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汉语的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又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在主谓句中,有几种比较特殊的句式,这就是: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和紧缩句。这几种句式使用频率很高,它们在结构上和表达功能上又各有各的特点,因此值得重视.一、把字句把字句是动词谓语句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把字句的特点是:它的谓语中的动词表示对受动对象作出某种处置,或者有处置影响的意味,动词后边一般要带补语,表示处置的结果或影响的程度:受动对象是有定的事物,它在动词前头,和介词“把”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的状语。  相似文献   

2.
语法学界普遍认为:被动句是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被动关系的句子;被动句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受事或受动者,而不是施事或施动者。可是,与主动句有零主语句一样,被动句同样有零主语句。因此,我认为,被动句就是用被动结构充当谓语或者谓语含有被动语义的句子。所谓被动结构,是由“被”、“为”、“所”、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在讲述“动字”时指出:“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受者居宾次,常也。如受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引自汉语语法丛书版一六○页)马氏认为,及物动词的动作有施行者,有承受者,动作的承受者处于宾语位置是常规,如果承受者处于主语位置,动词就成了“受动字”,这样就可以突出动作的承受者了。马氏列举了六种“外动转为受动”的句式。马氏根据主语和动词的施受关系不同,把主语是动作行为施行者的句子叫“外动”,把主语是动作承受者的句子叫“受动”,这种“受动”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被动句。  相似文献   

4.
主动句、被动句是分别以施动者和受动者为主语的。运用这两种句式,有一个恰当配合的问题。配合失当,理不顺辞不畅。此类病句常见。例如:(1)一些人并根据站不住脚的理由,给他种种惩处,直至被迫退休。(1978年5月24日《光明日报》:《不到长城非好汉》)前一分句以施动者为主语,主动句式;后一分句却改变了角度,变受动者为主语,被动句式。全句成为“一些人”,“给他惩处”,“被迫退休”,颇不通达。可改“被迫”为“逼他”,使两个分句主语一致,语气连贯。  相似文献   

5.
话“是”     
在现代汉语单句中 ,作为特殊句式的把字句、被字句、存现句、兼语句、连动句、“是”字句在结构上或在意义表达上与一般的主谓句不同。“是”字句通常是以“是”为标志 ,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因而也称判断句。“是”字句中主语和宾语之间的关系应为同一关系或从属关系。①韩寒是《三重门》的作者。②纳米技术是一种有着不可限量的潜力的技术。句①主语“韩寒”和宾语《三重门》的作者”是两个同一关系的概念 ;句②主语“纳米技术”从属宾语所表示的“技术”一类的事物。所以 ,句①②都是“是”字句。有些语句虽然用了“是” ,但它们的主语和…  相似文献   

6.
一、变换句式的概说1.句式的分类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从不同角度来划分,有诸种不同的称说:从句子的结构看,有单句和复句,单句又分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从主语是施动者还是受动者看,有主动句和被动句;  相似文献   

7.
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是相对于主动语态(Active Voice)而言的。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施动者,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动者。英语的及物动词一般都有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由动词be加过去分词构成。被动语态可用于各种时态,还可以与情态动词连用,句式为“情态动词+be+过去分词(need除外)”。  相似文献   

8.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句子叫主动句;另一种是,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这种句子叫被动句。文言被动句常见的形式有四种: 1.用“于”表被动,即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如:而君幸于赵王。 2.用“见”表被动,即在动词前加“见”。如:欲予秦,秦  相似文献   

9.
在汉语的主谓句中,有几种比较特殊的句式,这就是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和兼语句,此外,还有是字句、存现句和紧缩句。说它们特殊,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或表达上有区别于一般主谓句的特点。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有助于正确的运用它们来表情达意。这里先谈谈前四种句式。一、把字句把字句是动词谓语句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特点是用介词“把”引进受动者,动词有处置、影响的意味,动词后边一般都带补充成分,表示对受动者处置的结果或影响的程度。把字句的谓语构成的格式是:把十宾(名词成名词短语) 动 补(这个宾语不是动词的宾语前置,而是介词的宾语)。例如:  相似文献   

