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优生通常指在学业成绩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对学优生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心理特质分析,有助于对其展开心理教育。矫正与发展并进,是学优生心理教育的应有取向。关注学优生心理问题,实施矫正性心理教育,帮助他们矫正强迫偏执、好胜嫉妒、失落敏感等不良心理,使之恢复正常的发展机能。保持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优秀的学生天资聪颖,学习成绩突出,他们生活在鲜花与掌声、喝彩与赞美之中,备受家长、教师、同学的宠爱。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优生身上往往会存在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缺点。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发现优生容易出现优越感、虚荣心、心理脆弱等不良心理。其原因主要在于心理教育缺失;教育方法不当;学习压力大。针对优生的不良心理,可采用以下教育策略:走出误区,正确认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笑对挫折,自我批评。  相似文献   

3.
一、优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这里谈的“优生”是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说来,优生容易产生下列不良心理倾向或个性缺陷: 1.紧张焦虑,患得患失,心理负担过重一般来讲,优生大多求胜欲很强,希望什么都超越别人。因而心理负担过重,患得患失,时时处于不安和担忧之中。比如,害怕同学超过自己,害怕失败受到批评,不愿意帮助同学,甚至中伤同学。 2.自高自大,看不起同学,优越感太强有的优生的身上,优越感表现得很明显:如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虚心、听不得不同意见或拒不接受批评,甚至有的在受到批评时还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4.
肖静 《班主任》2006,(6):22-24
学优生(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通常因为良好的学习成绩而掩盖了其行为和心理上的"不良",尤其是他们的抑郁心理比"学困生"、"中等生"更难让人觉察,更应引起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所谓学优生,习惯上指学习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学生,是相对学困生而言的。近年来,对学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一个误区:“学优生”成绩好,守纪律,听话懂事,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困生”的问题,与学优生沾不上边。事实上并非如此,据有关调查资料和我几年来从事实验班的教学经验看,不少的学优生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消极障碍心理。一、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分析(一)自卑心理。学优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居多,名列前茅的成绩,家长、老师的赞扬,同学的羡慕,使他们习惯了自己的成功。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盲目自尊、自信,…  相似文献   

6.
黄小甜 《成才之路》2011,(29):24-25
一好不能遮百丑,在学优生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学优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1)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差和情感反常。表现出孤独、忧虑、不愿与人交往、悲伤,对集体不感兴趣,常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2)意志障碍。这类学优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做事半途而废,不能经受学习或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行动放任自流。(3)人格障碍。指学优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因此对学优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影响学优生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攻克法,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相似文献   

7.
潜能生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非智力因素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经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潜能生心理状态是这样:自己不如优秀生,自己怎能和优生相比呢?认为自己成绩不良,理所应当是老师眼中的差生.原因何在?这与潜能生长期受到师长的漠视、不关心有很大的关系.让他们在被漠视中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别人的批评习以为常,非智力因素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形成不良的心理定势.转化潜能生从非智力因素人手是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优生”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相对于一般学生来讲,他们的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及各种能力都要突出一些。但在不少教师、家长的眼里,优生只意味着学习成绩的拔尖。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人们往往只注重优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正是这些隐性因素给优生造成了心理疲劳。长期以来,这种心理疲劳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教育者视而不见。“一根稻草可以压死一头骆驼”,当优生的心理疲劳达到饱和状态时,它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比一般学生更严重。因此,教师更要关注优生的心理健康,要适时教会优生进行心…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目的 教育发达的国家均十分重视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教育,现代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幼儿的健康心理。目前家庭结构与教养方式的改变,社会不断发展乃至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等,使幼儿的心理问题较为明显,他们往往不会正确认识自己,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更不会正确地认识别人,不懂得与别人友好地相处,因而出现自卑、自负、自私、自大等心理偏差。 面对以上教育工作中的误区,我们觉得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学 习优秀生是指那些学习刻苦 ,天资聪颖 ,成绩突出的学生 ,简称学优生。这个群体的学生 ,由于学习成绩优秀 ,将来一般能够升入大学 ,有的还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 ,甚至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因此 ,学优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如何 ,对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往往只盯住学优生的学习成绩 ,忽视了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 ,使一些学优生慢慢养成了某些不良品质。一些学优生往往只顾学习而忽视了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诸多家长更是“望子成龙” ,除了让孩子埋头读书外 ,不支持他们参加任…  相似文献   

