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月梅 《现代教学》2015,(Z2):76-80
我们在分析与研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育人价值的瓶颈问题及其相关路径、策略和评价手段等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五大突破,并期望在三个方面得以提升。一、实现五个突破(一)在准确界定"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方法与能力目标上有所突破我们改变了原来对方法与能力目标内容模糊不清的状况,在准确界定上有了突破。"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方法与能力目标具体是指: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过程,初步具有收集与处理信息、交流与合作、辨别是非与行为选择、观察分析与解决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有效小班教学,是指在小班环境下,教师引发、维持、促进学生学习,以提升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过程。随着小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小班教学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并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有效小班教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相对意义上的有效小班教学。相对于有效大班教学而言,有效小班教学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课程,其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儿童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是尊重和保护儿童的自主性。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动机出发,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而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则着重偏向于学习形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掀起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的学生学习方式,值得品德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用心去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正【问题产生的背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名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抓住这一概念中很关键的两个词——"生活"、"活动",努力挖掘它们的内涵,并付诸于实践——1.课程的生活化。《品德与生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品德探究式学习活动中,问题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问题设计得巧妙与否,直接影响着接下来的探究活动的进行。实践证明,采用"深入学生生活,设计趣味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启发性的问题""找准探究核心,设计简洁性的问题"等方法,能够使品德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更加高效。  相似文献   

6.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作为低年级的品德启蒙课程,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生活"是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会生活"是教学这门课程的目标。品德教学也要从学科性质出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生活"二字上下功夫,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这片  相似文献   

7.
正一、了解"过程与方法"目标内涵地理新课程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有: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作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家庭、学校及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现周围生活中的环保问题。2.动用嗅觉、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收集生活中的环保信息,并学会记录、整理、讨论等探究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3.树立环保意识,乐于参加环保公益活动。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新课欢迎同学们参加"环保之旅"活动,请出示你们的"环保之旅"旅游门票(课前对生活周围环保问题的调查资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9.
有效小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小班教学,是指在小班环境下,教师引发、维持、促进学生学习,以提升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过程。随着小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小班教学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并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主动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进行探究性教学,经过多年的尝试,认为教师执教时应铺垫好探究基石,及时捕捉探究生成,把握好探究梯度,拓展探究空间,以促进学生品德探究学习的达成。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基本特征,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的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中.其教学形式也因此更加强调体验、研讨与探究。但是,按照每周两课时的教学时间,教师很难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知识传授与调查探究有效地结合起来.针对这一矛盾,在实践中,我们结合教材单元主题活动编排的特点,尝试进行了“单元组织教材、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具体步骤是:提出探究问题——制定探究计划——自主调查探究——汇报交流深化——实践拓展内化.其中,“提出探究问题”和“制定探究计划”为第一个阶段,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课时完成;“自主调查探究”为第二个阶段,由个人或学生自愿组成的合作探究小组,深入社会生活,用一至二课时和相应的课外时间自主完成;“总结汇报交流”为第三阶段,由学生将各自的调查探究成果,在课堂上交流,实现信息共享,用一课时完成;“实践深化提高”为第四阶段,由学生将探究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检验,逐步内化为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该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课程.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已经把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小班额"教学最初流行于城市中的一些辅导机构,但是由于近几年城市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带着孩子走进城市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农村学校的教学逐步在被动状态下出现"小班额教育",并且"小班额"的情况越发的普遍,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会继续保持。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小班额教学方法的探究工作已是箭在弦上的状态,在此实际发展状况下,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小班额的课堂教学方法展开探究,以期实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拉升。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帮助他们从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几方面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全面提升其品德水平。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简单的知识能力,做好初步生活准备的过程。我国的教育历史悠久,从先秦至今,我国教育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与创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奠定知识基础。新课改中倡导学生使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些许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诊断研究,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要"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而且"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课程内容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们都以"回归儿童生活"为基本理念,都强调课程的内容和实施要贴近儿童生活,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探究生活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去发现成长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探究合作式教学策略是问题探究与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融会贯通运用。它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有效实施,能更好地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探究合作式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步骤有:  相似文献   

19.
刘金玉 《成才之路》2012,(8):12-I000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它突出地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灌输式"、"填鸭式"学习方式的挑战,是回归课堂本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体现。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由于课程的性质及教学内容的变化,必然引起学习方式的变化,重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构建、自然生成,从而经历学习过程,体验、感悟与升华积极的情感,并获得学习的快乐。本文以案例的形式,对小学《品德玉生活》课堂教学中就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