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异思维”是与“求同思维”相对而提出来的。新闻记者和通讯员的职业特性,需要积极运用“求异思维”。(一)“求异思维”有以下特性:———多向性。对某个问题,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去思考。思考的方位越多,提出的问题也多,对问题的认识就越深刻。表现在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2.
美国新闻学家吉尔福特根据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把思维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求同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一个方向去思考,寻求唯一的答案;而求异思维则不依常规,沿着不同方向思考,以探求新的多样性结论。当今时代,日益发展的互联网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  相似文献   

3.
求异思维,本是心理学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人的思维方式,分成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求同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一个方向去思考,寻求唯一的答案;而求异思维则是不依常规,多方向、多角度、多层  相似文献   

4.
新闻写作贵在新。新不单表现在新闻事实新,而且也表现在立意新,写法新上。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南宋大诗人陆游也认为:“文章最忌百家衣。”在新闻写作中,尤其是在言论写作中,求异思维,则可另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思维可分为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表现在写作上,求同思维是从大家公认的道理,从常识或常理上出发;而求异思维则要求进一步作变向分析(或称逆向分析),从超出或违逆一般常理的角度来阐述独立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李媛  漆文  李淘 《新闻前哨》2007,(5):49-50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主要功能是表述新闻最重要的内容,吸引和引导受众。作者在构思导语时都想写得精彩动人些。但是,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令人赏心悦目的导语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传统新闻写作比较注重社会各类知识的掌握和采写经验的传授,疏于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去研究、指导导语写作,同时,记者编辑的思维“定势”也会导致导语写作一般化。新闻贵在“新”。在新闻写作特别是消息导语的写作中,应大力提倡和运用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6.
岳坤莉 《新闻窗》2013,(3):18-19
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令人深思: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件或时代人物时,各地媒体往往蜂拥而上,把其"炒"得热火朝天,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只有极少数媒介独辟蹊径,从相异甚至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结果传播更佳。这种报道方式,我们称之为求异思维或反向思维。国外的许多心理学家根据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把思维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求异思维又称反向思维。  相似文献   

7.
新闻贵在一个“新”字,立意新、角度新、构思新、手法新。怎样才能出新呢?新闻采写过程,是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活动。因此新闻要有新意,关键是思维要新。在资讯发达、知识爆炸、媒介纷争的今天,要在新闻界展露才华,写精品,出华章,必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就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相互交融,给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介融合视阈下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是纸媒编辑在新媒介融合视阈下的新媒体思维的表现。本文主要对纸媒编辑在新媒介融合视阈下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采访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了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记者蜂拥而上,有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游刃有余,写出胜人一筹的报道,而有的记者却身在“宝地”不识“宝”,采写的新闻只能免强应付刊播,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这种强烈的反差,就反映了记者在思维方式的差距。毋庸置疑,记者素质是靠长期工作实践形成的,这种素质的积累形成便成就了记者的求异性思维。求异性思维要求记者的报道不落俗套,善于“同中求异”,使报道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性魅力。而得力于这种思维方式,记者就会从相同事物中寻找不同点,从一般性中寻求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我们所讲的问题新闻采写中的“求异性思维”,并不是一味标新立异,而是要求记者、通讯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突破思维中的一些框框,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善于注意了解和研究现实生活,并对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现象与事实进行独特的思考。首先,在发现问题时,  相似文献   

11.
求异思维与编辑的创新意识在对客观事物的研究中,求异思维是在求同的基础上,着意求不同,它寻找不同的多视角,把握事物的特点,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或创造出新的成果。求异可以走向创新。科学工作者进行研究,要掌握有关情报和信息,要知道别人已经达到的成果和尚未研究的东西,以决定本身新的研究课题;编辑在审阅、选择精神产品时,着重有无新意,有无独创的东西,以便决定取舍。因此,产生于科研中的求异求新的思维方法,不仅对科学研究是重要的,而且对编辑工作也是颇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杂文要写出一点新意来,往往要指靠标新立异的精神。如果说求同思维是在已知条件的基础上对既有结论的一种延伸和发展的话,那么,求异思维则是从已知中寻找对既有结论的一种反叛和异化。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所谓“异”,可以理解为“对立”和“差异”这样两个概念。求异思维就意味着——对于错误的观念寻求并树立一个与之对立的正确的观念;对于正确的论断则在其基础上前进一步,或另辟蹊径,生发出一个新的论断。就以上两方面而言,求异思维往往表现为反向思维。杂文应该给读者一点新的启示。杂文之论辩除了正论之外,恐怕大多采用反驳。带有一定…  相似文献   