11.
<正>(教育案例)待优生是一个令大部分教师头痛的群体,他们或是学习成绩不理想,或是不遵守纪律。总之,他们让许多老师烦恼不已。其实,走近他们,你会发现,他们也有可爱的一面。他们渴望得到关注,渴望得到表扬,渴望成功。所以帮助待优生重新找回自信,找回学习的动力,把握打开待优生心灵的钥匙,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一、转变,从心出发1.教育过程小琪一直以来因为智力稍差,成绩比较落后。她性格内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把一些品德行为不良、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称为后进生。如今,出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差生”一词被列为教师忌语,而代之以后进生、暂时后进生、潜能生或待优生等。虽然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回避一些消极的字眼,但是却不能回避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后进生问题。因此,要教育这些后进生使他们走向正轨,就必须认真分析他们的特点及造成他们后进的原因,找出他们的问题所在,把握他们的心理动向,制定一套对症下药的矫治措施,而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目的教育发达的国家均十分重视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教育,现代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幼儿的健康心理。目前家庭结构与教养方式的改变,社会不断发展乃至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等,使幼儿的心理问题较为明显,他们往往不会正确认识自己,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更不会正确地  相似文献   

14.
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让我们对智潜生有了更深的了解,教师往往把这些“丑小鸭”作为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疏导的主要对象,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爱;而那些“白天鹅”——天资聪颖,学习成绩突出的学优生,由于晕轮效应,平时教师只关注其学业成绩的好坏,往往片面地认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亦然,从而忽视了对他们心理的关注。在笔者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发现这些“白天鹅”身上存在着不少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比一般学生更特殊、更复杂,亟待引起我们的关注。笔者通过教育实践中的观察及有关心理咨询个案,经过分析与综合,发现小学学优生心理…  相似文献   

15.
要对部分学习成绩好,而在思想品德、素质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优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这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自身在人文底蕴和表情达意上的优势,巧用语言策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这是笔者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和尝试的命题。笔者认为,必须教育的有四种“优生”,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应主要采用以下四种语言策略,即用审慎谦虚的警示语教育高傲自大的“优生”;用热情诚恳的贴心语教育冷漠自私的“优生”;用委婉含蓄的提示语教育好胜嫉妒的“优生”;用中肯温和的告诫语教育脆弱小气的“优生”。  相似文献   

16.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等生和学优生的层面上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杨永峰 《成才之路》2011,(21):15-15
当代中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的特殊性(独生子女),常常会使他们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事情。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下,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学生的不良品行可能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主要的有行为过失类、心理失衡类、认识错误类、情感异常类、意志薄弱类和行为习惯不良类等等。但究其本质来讲,他们的内心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却是相同的,这些矛盾是:1.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品行不良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不愿意别人提及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更不愿意被人批评。他们害怕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指责,也怕受到同学的歧视和冷落。但是,因他们长期生活在偏见、歧视的氛围中,他们的内心对自己也轻视起来,从而产生自卑、自甘落后的心理。因此,他们既自尊又自卑,既瞧不起自己,又…  相似文献   

19.
顾名思义,优生即学校中,班级中的优等生、尖子生。这类学生,在家中,父母视之为家庭的希望之星,爱如宝贝,宠爱有加;在学校,教师视之为升学的种子选手,标为样板,褒之有余。因此,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往往把后进生作为自己工作的焦点,而对那些优生,总以为他们觉悟高,表现好,自己能管理自己,很少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及其心理波动,显得过于放心,甚至有些放任。  相似文献   

20.
我在这里所指的“优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好,而在思想品德、素质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拥戴、亲友的褒奖……受到众星拱月般的优待,致使一些“优生”唯我独尊。作为班主任怎样有针对性地去疏导呢?我不妨谈几点体会。一、疏导好胜嫉妒的“优生”。有些“优生”为了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总想抑制他人来发展自己,他们一旦发现某个同学在某一方面超过自己,受到老师的青睐,就冷言冷语挖苦人家。甚至笼络一批人去冷落人家。他们的心理阴暗而行为隐蔽。比如:我所教的一个班,在一次竞选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