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9年,教育部启动课程改革,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序幕,地方和学校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于是当前出现了多种教材版本。新教材借鉴了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及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从内容到表现形式到编排体系,在借鉴老教材的基础上,做了较大辐度的修正与增补,令人耳目一新。但在新教材使用与培训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尊重教材,严格按教材组织教学,要求吃透教材,准确把握,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2.
根据新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地理教材改革,是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我国现有的学校地理教材体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使地理教材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使地理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这首先需要地理教材编写人员和广大教师建立新的地理教材观,同时用新的地理教材观来指导我们的地理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陈传超 《学子》2013,(11):34-34
教材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教材的多样化是教材改革的重要体现。于是就产生了不同学科教材不同版本的组合,但在组合过程中由于不同版本的课程授课顺序不同,从而在不同课程间,尤其是像物理、数学这样联系较大的科目产生了一个同步问题。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地区用的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物理教材(简称鲁科版)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教材(简称人教版)就存在不同步问题,给物理教学造成诸多不便,那么物理教师应该如何结合教材实际,发挥教材优势,灵活运用教材,提高教学效益呢?  相似文献   

4.
课程建设与改革主要是两大方面:内容与方法。内容是核心,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教材是课程学习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基本工具,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教材建设在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具有重要地位。加强对课程教材的建设研究,有利于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加速课程内容的更新;有助于现代教学观的落实和推广,有效地促进课程改革,进而深化教学改革。高校要加强教材建设中与课程建设和改革相适应的重要举措:教材建设要突出以学生为本;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积极研发优质立体化教材;加强高校自身特色教材的建设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材料,教师在知识传授以及备课工作过程中都要依赖于此,在目前新课标的改革背景下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材的设置中也应当对其进行充分体现。目前在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上主要包括了教材导言、教材正文、课后配套练习以及课后活动探究四个部分。针对初中中国古代史课程教材的开发与改革路径进行了相关分析,旨在提高对中国古代史教材利用的效率,促进中国古代史历史课程教学的进行。  相似文献   

6.
开发“校本课程”是近两年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新举措,它是课改实验中必须认真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然而,目前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进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7.
首先分析了“三教”改革的意义,依据“三教”改革目标及岗位需求确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依据确立的课程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和探索,在教学内容方面对传统知识体系重构形成七个教学项目,并针对每个项目特点融入课程思政,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针对课程设计开发对应的项目化活页教材,教材设计对应任务的工作页,在完成工作页过程中实现知识点的学习和实践操作。针对学生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教材配备了相应的课程资源,方便线上线下学习使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如何理解课程知识的性质,以一种怎样的知识观去对待知识,是课程与教学领域中如何设计好教材、教学的关键,是解决课程问题的根本前提,也是回答教育问题的重要条件.本文对历史上以及当今实际人们关于课程-知识观的看法作一探讨,以期能为我国课程改革实践起一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筑材料》课程在建筑学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有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起不到相应的作用。笔者针对现有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实践教学与教学手段单一,以及教材老旧等问题,经过多方调研并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新课程标准的制定、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以及教学手段与教材的改革等方面的具体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它集中体规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学活动时需要加以利用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管教材编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迫切需要教师改变陈旧的教材  相似文献   

11.
涂伟 《广西教育》2006,(9A):14-15
新课改是一场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先导的基础教育改革,所以其理念最直接的体现反映在教学的载体——教材的变化上。新教材内容打破了过去的教学观和教材观,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如何把握教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已经成为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尽管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没有做硬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通过总结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教学试点情况,提出将教学安排与教学内容改革、教材改革等诸方面措施相结合,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试点班的这一改革方案已实施两届,取得一定经验和成绩,并将在2001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中全面推广,是我校基础力学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4.
缪向辉 《辽宁高职学报》2012,14(8):62-64,107
教材是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之一,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编写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根据有效教学的需求,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任务驱动型教材的改革尝试,体现了任务的衔接、任务的选取、内容的安排、与认证考试的融合、知识与任务的编排顺序等相关问题的解决。在教材的使用中注意了教师的引导、学习的准备、作业的布置等事项,促进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课程目标现在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并重转变,情感教育成为历史课程标准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大量的情感教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地挖掘历史教材的内涵,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引导有哪些主要途径呢?  相似文献   

16.
我校是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与长宁区双语教学的试点学校。从2002年9月起,笔者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尝试,旨在科学教学中尝试英语工具功能的体现和实践应用,消除借助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学习的陌生感。所使用的教材主要是牛津原版教材《Integrated Science》,授课对象是预备和初一年级的学生。每班每周开设3节双语科学课。要让学生既能掌握课程标准中的科学学科知识,又能学好科技英语并能用外语进行思维,并不是一件易事。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想办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知识,才能真正达到双语科学教学的目的。经过3年的教学,不断反思并总结经验,渐渐摸索出以下在实践中较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论,作为以培养多方面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模式已被广大教育界认识其优越性,也被许多学校学习和应用。在这种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材改革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需要量身定制重实践操作且重视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的实用性教材。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出的教材,从编写体例到教材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体现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点,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面对课程教材的变化,教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重组、取舍,再创造,把握好教材的“弹性”,把“死”的知识用“活”的方法教活。对此,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9.
2005年秋,江苏省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教材已进入课堂。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感到困难,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课时相对不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同时,不少学生也因为教材内容多而感到学习负担重,学习兴趣减弱。因此,如何有效地使用新课程教材,成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拟此略申管见,以求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引发了对教材功能的新认识,即教材不仅要呈现和表达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干预和提示教学过程。因此,教材不再只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汇集,还必须呈现和表达教学过程的基本线索,从而使教学过程不只是简单的记忆过程,而是有机融合能力培养与德育的过程。1.栏目设置提示的基本教学线索各版本实验教材都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栏目设置提示基本的教学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