10.
在不改变原义的条件下,一些句子可以变换为其它不同结构或不同语气的句式,这就是句子的同义变换。如: ①小李拿走了工具书。 ②小李把工具书拿走了。 ③工具书被小李拿走了。 ④工具书小李拿走了。 ⑤工具书不是让小李拿走了吗? ①——⑤语义基本相同,①是一般动宾句,②是把字句,③是被字句,④是主谓谓语句,⑤是反问句。 句子同义变换在语法修辞方面具有多种不同的作  相似文献   

11.
<正> 《水浒》中的被动句,主要是“被”字句和“吃”字句,这些向熹先生已有专门论述(《语言学论丛》第二辑)。这些“被”字句和“吃”字句一般都是表示主语受到损害,动词对主语来说。是不愉快的,不好的(当然并非全是如此)。这种被动句我们称之为消极被动句。《水浒》中,表示被动的还有另外一种句式——“蒙”字句。这种句式,至今尚无人论及,这也许是由于人门笼统地认为“蒙”是一个表敬副词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12.
杨柳 《现代语文》2006,(5):64-64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两种形式相似但实质不同的句式. 首先从定义来看两者的差异."把"字句是指用介词"把"或者"将",把谓语动词的受动成分置于动词之前的句式.而"被"字句是指带有形式标记,即"被"字或"给"字的被动句,它表示被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语叙述句从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入手,可分为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被动句式的主语虽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但它不仅不施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而且正好相反,是谓语动词所表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如: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论·陈涉世家》) 2、敌人被我们消灭了。例1中主语“士卒”是谓语动词“用”的受事者。例2中的主语“敌人”是谓语动词“消灭”的受事者。表达这种逻辑语义关系的句子,我们称之谓被动句或被动句式。  相似文献   

14.
浅谈被字句     
被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式 ,也是最常见的句式之一。本文试从被字句与被动句 ,被与叫、让、给 ,被字句的谓语动词 ,被字句的宾语和被、把同现的句子等方面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15.
连世华  吴媛 《高中生》2014,(5):48-49
英语中,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一部分或者避免句子头重脚轻的现象,会使用倒装句式,即将谓语动词、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在主语前面,构成完全倒装或部分倒装。  相似文献   

16.
何鑫 《现代语文》2006,(9):127-128
零主语"被"字句简称"零被句",是近代汉语中一类较为特殊的句子.俞光中在《零主语被字句》(1989)一文中,将其定义为:"被"前没有被动受体,句子没有主语(不是省略)的两种被字句.这两种"被"字句分别是:R1(被一人抱住刘知远);R2(正在途中,被鲁智深要行便行,要歇便歇,那里敢扭他).俞氏还指出,R1"被"表动词被动,因此是被动句;R2"被"不表示动词被动,因此是被字句但不是被动句.换言之,"零被句"从语义角度可分为表被动关系的被动句和不表被动关系的"被"字句两种.  相似文献   

17.
广西金秀柘山话10种句式具有以下特点:双宾句的特色体现在:直接宾语先于间接宾语的语序;处置句有三种形式,除了“把”字句外,还有“拿”字句以及直接将受事放在句首的处置句;连字句的“连”可以紧跟否定副词,位置在否定副词前;“得”可作动词、助动词、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因而带“得”的句式比较丰富;“捱”字句无论在结构还是使用范围上,跟普通话的“被”字句有区别,也异于方言中表示被动的“给”字句;差比句有6种格式;“NN没V”类句、“XX什么”句、“VV得”类句是方言独特的句式;由于形容词前后所带的成分不同,形容词谓语句的表达也很生动、多样。  相似文献   

18.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一般常用介词“于”、“为”、“被”或动词前加“见”,谓语前加“所”,用“为……所…”作标志表被动。那么还有一种就是“没有标志,主语受动”的句子就叫做无标志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需仔细辨认。现以《<指南录>后序》一文中无标志被动句为例,谈谈辨认无标志被动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被、受、挨”句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20.
被动句主语的语义角色很丰富,既包括受事,也包括与事、结果等,还包括句中主语不是动词论元的参与者及主语为零的情况。受事充当被动句主语是被动句的典型,与事等其他语义角色充当主语及零主语的情况要受到更多的限制。被动句主语既可以是谓语动词的直接受影响者,也可以是间接受影响者,甚至可以不是谓语动词的受影响者。在被动句中,“被”字句可以蕴合弱影响,“叫”、“让”、“给”字句必须蕴含强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