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正> 与网络“亲密接触”是在前年暑假,当时我还没有“前辈”们那种废寝忘食的敬业精神,没有他们那种打字如飞的工作效率,更没有他们那种厚如城墙的脸皮,因此,弄出了不少笑话。  相似文献   

2.
王艺扬 《大学生》2013,(15):69-69
2012年8月13号,背起行囊,开往凤凰都里。这是人生中第一次支教,曾在“感动中国”节目r看到不少有志青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在那里。他们说,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他们说,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从那以后,我就有了一个梦,去看看大山里的孩子,去过一下和他们一样的生活。我憧憬去经历那种艰辛,体会那种快乐,拥有那种纯粹。  相似文献   

3.
记得张志公老先生说过:我们的下一代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呢?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历史书上描写的智力超常的“才子”那种“出口成章”的口头表达能力,因为他们需要用口头语言指挥机器于活,处理工作;那种“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因为要读的东西太多了;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写出要写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要通古今事,须看古今书。”进入知识的海洋,离不开书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们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心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可见,阅读是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之一,受到古今学者的极力推崇。  相似文献   

5.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和情感体验过程。对于那些高深的、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领域有一定距离的内容,对那种与学生生活年代距离久远、从没有过类似经验的现象,对那种基础较弱、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均可利用感性的声音、图片、文字、动作、味道……调动学生的感官,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让他们打破对文本或学习“冰冷”的情绪,从内心深处产生愿学、想学的新情绪,是建立文本和生本新平衡的有效措施。我们认为,可以从“情绪感染”、“环境渲染”、“艺术浸染”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没有人不可替代》给了许多处于自我满足状态的人当头棒喝,因为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原本感觉十拿九稳的职业,顷刻之间有了失业的危机。以前他们是多么得意于自己在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啊,那种舍我其谁的气概总让他们的自我膨胀达到顶点。“没有人不可替代”无疑是当头的一盆冷水,浇灭了一些人嚣张的气焰,但也打击了一些人的信念——既然“没有人不可替代”,那我还卖力做事干什么?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就被别人替代了。如果本书把读者的心情都引到了这样一个消极状态,我们只能说现代职场上的人太没有自信了。正确的心态莫过于把“没有人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7.
巴金曾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由此可见,走进经典著作是滋养学生心灵的良方。  相似文献   

8.
张亚 《广东教育》2004,(1):21-21
金色的阳光是那样的美丽,闪着金光的奖状更是学生所追求的,父母所企盼的。但是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学生似乎被阳光所遗忘,那张闪着金光的奖状总是与他无缘,因而他们缺乏信心,长期沉沦,自暴自弃,问题多多。前几天一位学生的信使我非常震撼。信中谈到他非常渴望有一张奖状。看了这封出自我班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的信,我的内心很不平静。尽管我始终没有放弃这群孩子,自认为和他们平等相待,但是自我反省:我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了吗?没有。他们那种渴望,我满足他们了吗?没有。他们那种“悲哀”我们体会到了吗?也没有。当我口头鼓励学生的时候是否…  相似文献   

9.
巴金曾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由此可见,走进经典著作是滋养学生心灵的良方。  相似文献   

10.
年轻意味着什么?并不是什么新话题,许多人早就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不过,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原有的那种高尚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没有被“钱化”、“物化”?最近,我校部分学生围绕《师范教育》开展的“年轻意味什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1895年“公车上书”,1898戊戌变法,憧憬无限美好,可又以失败而告终,何哉?“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没有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每逢听到老师这样讲,心中就不禁为“康、梁”忿忿不平:难道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吗?我看不然,我认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愚蠢无知的中国人民———是他们的那种奴性和可怕的低觉悟性导致中国屈辱百年!“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这里面没有一丁点提及手拿锄头的中国农民阶级,…  相似文献   

12.
记得张志公老先生说过:我们的下一代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呢?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历史书上描写的智力超常的“才子”那种“出口成章”的口头表达能力,因为他们需要用口头语言指挥机器干活,处理工作;那种“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因为要读的东西太多了;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写出要写的东西。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到新时代、新形式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的学生能否具备这种理想的语文能力呢?身为执教者,我们必须探求适合学生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我多年教改实践经验,我…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家,同时也是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前几年“四人帮”横行霸道的时候,竟也被贴上“儒家”的标签而打入冷宫。面对着“四人帮”御用“史学家”们的专横跋扈,面对着他们那种喧嚣一时的影射史学,面对着他们那种看风使舵、奴颜婢膝,以及为篡党夺权制造舆论而不惜采用的篡改训诂、歪曲事  相似文献   

14.
聆听     
《高中生之友》2014,(6):1-1
文化是衣服,是可以剥离的。道德是天性,是大道德,不是人靠文化规定的那种道德、。比如羊和牛都有道德,他们没有文化,他们道德从何而来,那就是天性。我们要保留内心跟文化没有关系的那种道德。  相似文献   

15.
喜欢“火花”,喜欢那种能够点燃心中火花的“火花”。我说,没有一种“火花”能比印上足球的更加花  相似文献   

16.
一、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轻松得要命,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像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大  相似文献   

17.
不少语文教师常困惑于作文教学的举步维艰,困惑于弟子们的写作水平太过低下,困惑于自己不能尽快让学生们大面积、大幅度提高作文成绩。那种无奈、那种茫然、那种苦情,几乎皆然。笔者认为,现在的学生,他们的主要问题不是写不出作文,而是写不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好作文。他们的脑海中,思维形成定势,作文形成模式“,僵化的”“、固定的”框框限制着他们,因而难以写出佳作。如果我们借新课改的东风,源掘深“泉”,巧引活“水”,就能够使学生写出一篇篇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一、标新立异灵感现作文教学更离不开创新,它可以给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8.
那是费城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57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5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相似文献   

19.
我发现,现在许多孩子不信任老师和家长,经常背着老师、瞒着家长偷偷地营造一个秘密空间。这个空间是无形的,没有定所的,可以在校园某个角落,在上学途中的某一段路,也可以在个人的小房间里或者在一个带锁的抽屉里。这个空间是他们纯洁神圣的天堂,蓝天、白云、芳草、小溪,伊甸园一般。在这里的孩子,宣泄自己的感情,袒露内心的隐私,一言一行都是真正的“写真”,绝没有那种双重人格,也没有诡计谎言。这个空间只允许知己进入,不对陌生人开放。我有幸,凭借真情,进入了他们的世界,于是,这么多年来,我与许多孩子情深似海。他们信任我,称我是“忘年交”、“知心朋友”,“最亲近的爷爷”,他们的“情书”能让我看,他们的心思愿找我谈。说处理也罢,说经历也好,我曾自始至终“陪伴”十几个、几十个孩子走过了一段或长或短的情感历程,并用我一颗怜爱的心,扶他们走出迷茫。  相似文献   

20.
“内地香港人”杨羽仪13岁离开故土香港,到广州求学、工作,已有三十余年。这位跨越罗湖桥的作家,对于香港的生活有着特殊的体味,既没有“纯内地人”那种道听途说的臆想;更没有“纯香港人”那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习以为常的心态。他则是通过纵向的、横向的比较后的鉴别,以独特、富有个性的笔调,描绘出那种客观、实在、入微的特殊感受与浓烈感情。他的散文集《香港众生相》(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就是这种体味的外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