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既然是一种社会活动,就得讲一点“公关科学”。记者在采访中并非一帆风顺,采访对象由于种种原因不接受采访的情况是常有的,有时记者又必须通过他才能了解情况,为了完成采访任务,就得有必要的“公关”能力,设法使采访对象“开口”。  相似文献   

2.
采访是获得新闻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采访离不开问,只有问,被采访者才知道你要什么素材。可见,问是采访者的一门基本功。 怎样问才能捕捉到新闻的“一瞬间”呢,事情往往很奇怪,有时与采访对象交谈了半天,甚至几天,都不能使你得到满意的结果。有时采访对象的一句“变调”语言,一副“反常”神态,一个“出人意外”的动作,常常会出现活蹦乱跳的“活鱼”来。这突如其来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节,出现了许多感人的新闻素材来。 提问题宜小不宜大 记者采访,多半是事件发生后赶到现场的,也往往是人们把一件事情做了以后,记者才去采访。因此,记者采访在自己不能亲眼看见的情况下,就要通过问来补充。问,可以把那些眼睛看不到的经过和变化,重新了解清楚,补充记者有时无法亲临其境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自尊,自信,才能成功地方报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特殊情况:采访对象对记者的选择,使“小报”记者感到苦恼和头痛。特别是遇到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记者或名记者,同时采访同一对象时,被采访对象往往乐意应付大报记者,而无视  相似文献   

4.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功之一。拿着记者证、名片、介绍信……公开采访,自然是最常见的,无可非议。但公开采访,有时不一定能了解真情,抓到“活鱼”,这也是不可否认的。联系我近二十年的新闻采访实践,深深感到要真正掌握采访这门基本功,还必须善于运用“暗中采访”。“暗中采访”,实际上就是不暴露记者或通讯员的身份,使采访对象不知不觉接受的一种采访。由于采访者在“暗中”,混同于其他人,采访  相似文献   

5.
西方新闻学者说:记者是同人打交道的职业。这是有道理的。不学会与人打交道,不学会与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采访对象打交道,就难挖掘出真实、生动、深刻的“新闻”来。我在这几年采访实践中,注意对接触到的采访对象进行了一些观察和分析,把他们分成五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采访,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第一类,是愿意与采访者配合,又“能说会道”的。一般采访知识分子阶层和机关干部或者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普通市民中常遇到这种采访对象。他们既了解新闻事实,又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他们谈锋颇健,有“事”、有“理”、有“论”,有时,他们的谈话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完整的稿件。采访这类  相似文献   

6.
李文 《新闻实践》2005,(7):45-46
“独家新闻”是新闻竞争的产物。作为一名记者,自然是把获取独家信息、采访到别人采访不到的新闻,首先或独家发布有影响的新闻为追求目标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一、绝不放弃的坚韧性是记者获得独家新闻必备的基本素质由于种种原因,有时记者并不受采访对象的欢迎。如何才能让采访对象接受你,并与你合作,甚至设法帮助你获取你所需的信息,靠的就是记者自身绝不放弃的坚韧性。2002年西博会上有场名叫“东方丝国”的时装秀。时  相似文献   

7.
从事新闻采访虽然要掌握“望”“闻”等本领。但是否善问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不仅参加记者招待会和进行人物专访需要善问,即使日常的一般采访往往也离不开提问。只有通过提问,有时才能挖掘出新闻现象背后的东西和采访对象的思想活动等。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说得好:“大  相似文献   

8.
采访中的提问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要问得准确、巧妙、简炼就要学会“听”。当然,这里我们说的是有效地听。“听”可以捕捉新闻信息,有时采访对象谈话走题时,靠“听”还可以用巧妙的问话使其言归正传。可是有些记者采访时却忽视了“听”的重要性,只想着采访之前拟好的几句问话,结果一些虽有价值却没有列入记者采访范围之内的新闻线索都滑掉了。还有的记者表面装出认真听的样子,心里却在盘算其它事,这样的采访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采访中的“听”与“问”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  相似文献   

