时评的“经验”。现不揣冒昧,总结如下,请教于方家。经验一:写时评要看地域。时评大抵是抨击时弊、激浊扬清的,所以写时就要选准地点、看准方向。如在本地的媒体上只能抨击外地的时弊,实在忍不住要抨击本地的时弊,一定要投给外地的媒体。如果不留神投给了本地的媒体,而那编辑又与你关系“铁”得不一般,乍着胆子给你发了出来。你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