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新闻散文化"观点是著名记者穆青提出的,一直是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尽管新闻学界关于"新闻散文化"的争论一直在持续,但是在操作层面上,"新闻散文化"日益为广大读者接受和欢迎。本文再次提及穆青"新闻散文化"观点并对其作品进行赏析,希望对创新新闻报道带来更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1981年前后,穆青同志提出,新闻写作要打破新华体那种比较呆板、比较枯燥的方式,要用一种新闻散文化的方式来表现。 新闻作品散文化,或者说使用散文写作的某些手法写作新闻作品,不仅可以把新闻写活,更重要的是这样写,可以把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所期望的效果。而这一点,正是新闻走向散文化的原因所在。那么,"新闻散文化"或"散文式新闻"都具有哪些特点,如何把握呢?  相似文献   

3.
穆青同志最近指出:多写实录性新闻。这是他继新闻要向散文化方向发展的口号之后又一新的呼吁。现在在新闻写作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有的新闻事实少,内容空洞:有的搞新名词“轰炸”,词语随意搭配;有的结构任意跳跃,华而不实。多写实录性新闻是医治以上弊病的良方。《新春看教师现场考文盲》就是一篇实录性好新闻。领导在节日前后看望第一线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4.
近来,新闻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新闻写作要向自由的、松散的、不那么规格的“散文化”方向发展,这无疑是个大胆的改革。本文也就新闻“散文化”这一命题,从广播的特性谈谈对新闻“散文化”的一孔之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闻与散文的关系,新闻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以近代报业为依附的新闻文体,最早是随着西洋传教士漂洋过海而来的,与中国的古典散文无亲无故”(《评“新闻散文同族”论》,这种意见,我们可以简称为“新闻散文无亲无故”论。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有不同的表述,但可依上述第一种意见姑称为“新闻散文同族”论。现序列于下: 一、“散文并不等于新闻,但新闻都属于散文,真实的散文”(李学来《正确理解“新闻散文化”》。这种意见本于穆青同志的看法。1963年,穆青以寄晨的笔名在新华社《新闻业务》上发表《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其中说到:“我觉得,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二、“新闻文体总的说来是一种叙事文  相似文献   

6.
朱清河 《新闻知识》2006,5(12):27-29
众所周知,穆青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尤其是中国新闻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建国以来,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领导核心有着直接交往和密切合作,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名的杰出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穆青提出了一系列新闻思想,对于指导21世纪我国新闻工作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穆青新闻思想特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理论承袭性首先,穆青新闻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穆青1942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可谓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喝延河奶水”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一…  相似文献   

7.
穆青认为.“记者必须是政治家”,“必须大局在怀990“记者写每一条新闻都要考虑:这条新闻会有什么影响,会有什么效果,对党的事业有利还是不利。”[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新闻事业在改革.新闻的写法也在创新。穆青同志在1982年就谈到“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实际上新闻散文化的形式,我们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早已作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并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近年来,在西方新闻界,新闻报道的形式也在向自由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如美国出现了“新新闻主  相似文献   

9.
穆青同志的“勿忘人民”新闻思想是贯穿其职业生涯的重要新闻理论,本文以我国民生新闻的产生和发展为例,论述穆青“勿忘人民”新闻思想在新时期的拓展和实践。文章在综述穆青同志的“勿忘人民”新闻思想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民生新闻对穆青新闻思想的拓展和实践。文章最后提出要改进目前民生新闻中存在虚假新闻和新闻视觉低俗、狭隘等问题,倡议继续传承穆青同志“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发展积极健康的民生新闻,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贾永 《军事记者》2013,(9):11-12
军事新闻工作者如何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思考这个问题,一个熟悉的名字闪现在脑海,这就是:穆青。作为我国新闻界公认的“人民记者”.穆青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新闻生涯中.用他对人民群众的不变情感和传神之笔.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而他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始终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塑造人物、撰写报道的新闻实践.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无疑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拜读《新闻知识》91年11期《读报ABC》一文,笔者对文中“A”、“B”切中新闻工作时弊,一针见血的文笔赞赏不已;但对“C”中的观点却不敢苟同。“C”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新闻报纸登那个地区的搞件最多,那个地区就光荣吗?否。谁写的稿件多,谁就光彩吗?不是。谁在历次评奖活动中“连中三元”谁就光耀吗?也不是那么回事。”为了证实这个观点正确,作者还引用了穆青同志两段话:“不要只讲成才,要讲出发点”,“许多东西都是群众创造的,很多业绩都是群众的,我们当记者的不过抓住真实的事情,把它再现出来,如此而已。”“范长江新闻奖也好,什么金牌银牌也好,都不是最高的奖赏。群众的信任才是最高的奖赏!这是无形的勋章!”请读者注意,穆青同志的两段话,前一段是讲记者同群众的关系问题,后一段是讲什么是最高奖赏问题。穆青同志这两段话,与  相似文献   

