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春秋时期,社会经历了一场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巨大变革。社会动荡导致思想空前活跃,儒家、墨家成为当时争辩最激烈的两大流派,儒墨两家对立并存一度成为百家争鸣的重心。从最终理想来看,他们都以结束乱世、稳定时局为目标,但所选择的道路却不尽相同。分歧首先表现在他们对"人"的理解上,并由此生发出去,在对"仁"与"利"的具体实践上产生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标准,而这也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儒墨对社会的现实状况产生深深的忧患意识,他们推崇圣王,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寻求救世济民之良方。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找到的是“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找到的是“兼爱”。“仁爱”、“兼爱”都主张普遍地爱人,但“仁爱”说肯定人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律能力;而“兼爱”说则对人的道德理性和自律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人只能在外在他律的约束下被动地、被迫地施行“兼爱”。  相似文献   

3.
孔子和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学派的始作俑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昔日的“天下显学”———儒墨两家,其思想早已化合在中国历史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层层面面,影响深巨。儒墨思想博大精深,非笔者之力所能道及,本文仅试图对两家开创人物孔子、墨子的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传统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辩”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儒墨义利之辩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对“义”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的义更多的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合,而墨子则把义与利等同起来;从对“利”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将“利”更多的理解为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而墨子的利不仅指个人利益也指社会利益、全民利益,他更注重社会利益;从义利关系上来看,是义利分离还是义利统一,是重义轻利还是义利并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先秦儒墨义利观的分析和比较,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有利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5.
儒墨两家在战国时代并为显学,但儒墨并显的情形在百家争鸣的战国之后就不复存在了。历史的选择是儒家学说不断的成为文学等各领域的统治思想,而墨家思想却逐渐式微。笔者结合文学史实从“仁”与“兼爱”的内涵入手。探析古代文学中的儒显墨微现象。  相似文献   

6.
墨子及其创立的墨家学派,其思想观点多以儒家的反对命题而提出,儒墨两家相互辩难,分庭抗礼。其中儒家主张的“亲亲”、繁饰礼乐、厚葬久丧与墨家主张的“兼爱”、非礼非乐、薄葬短丧,这三个对立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墨两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极有影响力的私学教育集团,儒墨虽同源,但墨家作为儒家的对立面,他们的教育主张有众多不同之处。文章具体阐述了先秦儒墨两家教育内容的差异,并剖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以窥两家的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8.
<正> 老庄思想产生于邪恶猖獗;虚伪、残暴充斥人间,令人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的黑暗时代。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它的影响一直存在,尤其在社会特别黑暗的时代,它的影响更为巨大。“产生在充满动荡、混乱、灾难、血污的社会和时代”的“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便是老庄思想的产物。而元代也正是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这个由文明落后的蒙古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施行着奴隶制式野蛮的阶级压迫与民族歧视所产生的残酷  相似文献   

9.
在《论法的精神》中 ,孟德斯鸠详细论述了奴隶的来源、奴隶制产生的原因、奴隶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等问题 ;他从“人是生而平等和自由的”基本观念出发 ,全面批判了种种维护奴隶制的观点 ,深入剖析了奴隶制违反自然、违背人性、危害社会的性质 ,并提出一整套解放奴隶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大约从公元前七世纪起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变革时期。当时,奴隶们反对奴隶制的伟大革命暴动,如同燎原烈水,越烧越旺,无情地、猛烈地焚毁着腐朽、没落的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反动透顶的奴隶主阶级,以临死前最疯狂的野蛮屠杀,抗拒革命的潮流,妄想挽回自己即将覆灭的命运。法家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在这场大动荡中产生了;它顺应历史的潮流,在同儒家所代表的奴隶主势力的激烈斗争  相似文献   

