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实践的发展在全球“新公共外交时代”的宏观语境下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外交布局”对过去五年的外交工作进行了总结.其中,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即是“全方位”“多层次”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认为,基于国际环境与国内政策的双重背景,中国对外传播主体呈现出差异性多元、全民性多元与个性化多元三类特征,人人参与的“全民外交”时代到来.在中国对外传播主流媒体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同时,中国网民、外国记者、海外华侨华人是值得关注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2.
言论集纳     
正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在《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年第1期发表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研究与意义》一文中认为:中国的对外传播主体已经逐渐超越传统媒体和传统认知范畴,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对外传播效果不再由单一主体(媒体)决定,而是由多元主体形成的合力决定。也就是说,国家形象的整体建构,不仅需要国家外交、政府外宣、主流媒体的努力,也需要参与其间的各个部分,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开创了一系列新实践、新经验。做好相关理念及实践的对外阐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助于增强我国在海外舆论场的话语权,提升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道义感召力,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外交、官方对外宣传平台、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的协同发力,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国际传播格局。具体而言,要强化共享理念和多元共识,引入"议题管理"新思维;探索多音齐鸣的"复调传播"模式,形成不同层面的"和声"和"共振";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广泛而有效的全媒体传播;调整对外传播的受众定位和思路,坚持"精准传播"和"分众传播"。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议题已经从一个单纯的科学议题转变为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议题,其背后彰显着各国政治、经济发展利益和外交力量的角逐。在这种复杂利益矛盾的背景下,德班气候大会上的中国气候传播更加主动,传播策略更加多元。但德班气候大会之后,中国媒体在气候传播与环保形象建构方面仍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策略,如:进一步明确中国环保形象的定位;政府作为气候谈判和气候传播主体要积极提供信源;政府要积极参与不同社会机构、团体的气候传播活动,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要建立多层次的传播主体,形成传播合力,突出气候传播的人性化和真实感;应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推动全民传播与全民参与,等等。  相似文献   

5.
正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国际传播生态,也将公共外交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公共外交"(Digital Public Diplomacy)也相应呼之欲出。数字公共外交不但对传统公共外交形成延展,其传播主体也从政府主导走向共同参与的多元行为体。我国政府近年来特别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公共外交着眼,加大了对外传播的投入,形成了以国家传统媒体为主的对外传播格局。随着互联网成为信息及文化传播的新平台,数字技术正在改变国家软实力的构建方式。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及数字化媒体平台展开信息与文化的国际传播,正成为多国  相似文献   

6.
后疫情时代与后特朗普时代,中国应当充分认识到疫情和民粹政客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带来的冲击,主动从中找出新的切入点和增长点,从环境、疫苗及社交媒体"信息疫情"等主要全球性挑战突破,以城市外交塑造"乐活中国"新形象、强化疫苗外交的语境化思维、构建多元传播主体协同的有机网络,锐意开创对外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新局。  相似文献   

7.
数字公共外交是指在一国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下,在充分倾听公众舆论的基础上,政府、智库、媒体、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依托数字技术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对话与关系建构。当前,中国对美数字公共外交主要面临战略机制与平台规划不完善、外交实践缺乏对话意识与定制化传播、多元战略叙事欠缺布局与联动三大主体困境。同时,还面临着美国对华舆论整体趋于负面消极、美国政治极化与妖魔化中国同频共振和“数字围剿”、遏制中国技术研发与平台升级、深度造假与偏向性算法固化受众对华刻板认知四大外部困境。本文提出,推进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完善数字公共外交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将中美对话理念由目的转向过程,以数字共情提升对话效能。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抓手与支点,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充分利用自身具有的特殊功能,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建设性作用,为我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等方面的显著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具体表现为:放眼全球,打造国际一流旗舰媒体;主动出击,争夺国际传播话语权;积极作为,参与国际新闻传播活动;发挥讲故事的功能,讲好中国故事;掌握话语主动权,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好解惑释疑工作,阐释好中国特色;倡导美美与共,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张开放包容,构建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多彩世界;实施分享与共享,宣介治国理政的中国方案与经验。  相似文献   