12.
实录性新闻最先是由穆青提出的.在1989年11月,穆青在其文章《多写实录性新闻》中提倡大家要多写实录性新闻。可是。穆青为什么要提出多写实录性新闻?穆青提出的实录性新闻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笔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穆青不但以他的新闻作品为中国新闻界树立了典范,而且在新闻采写理论方面也有突出建树。他关于散文式新闻、视觉新闻和实录性新闻的倡导与论述,就是他对新闻采写理论创新与改革的重要贡献。这“新闻三论”是穆青长期采写实践的理论升华,是他观察分析世界新闻新潮,结合中国新闻界现状而阐发的真知灼见。“三论”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集中反映了穆青的新闻思想,为中国新闻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首先,让我转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丁关根同志对“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召开的热烈祝贺,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向穆青同志致以亲切的问候! 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合举办“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这在新闻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穆青同志既是享有很高声誉、深受群众尊敬和爱戴的名记者,又长期担任新华社重要领导职务。从1942年在延安起,穆青同志在党的新闻战线上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对党的新闻事业建树很多,取得了多方面的丰硕成果。特别是他的新闻作品,有口皆碑,影响深远,在新闻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本人曾相当长时间在穆青同志领导下工作,深受教  相似文献   

15.
易欣 《新闻爱好者》2006,(2S):15-16
为继承和发扬穆青的优良新闻工作传统,深入研究穆青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2005年7月,我们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走穆青路”采访团一行七人,带着对人民记穆青的崇敬,带着对农村和农民的感情,奔赴安阳、新乡、辉县,去追寻穆青的足迹……  相似文献   

16.
2月15日上午,我们去向穆青同志汇报工作。交谈中,谈及中国记协最近搞“现场短新闻”评比一事,穆青同志马上说:“这是件好事”。他很有感触地谈了下面一些看法。他说,这就叫新闻改革,新闻改革就要从这些方面改,有人把新闻改革看成是什么“自由化”,想取消党的领导,这是很错误的,党对新闻的领导作用绝对不能动摇。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新闻界,无论是年岁大些的,还是青年,对穆青同志都是非常崇敬和爱戴的。我也怀着同样的心情。由于我长期在新华分社工作,过去主要是“远处看”的感觉;1992年调到总社新闻研究所以后,开始进入“近处看”的境地,且因从新闻研究的角度多了,自然增添了几分思索。特别是担负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筹备工作之后,我联系穆青同志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重温他的一系列新闻作品和新闻学论述,一个认识油然而生:穆青同志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散文化”新闻的提法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化”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优先刊登“散文化”新闻。许多新闻稿件因“散文化”笔法的运用增强了感染力,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很多版面因此多了看点,很是“抓人”。  相似文献   

19.
学习穆青同志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在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合举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开幕之际,中共新华社党组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党的新闻事业和新华社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穆青同志表示诚挚的敬意,对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新闻界老前辈和...  相似文献   

20.
“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是穆青于六十年代初在新闻刊物上作为一种学术观点发表的。它指的不是某一类报道,而是所有的新闻作品。进入八十年代后,他进一步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穆青在新闻采写理论中的这一创见,推动了全国新闻写作的改革,开创了新闻报道的新风。他以自己的作品标新领先,催生出一篇篇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