9.
不知是从哪年哪月兴起的,新闻记者每一到处,当地宣传部门往往派人全程“陪同采访”,有时党政领导人还亲自出马。据说,这样做一是为了“礼貌”,不“陪访”显得“不热情,不恭敬,招待不周”;二是为了“方便”采访,记者初来乍到,人地生疏,没有当地人带路引荐,采访对象难找或不肯提供情况,语言不通时,“陪访人”还兼任翻译;三是为了向记者“学习”采访,提高报道业务。理由都是千真万确的,无可厚非。对记者来讲,有人“陪访”的确是“方便”得多。但是,那怕仅仅经历过一次这种“陪访”的记者,都会发现它至少也有三个弊端:(一)采访对象一看父母官、顶头上司在场,便不敢畅所欲言,甚至言不由衷,说长不道短,报喜不亮丑;记者也就不能全面了解到真情实况,甚或被假象蒙骗。(二)形影不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所以新闻素材必须到现实中寻找,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通过新闻采访搜集新闻素材,有时“踏破铁鞋无觅处”,有时却“得来全不费工夫”,机遇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采访中的机遇,可以理解成能获取高价值新闻的机会,如:采访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突发性事件,采访重要人物的活动和典型人物的事迹等等,能有这样的机会并将之成功地报道出来,对记者来说是一种幸事,它有时可以让人“一炮打响”。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是记者不公开记者身份而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也有人称它为“微服采访”、“隐身(形)采访”、“暗访”、“私访”等。这种采访方式对批评各种不良现象、揭露社会黑暗面,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随着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加强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隐性采访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因此,隐性采访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重大的社会题材,由于种种原因,公开以记者的身份出现是难以接近采访对象的。有时即使接近了也难以获得真实情况,特别是生活中的“假、丑、恶”现…  相似文献   

12.
做记者的,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的记者无可奈何;有的记者则软磨硬泡;有的记者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还有的记者强行采访,有时惹急了采访对象,还会遭遇暴力威胁……其实,记者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满足公民的知情权。那么,面对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采访时,有时会遇到采访对象不愿意谈,这时记者要有能够使他(她)开口的方法和技巧。艾丰同志说过:“记者的谈话和发问,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诱发式、激发式、自发式。”笔者从采访中体会到,还应  相似文献   

14.
作家黄宗英到一个地方去采访,首先是交朋友,关心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和疾苦,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他说:“凡是我采访的人物都是我的好朋友,多少年不变。”“我记在本子上的常常是灵感,是一些人口、土地的数字,有时也记一点材料。  相似文献   

15.
石勇 《新闻前哨》2004,(7):78-79
新闻深度报道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说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党报的“边缘化”已成不争的事实。在圈内有时会听到一种“偏激”的议论:党报上的部分报道其读者仅有采访对象和本报记者。的确,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崛起,正从根本上动摇我国党报传统的办报模式。  相似文献   

17.
记者采访被婉拒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 知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却被采访对象以种种借口婉拒或干脆谢绝采访 ,这是目下新闻记者经常碰到的头疼事。眼见可称为“活鱼”、“大鱼”的好新闻 ,因为采访对象不合作 ,不能采访、不能报道 ,记者既失面子 ,更失“里子”———失去采制好新闻的机遇。就目前记者工作的实际看 ,采访被婉拒的成因有哪些?怎样克服和减少这种“采访的失败”?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 ,可以说 ,自有新闻采访 ,就有婉拒或谢绝采访现象的发生。“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 ,即在特定的情境下 ,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  相似文献   

18.
几位通讯员朋友在一块闲聊,都不胜感慨。大家认为:当个通讯员真难啊! 一、采访难。采访对象大都是先进人物或头面人;就是农村的专业户,你去采访他,有的也会拿着鄙夷的眼光打量你,有的还怀疑你是混饭吃的江湖骗子。二、发稿难。有时针对某些舞弊事件进行批评,盖章时却“卡了壳”,好些单位只想做顺水人情,不愿惹“蚂蜂窝”,这真是写表扬稿容易,抨  相似文献   

19.
事情往往很怪。有时,你与采访对象交谈半天,甚至几天,都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偶尔在一瞬间,采访对象一句“变调”的语言,一副“反常”的神态,一个“出人意外”的动作,常常会招致一条条蹦蹦乱跳的“活鱼”来。记得我当部队新闻干事时,就从一个采访对象的一句“变调”的语言中抓到了一条“活鱼”。那是我得知某仓库战士陈焕明连续三年被仓库党委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的消息以后,便立即前往采访。结果先后交谈了十几个小时,事迹平平,毫无新意。就在我叫他休息时,突然,他带着低沉的语气说:“唉,没啥好谈的。这些全靠我……姐姐的支持”。“姐姐的支持?”我心中一亮。经过细致了解和阅读这位姐姐在5年时间里写给弟弟的30多封书信,掌握了大量材料:她为了全力支持弟弟安心部队服役,在父亲去世,母亲得病欠债300多元的艰难情况下,24岁的她,一个人挑起全家重担,种好6亩责任田。当还清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点将不如激将”,有些采访对象,本是知情者,有许多话可讲,可是,因为某种原因,却不愿意谈或者是只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针对这种情况,记者可适当地采用激将法。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就惯于用激将法采访,有时竟达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她曾说:“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要生动,高锋要激烈”。她访问伊朗的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单刀直入:“我要告诉你,先生,你是伊朗的新沙皇……”刺耳的语言把霍梅尼气得火冒三丈,良久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