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教学互动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和幸福感,而不是课堂气氛外在的营造。现象剖读:《百家讲坛》现象及其成功之道《百家讲坛》是央视教育频道推出的系列讲座式栏目。其目的是在专家学者与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传播与普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播至今,观众目睹了易中天、刘心武、王立群、于丹等学术大师们的潇洒风采,这些学者采用"一言堂"讲授法,把中国的  相似文献   

2.
以分析当前文化转型和现阶段社会性格特征为背景,阐释了以《百家讲坛》栏目为代表的中国“电视讲坛”类栏目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走向,指出《百家讲坛》栏目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定位的准确性,更在于其注重栏目策划和多样化运作,选择了切合大众需求的传播方式和内容,符合当前中国文化转型时期所特有的社会性格。  相似文献   

3.
《百家讲坛》是家喻户晓的电视讲坛类栏目,通过《百家讲坛》一炮走红的易中天现在更是被大家广泛关注的人物。以“易中天现象”为切入点来分析《百家讲坛》运作的成功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对整个电视学术论坛节目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易中天现象"的出现,引发了一场文化与文学的论争,同时也引起有关学者和媒体关系的争辩。《百家讲坛》成就了易中天,而易中天也激活了《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以通俗的语言、故事化的叙述方式、立体的传媒手段等并借助学术明星来传播经典的学术文化,赢得了广大观众,形成电视栏目中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于丹是从央视《百家讲坛》被观众熟知的.当初她之所以从策划者变成主讲人,是中了栏目制片人万卫的"计".万卫第一次请于丹到《百家讲坛》,是参加阎崇年宣讲《正说清朝十二帝》研讨会.于丹对阎崇年现象进行了分析,阎听后特别欣赏,万卫当然更加兴奋.经过万卫一次又一次精心设计、旁敲侧击、左右迂回,于丹终于"中计"走上央视《百家讲坛》.  相似文献   

6.
《百家讲坛》是家喻户晓的电视讲坛栏目,通过《百家讲坛》而一炮走红的易中天现在更是被大家广泛关注的人物。作者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以“易中天现象”为切入点,来分析《百家讲坛》定位和运作的成功以及存在的问题,而且试图提出对整个电视学术论坛节目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深刻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大众传媒在其中扮演助推器的同时也在被消费主义所改写。《百家讲坛》作为通过电视传媒传播的学术讲座栏目,它的大众化、娱乐化改造,实际上暗合了传媒的消费主义渐变过程,使其成为一种"文化商品"。但过度的商业化导致其文化含量减弱而陷入困境,如何在"文化"与"商品"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百家讲坛》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现行高中历史教学中,必修三的思想文化内容由于语言晦涩、内容枯燥,一直是教学中较难处理的部分。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依样画瓢是普遍现象。而旨在传播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百家讲坛》栏目,却格外受人喜欢,《百家讲坛》讲史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破解思想史教学的困难,或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百家讲坛》作为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联姻"的产物,在电视媒介传播特征和媒介市场化运作的双重作用下,传播的是发生了"变质"的传统文化。本文通过分析《百家讲坛》现象来对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进行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以传播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为内容定位的《百家讲坛》格外火爆,它以正史和野史相结合,用现代人的言说方式,深人浅出地讲述有趣的历史,使我们不仅轻松地学了知识,又享受了学习的乐趣。但也有文学评论家或史学家认为“以《百家讲坛》为首的讲史栏目和一些作者,为取悦读者,  相似文献   

11.
田萌 《丹东师专学报》2010,(3):56-58,67
80年代,摇滚乐成为年轻人表达追求理想的坚韧信念。如今。超级女声成了这几年我们的热门话题,它的运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同时也有许多不同的批判声。不管人们怎样批评它,怎样给它浇冷水.它还是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各种选秀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文化与我们生活的贴近性以及高雅文化难以走进大众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这一现象和概念是从西方传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逐渐在我国产生。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级。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引领、规范大众文化,使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的语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市场经济伴相伴而生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但到这种文化形态并非“大众的文化”也不是“文化的大众化”,更与延安时期以来所谓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文艺”林相径庭,而是一种与西方“文化工业”同质的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作为一个20世纪新兴的文化现象,有着独特的内涵和特征,对于这一文化现象兴起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大众文化兴起的原因主要表现为:(1)科技时代机械复制技术的成果;(2)大众精神层面需求的滋生推进了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3)产业利润的驱使也推动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势不可挡地冲击着我国社会。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货币经济社会形成了文化的商品属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大众文化还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它解构了传统文化中许多原始的价值。作为一种话语权力和一种生存方式,大众文化体现了自身的现实性,体现了大众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6.
流行词语"非常+名词"的社会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既是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对流行词语进行社会文化分析,有助于认清语言变异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多角度、多元化地认识现代汉语变化的轨迹。“非常”一词之所以流行,正是在于它所携带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也就是说它包含了人们所指现象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取向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7.
徐晶晶 《海外英语》2014,(12):270-271,281
Since language is a carrier of culture, euphemism is both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and a cultural phenomenon.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language, it truly reflects people's life and value through history.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dopt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same taboo.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and try to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euphemism.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氛围带来了如今流行文化的蓬勃发展。作为一种时代潮流又是当代日常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流行文化中内涵的对抗与宽容、权威与个性、变革与品牌的耦合,既是大众传媒技术进步的体现,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大学生作为当代流行文化最主要的追随者和传播者,关注和引导他们在流行文化中的状态与行为,既是文化建设一种迫切需要,又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现代大众文化心理是伴随大众文化的兴起而产生的文化心理反应。一方面,在现代大众文化语境中,表面上看大众成为文化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呈现出大众追求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自身的特性:资本的运作、商品化和现代技术的力量,使得大众文化心理在不断地重复和规范之中形成了渐趋相同的单一化模式,最终形成了现代大众文化心理领域的"二律背反"。这种现象从实质来看是现代大众文化心理中个体自由导向和社会强制之间的结构性冲突,是不同"场域"的争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戏说”型历史题材电视剧已经成为化热点,这些“戏说剧”以浓重的市井气息,油滑、搞笑的手法赢得百姓的喜爱,成为电视市场的大卖点。这些“戏说剧”与鲁迅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比较,从表面上看似乎有类似之处,都有戏谑历史的成分。但是,追本溯源,两揭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化语境下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鲁迅的《故事新编》植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启蒙化语境,而“戏说剧”与全球语境下的后现代化思潮中的大众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