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诗美是诗存在的本质基础,通过人的感官去发现诗美、借助语言来传递诗美是诗人的主要任务。诗歌创作活动是诗人构建诗美的创造活动。诗人进行的是在人的智能条件下和情感状态下,对自然信患解码和用语言符号重新编码的工作。诗美的构建反映出诗与世界及人的关系:写诗是认识世界及生活的语言艺术手段,诗美是存在于世界(客观与主观世界)中,由诗人去发现和提炼(再创造)。诗美具有物质美(自然美)的价值、语言结构美(体美)的价值和情感美(抒情美)的价值,是物体的美、艺术的美和生命的美的和谐统一。诗的本的诗美具有稳定性与模糊性,可以分为形式的美和内容的美两大类。  相似文献   

2.
中国意象诗的源头是<诗经>而非<离骚>.<诗经>中许多诗篇意象丰富,"比""兴"手法的运用,决定了<诗经>中大量意象的产生.尽管从中国意象诗的漫长发展历程看,<诗经>意象还仅仅处于原始发育期,但其中一些诗即便和现代意象诗的代表"朦胧诗"相比,也毫不逊色.正因为<诗经>意象具备了高度象征性、主观性等古典诗歌意象的诸多特征,才使<诗经>具有生动形象的图画美、蕴涵深广的意趣美、回味无穷的含蓄美,散射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弄清这一点,对疏理中国意象诗的历史流变,深刘认识<诗经>的诗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斯伯格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他的诗中,中国以美国的政治对手、古老文明国度、现实生活存在三重身份存在,不可避免地带有幻影的因素。金斯伯格诗中的中国形象之所以如此,有着社会历史的原因,这对于西方人认识中国和中国人认识自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有许多反映婚恋风俗的诗,爱情这一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在《诗经》中已体现得十分完美和明朗。《诗经》中的婚恋诗,其美学价值尤为异彩纷呈:其喜剧之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值得肯定的进步、可贵的一面;其悲剧之美,以否定的形式肯定了进步力量的实践和斗争,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不可战胜;其崇高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巨大威力的明证,主要体现在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追求爱情时的反抗精神上。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不但是位伟大诗人,也是个杰出的音乐家。他终生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他的诗独具浓厚的音乐美。《琵琶行》一诗是白诗具有音乐美的典型代表。此外,白居易还写了许多音乐诗,白居易的其他诗篇也大都音律和谐,可歌可唱,具有音乐美。白居易诗同音乐密切结合的特点,不但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规律,而且也是当代新诗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6.
优秀的哲理诗不仅要在诗中表现来自生活的真知灼见,使诗中之理具有真实性、深邃性和启迪性,以开人心智,还应寓理于象,做到哲思与诗趣的统一,即具有智性美和理趣美。  相似文献   

7.
当代著名诗人麦芒的新诗,反映艺术真实的社会生活,可信度高;发掘在真的基础上的善,教化作用大;展现色彩斑斓的诗之美,艺术感染力强。真、善、美有机统一,在真的基础上体现了善,在真与善的基础上又展现了诗之美,而诗之美的展现则让真与善的反映达到了理想的高度。唯其如此,麦芒的新诗特色鲜明,艺术价值大,在中国当代诗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模糊语言,一首好诗总是意蕴深长,境界开阔,诗的物象与意象是完美有机统一的。诗歌作为生活的反映,是一种含蓄的美,中国诗歌不同西方诗歌大概也在这一点上。中国诗歌内容含蓄语言模糊,然而却意在笔端,味在其中。诗中大量运用模糊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其是一个模糊的金字塔。在这模糊的金字塔中,模糊数字犹若一朵奇葩;这种现象在中国诗歌的典盛时期唐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诗作者在创作中有意或无意地渗入模糊数字,使诗显得不同凡响,别开生面,诗中模糊数字的渗入为诗的创作繁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就是在今天,我们也想见…  相似文献   