9.
国家之间的交往,最重要且能够持久的,既不是经济与贸易,也不是投资,更不是高层领导人的互访,而是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人民之间心灵的沟通。民间外交作为"最后一公里"对于政府外交的主干道的影响正在空前加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外交的落地实效。我们的对外传播应追求"民相亲、心相通",通过民间力量发出中国声音。从近几年中国民间外交的实践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身份错位、对象错位以及途径失衡等现象,中国的民间外交需要打开新思路,寻找新方向。要注重发挥民间力量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提高民间智库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媒体在文化交流互鉴中的渠道作用,使其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梁;要加强新媒体传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历史机遇,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中国与所在国民间的联系与互动;还要充分重视利用中国海外企业在推进民间外交时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对外传播影响力与话语权建构的主体框架。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打造对外话语体系是提高国际传播力的源头,本刊邀请专家学者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困境与路径、美国全球话语权策略对我国的启示以及驻外媒体如何争取国际新闻话语权等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融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亟待从多层面增强对外翻译和国际传播能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长期从事国际传播和外事翻译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辑王晓辉聚焦翻译传播这一核心议题,围绕创新国际传播策略、提升翻译能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等热点难点问题展开阐述,提出对外传播需持续发力,文化翻译须重视共情性,政治话语翻译当体现严谨性,提升翻译能力要把好语言关,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是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2.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环境治理目标。在国际舆论空间,中国驻外使领馆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构成了此方案国际传播的主要官方话语主体,各国媒体、各类环保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是主要社会话语主体,环境问题研究者、国际环保组织政策顾问和长期从事环保事业的个人是主要公众话语主体。根植于中国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中国方案将是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参与话语权角力的重要支点,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应由官方、社会与公众三类话语主体形成合力,官方话语发挥引领功能,社会话语起到注解作用,公众话语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3.
张芸 《对外大传播》2016,(10):73-75
随着我国积极外交战略的实施和大国地位的崛起,全面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良好的地方形象,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这既是国家文化、外交和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4.
面对全球发展进程,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注重开展品牌文化传播活动,讲好中国企业品牌故事,深刻影响着海外市场对中国企业和中国精神的情感认知和心理认同。面对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民心相通,有力促进了中国精神和中国企业的全球发展。中国企业在全球发展过程中,通过高质量的国际传播行为让世界读懂中国企业,理解认同中国。以“范式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本文尝试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传播中形成的品牌传播范式、公共外交范式、跨文化融合范式、国际传播范式等四种范式,初步形成了针对中国企业全球传播范式研究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对外援助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契机。新冠肺炎疫情中,他国对华援助中的多元主体格局削减了对外援助的政治色彩,援助故事和援助事件设置了对外援助行为在中国的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文化与价值观的力量在对外援助传播中得以凸显。精心营造对外援助叙事,讲好对外援助中人的故事,构建开放可参与的对外援助行为,做好对外援助的对内表达是形塑对外援助合法性、增强对外援助叙事说服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兴媒介,社交媒体短视频不仅打破了跨越国界的地理空间界限,而且其碎片化、流动性、沉浸性等叙事特征使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具有更强的传播效果。近年来,从“公众到公众”的交流、对话、交往模式成为新公共外交的最新发展形态,多元化的主体参与、非制度化的行为主体、非官方化的宣传表达,更符合当下全球交往中的对话需求与连接想象。社交媒体短视频的对外传播正在朝向更注重身份认同、情感共鸣与价值共振迈进。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搭建的中国故事讲述空间中,用户参与不仅促成了信息的共通空间,用户的主体性认知也构成了有“共通价值”的媒介空间,从而更利于达到“不失语”“能对话”“可共情”的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7.
所谓公共外交,是指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国际交往形式,包括政府对民间、民间对民间、民间对政府三种基本方式。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精英和普通公众三个方面,其中政府是主导者,社会精英是最活跃的力量,普通公众则是最为雄厚的基础。公共外交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向世界介绍本国国情、解释本国政府的政策与观点,  相似文献   

18.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宣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是新时期外宣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讲好中国故事为新形势下对外传播指明了方向,学习领会贯彻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论述,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要主动发声,增强国际话语权;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重视议题设置;要开展多种形式对外传播,增强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宣传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己任,着力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上下功夫,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加强顶层设计和大外宣格局建设,为讲好中国故事明确了目标、提供了支撑;重大主题对外宣传精彩纷呈,中国故事赢得世人瞩目;领导人高访外宣取得突破,大大提升了中国故事的国际影响力;新闻发布水平进一步提升,打造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权威平台;中外媒体和智库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合作讲好中国故事成效明显;有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声音在全球传播更快更远;中华文化走出去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提升了中国故事的亲和力。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既面临着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同时也具有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对外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以创新精神谱写讲好中国故事新篇章。一是推动话语体系创新,增强中国故事的感染力影响力;二是打造多元传播主体,为讲好中国故事壮大力量;三是构建立体传播格局,为讲好中国故事拓宽渠道;四是要把握分众化传播趋势,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准性;五是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为讲好中国故事夯实文化根基;六是加强外宣理论研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4年5月,总书记又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再次提出"要重视公共外交,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014年11月,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要提升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  相似文献   

20.
企业作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名片,是国家形象的有机载体和对外窗口。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舆论生态也将更为复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讲好中国企业故事,传播中国企业精神,以企业形象彰显国家形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企业国际传播呈现主流媒体与自有媒体并重的格局,以及海外华文媒体与本土化媒体的交叉实践,存在自塑能力不足、资源挖掘不充分、渠道模式化等问题。为此,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好宏观政策环境、消费文化和社交媒体的三重优势,在推进自身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严控产品质量之外,提升自身国际传播的专业化水平,平衡好"他塑"与"自塑",挖掘品牌内涵,讲好企业故事,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国家形象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