13.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也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思维方式,它可充分发挥记者的创造力,促其寻找新颖的报道角度,为新闻作品注入新活力.在两岸互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求异思维的灵活运用是提高涉台新闻作品质量和报道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韩向辉 《青年记者》2007,(14):83-84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根据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把思维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侧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将一个领域的研究和其他领域的研究联系起来,相互交叉,把其他领域的思想和方法移植到本领域的研究中,从中找到借鉴和启发,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侧向思维的特点是思路灵活多变,善于运用对比、联想等方法进行推导,往往用于正向思维发生困难时,  相似文献   

15.
张影 《记者摇篮》2007,(1):60-60
综观近年来能够引起关注或者获得奖项的电视新闻片,大多以角度奇巧。引入注目;或观点别致,给人启发。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它们称得上是胜者。而这些片子的致胜“法宝”。大多是在采访和制作中运用了求异思维。我们对新闻采写中的求异思维可以作这样的解释:记者在思维过程中,不依常规,让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从多方面寻找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探求多样性的结沧。因而,求异思维也称为发散性思维。与此相对应的求同思维,则是一种以集中为特征的逻辑思维。指记者在思维过程中,将信息加以抽象。使之朝一个方向集中、聚敛,从而找出事物的共同点,寻求唯一的答案、结论或规律,也称收敛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文章贵在有新意。新闻稿件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新的要求则更高,更严格。但我们有些同志由于干新闻时间长了,往往被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性思维定式框得过死,很少去探索创新。有的遇到一件新闻事实,不注意用多种角度,多种思维去分析,而是按老一套办法采访写稿,在稿件主题选取、角度选择和报道形式上,形成了多年不变的老套雷同的固定模式。比如对一件事,总觉得过去报道过,再没什么可写的,不注意从另外的角度选取新的主题。再比如,有的写惯了消息,不注意运用通讯、小故事、见闻等形式报道。就是写消息,也是一种用惯了的“八股”文,很少在写法。上创新。 我们知道,新闻报道中的新,是客观的要求,也是新闻得以传播的生命所在。而求新,就需要抛弃老套的东西,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式,突出求异型的思维,这样才能给人以新感觉。所谓求异型思维,就是分析判断事物,研究问题和归纳推理时,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来寻求出独到的见解。对我们采写者来说,运用求异型思维,就要多思考,多避开老路,去创新路,挖掘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必然联系,从新的层面、新的角度报道同一个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了求异思维,从而开拓了解决难题的新路子。在新闻实践中,记者也常常会运用求异思维,使一些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报道顿时“柳暗花明又一村”,以独有的新  相似文献   

18.
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想象力。”他的这番话虽是辩证地阐述科学创造发展与求异性思维的关系,对我们的新闻编采也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所谓求异性思维,就是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意在暴露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露现象与本质之间差别的一种思维。新闻编采运用求异性思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根据客观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工作必将从传统信息服务逐渐转向信息增值服务,高校档案工作也正向此方向拓展.加强对信息增值服务的认识和采取多方面手段加强信息增值服务工作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高校档案信息增值服务的概念、内容、意义出发,论述了发散与收敛思维、求同与求异思维、正向与逆向思维等几种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在高校信息增值服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离不开记者的思维,用什么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的采访写作呢?这是每一个记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深入开展新闻改革的今天,为了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写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立体化的经济新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笔者认为,在经济新闻的采访写作过程中,应大力提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一逆向思维,就是从反面或鲜为人知的另一侧面来分析、研究、评判某一事物。比如打仗,正面攻不下,可以考虑从后面或侧翼来攻打对方。在科学史上,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难题,做出发明创造。例如数学上的一些定理,如“√2是无理数”、“素数有无限多个”等等,都是用反证法证明出来的。大千世界,各种事物纷繁复杂,每一事物除它本身存在着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矛盾外,还与周围事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所以,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特别需要从它的对立面和其它侧面去认识,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