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教新课标教材是以一个个的主题核心来组成单元的。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探讨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教学总体目标是: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而人生是一个令人沉思的话题,面对刚迈进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如何引导他们通过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去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领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好的短篇小说学习方法是可持续的,能为学生学习其他短篇小说做好铺垫。借助以下四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可持续的:通过多角度复述故事,考察学生对短篇小说的初步感知水平;通过探究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课文主题的讨论,感悟宝贵的人生经验;通过读写结合,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3.
2013年12月,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了一场教学技能比赛,指定赛课课文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授课时间为1个课时。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一、通过默读,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的梗概。二、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三、紧扣人物心理状态的解析,通过探究式学习程序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程序:探究性质疑———借助资料信息,合作释疑———得出相关结论,获得知识。教学过程:师: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群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还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的进攻,又失败了,并且受了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  相似文献   

5.
王文娟 《河北教育》2005,(14):32-33
本节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整体感知课文。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有所感悟和思考,正确处理问题,培养健康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但文章有几处文字硬伤,本文拟对此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7.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兼具语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短篇小说。莫顿·亨特借叙述者客观可靠的眼光,以回忆的方式言说主人公的童年经历,演绎出了一曲成长之歌。这部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状态与境遇改变体现着叙事学传统情节观中人物认知方式(mindstyle)的重要意义。从人物性质角度分析这篇课文,便于将小说“情节”与“人物”有机结合,深化对小说文体特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的写作特色在于“以事传理”,教学时可以结合这一写作特色采用由文到法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学得文章的写“事”方法,又能得到人生成长的“理”。本课的教学视角可以从以目标预设的具体性追求教学效益的实然性、以学习任务的关联性体现文本解读的独特性、以学习支架的支持性实现学习能力的进阶性三个角度切入,尝试将文本特点与课堂教学两者之间实现高度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走一步,再走一步》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回忆童年一次“脱险”经历的一篇故事性散文,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本文以其为切入点,分析课文中父亲和母亲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窥视家庭教育在孩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给出相应的家庭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0.
曹津源 《学语文》2004,(6):13-13
一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一篇融情境、意趣和哲理于一体的优美散文。阅读时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三个问题去把握文章的主旨。一、文章两次写到“啜泣”(“我听见有人啜泣……”和“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 ,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文章为什么不直接写“我产生了一种  相似文献   

11.
《走一步,再走一步》被安排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从整个单元教学来看,这篇课文承接了第一篇课文,因为在《山的那边》讲得是人生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历经千辛  相似文献   

12.
[背景]以往教学哲理性课时,传统做法是:知故事→悟哲理→做练习。学生始终局限于本,对大语了解甚少,课堂上更是沉默寡言。为体现语阅读的新理念,我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单元教学中应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呢?我认为首先要全局在胸,认真运筹,依纲靠本,结合学生实际,订出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那么,单元作文教学计划如何才能得到落实呢?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必须走  相似文献   

14.
刘晗 《初中生学习》2010,(12):30-30
当清风摇响窗前的蓝色风铃,楚儿,你会不会机灵地转动眼珠,想变出一支魔杖来掌管这个歌声袅袅的精灵?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83):24-25
在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总有一种激情澎湃、爱不释手的情怀,不知为何?也许是自己已情不自禁地置身于课文优美文字中了吧。自己被课文内容和作者久久感动着,如何实施教学,感动学生,触动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与共鸣呢?让学生为生命点赞吧!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学习作者饱含感情地具体叙事 ,在叙事中说真话、吐真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领悟表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都深受感动。我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哪些内容表达的?生读课文 ,回答问题。师板书。这些事例 ,怎样叙述才能表达感情呢?这就是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一)领悟作者具体叙事表达感情的方法。1.同学们快速默读3~6小节 ,用自己的话概括教学国语的情景。生默读 ,概括。如果用这两句话概括叙述这件事 ,能不能表达…  相似文献   

17.
生:老师,这故事写得好假,一点都不真实。 师:哦?你为什么这么看? 生:空地上哪来的悬崖?还左转又转,二十米高,那算什么悬崖,怎么可能爬不上去;走了离顶三分之二的路程,不就五六米——两层楼高,这有什么好怕的。全是吹牛!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教师怎样才算是真正地与文本、与学生对话呢?我认为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资本来自教者本身对文本研读的程度.研读不单单是读一下课文、看一下教参那么简单,而是要对文本本身,对作者、写作背景进行多方地搜索和研究,以求对作品有个整体的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19.
莫顿&;#183;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融情境、意趣和哲理于一体的优美散文。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如下三个问题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要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就必须在教法方式上有重大突破: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合作学习;课余迁移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