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故都的秋》(1934年8月)表达了何种情感?对此有着不同的说法。一是认为此文表达了赞颂秋天的情感。郁达夫本人在《北平的四季》中就说:"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而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的结尾也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情怀:"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二是认为该文表现出一种忧郁、孤寂和落寞的心境。  相似文献   

2.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即北京)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美《故都的秋》以它独特的情致深深地打动了读,至今广为传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虽然作摄取的都是北平秋天最寻常的景物,如槐树的落蕊,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秋雨、枣子树,但由于作对北平倾注了满腔真情,所以笔下的秋景特别迷人,北平也似乎成了作的梦想圣地。  相似文献   

5.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6.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它以情贯穿,构思精巧,是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千里追寻,情在意中。首段说,北国的秋有“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接着作者写自己从千里以外的青岛赶到北平来的理曲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为什么一定要从千里以外赶来寻秋呢?这是因为他对故都的秋有着特殊的眷念的感情。前段的意中显情在尾段得到了深化。作者想留住北国的秋天竟说“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对北平的秋总是情有独钟,这故都的秋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让他一生都牵挂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对此,本文再现了《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说过,文学作品大多是“半透明的双层结构”。一层是显性的文本信息,一层是隐性的文本内蕴。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描写了故都北平清秋的风物景致,“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落寞和悲凉感”。这也许是文本层面上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知人论世”,去解读文本信息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写到,“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裴多芬有“若为自由故”,生命、爱情皆可抛的境界。而郁达夫可谓“若为秋之故”,二者皆可抛了。应…  相似文献   

9.
<正>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开篇即言:“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并加一笔特别强调道:“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1]也就是说,“清、净、悲凉”的“秋味”是郁达夫所喜爱乃至推崇的;而“饱尝”这种“秋味”正是郁达夫此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读《故都的秋》,读者无不欣赏作者把北平秋季的清、静、悲凉写得如此意味隽永,感情浓厚。大多数文章评析也都围绕着这一点来谈。这固然是不错的,但在笔者看来,作者更着意于欣赏故都秋味的饱、透、十足。  相似文献   

11.
首都的诞生从北平到北京从八百年帝王故都到新中国首都,这座城市的身份转换历程,既洋溢着创造新天地的热情,也蕴含着对于如何发展新国家的思考与争辩。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经典之作《故都的秋》是现代散史上的名篇。作以一个平民化的人姿态,怀着忧郁、优美的情怀观察、体验故都之秋,将北国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的秋姿秋态秋声秋色流于笔下,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神韵——清、静、悲凉。整篇散感情浓厚、意味隽永、辞优美。  相似文献   

13.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而议论成分又较多的抒情散文.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所以,作者在最后直抒胸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读完全文,我们的确感到:"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说过,文学作品大多是“半透明的双层结构”。一层是显性的文本信息,一层是隐性的文本内蕴。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描写了故都北平清秋的风物景致,“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落寞和悲凉感”。这也许是文本层面上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知人论世”,去解读文本信息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正>在郁达夫1934年于北平写就的《故都的秋》中,北平的秋景、秋味、秋意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精神、独特的情感内涵和审美追求。该文自诞生以来一直倍受教育教学界的重视,不仅屡屡出现在人教版、鲁教版、苏教版及其他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而且获得了诸多的文本解读与形形色色的教学设计。众所周知,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选取了一系列独特的意象,建构出了一幅幅北平秋景图,抒发了他眷念故都、热爱祖国之情。  相似文献   

16.
《故都的秋》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秋天的热爱、向往和赞美、眷恋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那么怎样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更好地欣赏文中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情理相融;对比衬托,烘云托月的写作技巧;怎样品味文章清新自然、酣畅淋漓、错落有致的语言,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一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质疑一:“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他的散文多为写景之作,格调清新、描写细腻、文笔优美、情味隽永。《故都的秋》是他1934年8月在被平写下的一篇杰作。在这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中,作家以他独特的体物感受,捕捉故都秋天给他的种种难忘的印象,通过清新优美的文字,联成一幅具有秋天的色、味、声、情的北国秋景图。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力、独特的审美趣味在这篇散文中表现得异常鲜明,值得我们借鉴。一、揽景会心,体物入微“揽景会心”是说艺术家对于所要表现的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体表现在以下列四个方面:一、独特的故都情结开篇,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不是浅尝辄止,可见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为了表现这种深沉的向往、眷恋和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是对比烘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老舍的《想北平》都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两位作者都以极真挚和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封古都北平的爱,但是,细细品味,两人对北平这个古老都市的体会和感受实际上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郁达夫写的是“眼中”的北乎,而老舍写的却是“心中”的北平。一、“眼中”的北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