11.
"内圣外王"和"兼士"分别是儒墨的理想人格,儒墨毕生的生命活动都是在践行这两种人格所涵涉的价值理念,儒墨两家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将个体的生命融入到社会群体生命中。由此,儒墨的理想人格本身也就具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从而使儒墨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实践中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儒家内圣外王和墨家兼士人格的践履不仅仅是各自一种生命方向或生活方式的追求,同时还是他们各自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2.
凌莉 《文教资料》2014,(1):96-98
陶行知对中国传统教育既批判又继承,批判的是没落的封建旧教育,而继承的却是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统教育奠基阶段的儒墨道的教育思想。儒家的“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智仁勇”、“引发自得”,墨家的“三知”、“兼爱”,道家的“全生”、“返璞归真”等思想都在陶行知的文章中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诸子派别的划分与归类问题上,后世学者常将吴起认定为兵家或法家。而透过史书抽象的文本叙述,回归到生活史、心灵史的细节深处看,吴起乃是本色的儒家:师承于曾子及子夏等儒学大师;参与了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左传》一书的撰写;《吴起兵法》中浓厚的儒家思想精髓;儒墨之争下的儒家身份考验;日常活动中对儒家“诚信”品德的信奉和恪守;在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上“乱邦不入”“谋道而不谋食”的儒者情怀等。  相似文献   

14.
曹魏正始之后,“儒墨之言见鄙,道家之言遂昌”。然而,西晋末年以降,重建社会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思想领域里开始出现公开贬低老庄的现象,孙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孙盛将老子其人定位为中贤,其论老的主要标准是儒家礼教;而他对老子其书的评价则多采用从字面上寻找矛盾的方法展开,以达到有意贬低老子的目的。孙盛的老子观,重拾正始以前的儒家价值观,反映了玄学发展到东晋以后,有识之士对玄学产生的消极社会影响的深刻反思,以及向儒家礼法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从儒墨分歧考证了“天下为公”的首义者是墨子而非孔子,墨子墨学“兼相爱”“交相利”伦理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公德伦理,与传统儒家之私德伦理不同.“天下为公”作为一至关重要的理念,诉诸于“天下”和“天志”社会本体论的依据,而非后学混淆为“大公无私”及“大同”社会的具体描述.对于当下国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依法治国以及社会公德建设,墨子“天下为公”的原则和理念将不失为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无疑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儒墨作为先秦时期具有积极入世倾向的两大显学,针对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都开出了自家治世的药方,两家都认为社会的病因是缺少爱。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以"仁爱"与"兼爱"为中心,两家构建了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今天,重新反思儒墨之争,能够对未来文化的发展提供某种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欢 《学周刊C版》2011,(9):203-203
有关墨子及其思想,历来争论颇多。《庄子.天下》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显学就是“儒、墨、道、名”。战国末期最有作为的思想家韩非在总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学术发展时也指出:“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这些都表明:在春秋战国之际.儒墨的确是两大显学.墨家是继儒家学派之后而起的一大学派.影响遍及天下。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针列当时工权衰落、“利崩乐坏”、诸侯纷争、奴隶制社会的旧秩序已被打破、封建制的秩个尚未确立这洋一种混乱局面,在前人的道德认识基础上,推出~套包括仁、义、礼、智、忠、信、孝、悌等内容的完整的道德学说,希望借助这套道德学说来安邦治国、匡正无厂,逐步使社会走向“人问”。先秦儒家的这套道德学说,是在不回避社会矛盾的基点上,为解决或缓和社会矛盾而形成的,‘室比起当时一些学派的道德观点,是积极入世灼,所以,它虽然产生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时代,但正如周振甫先生所说的那…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代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大变革时期。我国奴隶制生产关系是怎样瓦解、封建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发展并取得统治地位的?这是我们研究春秋战国史时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很多同志认为:“井田制”是我国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私田制是我国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础。“井田制”的瓦解、私田制的确立,就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关健。我们认为,“井田制”与奴隶制、私田制与封建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代,哲学流派主要有六家,分别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名家资料大都散失,法家主要是政治思想,阴阳家也仅有一些片断资料。儒墨并称显学,道家为隐士思想,虽非显学,但影响广远。儒家尚仁贵中,“仁”的本义是承认别人也是人,是古代人道主义的开端。仁又是差等之爱,承认等级差别。“中”反对“过”与“不及”,承认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适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