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学习是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其活动效率的高低与学生心理状态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心理有着很强的情绪性,好的心理状态能积极作用于人的思维活动;反之,则会对思维造成阻碍。语文学习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共同参与并以心理活动为主的复杂过程。其效率的高低既受生理疲劳的影响,又受心理疲劳的制约,并且后者的制约作用更持久,更严重。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过程的科学性,要尽量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学习是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其活动效率的高低,与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心理有着很强的情绪性,好的心理状态能积极作用于人的思维活动;反之,则对思维造成阻碍.语文学习过程又是一种身心共同参与并且以心理活动为主的复杂过程.语文学习效率既受生理疲劳的影响,又受心理疲劳的制约,并且后者的制约作用更持久更严重.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过程的科学性,尽量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过程是一种身心共同参与并且以心理活动为主的复杂过程。语文学习效率既受生理疲劳的影响,又受心理疲劳的制约,并且后者的制约作用更持久更严重。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过程的科学性,尽量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课堂结构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设置。教法的运用.教师的语言教态等。学习是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其活动效率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心理有着很强的情绪性.好的心理状态能积极作用于人的思维活动:反之.则对思维造成阻碍。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课堂结构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设置,教法的运用,教师的语言教态等。学习是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其活动效率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心理有着很强的情绪性,好的心理状态能积极作用于人的思维活动;反之,则对思维造成阻碍。心理因素对英语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学习是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其活动效率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好的心理状态能积极作用于人的思维活动;反之,则对思维造成障碍。因此,学生心理情绪调控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个人的实践,谈谈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情绪调控的几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学习是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其活动效率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的心理因素对英语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学习是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其思维效率的高低,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状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思维活动与心理状态是同属大脑支配的连体,而心理有着很强的情绪性,它既可积极作用于思维,也可直接反作用于思维。因此,要想取得思维的高效率,必须有一个与之相平衡的心理状态相配合。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对象,思维形式是不同的,因而需要与之相平衡的心理状态也是不同的。笔者站在中学语文知识思维的角度,对与之相平衡所需要的心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在教学实践中作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本文将其中带有规律性的方面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对语文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尤其要重视综合活动的运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现象在教学实践中 ,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迟钝、认知力下降、意志力减弱、反应缓慢、手脑协调性差等现象 ,尤其是情绪烦躁、焦虑厌倦、百无聊赖等等 ,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心理疲劳”症状。这些症状不是由体能消耗引起的 ,而是由心理因素所致。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多种心理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调和紊乱。心理学研究表明 :心理因素是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良好的心态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 ;而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却会束缚人能力的发挥 ,造…  相似文献   

11.
问题意识表现为主体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缺乏问题意识的学生,缺乏主体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不强.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等目标.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科的学与教是一项双边活动,这个活动过程既是学与教双方互相适应的过程,又是使学习主体将知识向能力进行转化的过程。语文教学效率主要取决于这样的适应值及转化率。要提高这种适应值和转化率,教师必须吃透两头,不仅要钻研教材,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轻松快乐高效地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耍大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活跃英语课堂气氛。如何实施这一点是我们英语教师的重头戏,我们务必要从学生的心理方面入手,因为好的心理状态能积极作用于人的思维活动,否则思维会造成阻碍。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科的学与教是一项双边活动,这个活动的过程既是双方互相适应的过程,又是使学生主体将知识向能力进行转化的过程.语文教学效率主要取决于这样的"适应值"及"转化率".要提高这种"适应值"和"转化率",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轻松、快乐、高效地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率。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都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受思维能力的制约,而思维活动则伴随着这三种能力的始终。改进阅读教学效率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人大卫·科尔伯于1984年提出体验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核心角色和情感成分对学习的作用。长期以来,受评价方式的制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知识教学,强调"双基",教学方法单一,讲授偏多、活动偏少,形成"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情感体验,与体验学习理论背道而驰。心理体验是立足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往往过多地注重语言的反复训练,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状况。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往往过多地注重语言的反复训练,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状况.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9.
覃晓兰 《广西教育》2012,(25):18+32-18,3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向纵横两方面延伸,引导学生加深与巩固知识,开展拓展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能整合各学科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综合素养,具有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温日芳 《广西教育》2007,(9B):37-37,43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心理状态,他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就可能敏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质疑,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以积极的思维活动为核心的行为取向,从而使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研究和实践也表明,思维活动所形成的动力机制是较长效的、较稳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