9.
阅读本身首先是文学的阅读,这是阅读题材的重点,对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阅读并不是我要谈的重点. 阅读本身首先有吸引人,有故事,有思想,语言优美等优点,这样的看法在我们教师的心目中就是基本的衡量标准. 一、对语言魅力的认识 语言本身是很有魅力的,如诗歌,中国本身就是诗的王国,学者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尤重音乐美.如<再别康桥>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三种美.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的美与丑与艺术中的美与丑,不是一回事.艺术中的美,来源于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美,首先是自然的、朴素的存在.比如人,是不是美人,不是形容一番可以决定的,毕竟还有客观的因素.这并不是说,美是绝对客观的.美毕竟是一种感受,感受也就是认识.存在是第一位的,认识有不同的反映.比如山水,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雄强不一样,反映在绘画中,就有南北派的区别.再比如水仙的清淡、梅花的冷峻、牡丹的艳丽、荷花的高洁,可能各人有各人的体会,取舍万端,感受不会都一样.如果说生活中的美还相对客观,则艺术中的美主观成分要大些.  相似文献   

11.
诗与哲学之争是德国古典美学论争的重要内容。康德既强调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但又把审美所依赖的判断力视为人的认识能力之一;既强调美与善相区分,但又认为可以由自然美过渡到道德。席勒打破了康德这种调和折中的立场,主张美不仅没有败坏道德,反倒是自由的基础。谢林抬出上帝来作为美与艺术的护身符,从而筑起让人顶礼膜拜的艺术神坛。黑格尔在理性精神与辩证法精神的引领下使得诗与哲学之争得以和解。  相似文献   

12.
巧用“数”字赋诗,能传神、表情、达意,这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累见不鲜。然而,诗人用数,各有巧妙。如: (一) 纪晓岚的“一”字诗: 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这首七绝,句句用数,一数复用,通串全篇,画活了江景,写活了人物。诗中十个“一”字,读来不  相似文献   

13.
数轴     
把数标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数轴.在数学中把数与图形结合起来叫做数形结合.这样可以用图形反映数量关系.用数量关系研究图形.从而更好地认识图与数.做到数形结合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数轴.  相似文献   

14.
对传述史事的作用,古人有颂、鉴和博物的看法。《诗》中有《颂》。《诗序》说:“颂者,美圣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近数十年,人每以其为庙堂媚神乐章而少之。但从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  相似文献   

15.
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兴趣则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美,能使人兴趣盎然。所以,数学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以它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和相似美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 一、以简洁尊自@ 简洁是数学美的重要特征。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简洁美比比皆是。如0—9这十个有限符号,可以写出无穷多全世界儿童都认识的数;“+”、“-”、“×”、“÷”四个运算符号,能准确地描述出客观世界中和、差、积、商四大基本数量关系;“>”、“<”、“=”、“≈”四个关系符号,能准确地显现出自然界中的数量间的平衡与否。数学的简洁美,还体现在对于繁难和复杂问题的简洁解答。如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改成用乘法(a+a+…+a  相似文献   

16.
10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人认识美国的重要时期,中国政府通过遣使驻美和派员赴美学习、考察、游历等,使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变成了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本文论述了这一时期中美之间的外交交往及时对美国外交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是一场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很好看的戏。当然,它最初是一首杰出的叙事长诗。但为什么偏偏它在广大老百姓中流传很广呢?读过这首诗后,笔者开始领悟到,不仅仅因为它有比较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因为这首诗融入了诗意美与悲剧美,反映了古往今来的人们的一种深层心理,即对美好纯洁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8.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所选陶渊明诗多达四篇,这表明,这位伟大诗人今天倍受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去认识、去发现陶诗丰富的思想内涵;去挖掘、去探讨陶诗精湛的艺术特质。诚然,陶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是何等的完美、和谐与统一。认真研读这四篇诗文,深层透视陶诗的思想内蕴,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读《桃花源记》有感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渲染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与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凭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相似文献   

19.
符建科 《现代语文》2008,(10):99-101
语文教育是一种美的教学。有人说语文是“诗意的栖息”,“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具有诗一般的创造活力的优美意境。语文教育应以人的素质为其主要目标。”(其中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里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表现美。语文教师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用美学的观点,从分析文章的形式和内容着手,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象,引导学生发现白然美、认识人物美、  相似文献   

20.
[训练文题]温家宝曾说:我们讲‘真’,就是要反映真实、表现真情,追求真理;就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世界发展的规律。我们讲‘善’,就是要在为了中国光明未来而追求真理的进程中,与人为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我们讲‘美’,就是要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