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概念界定 1.幸福教育的理念 幸福教育是指在幸福的感受中进行幸福内容、幸福观的教育。幸福教育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感,激发和唤醒人的幸福意识,在培养人的生活能力的同时,培养人感受幸福的能力,提升人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论生命视角下的幸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芳 《中国德育》2008,(1):17-20
幸福是人生美好的主题,是人之追求的终极目的。幸福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人对幸福的追求并在追求中获得幸福。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之幸福的特殊价值就在于为幸福的实现奠定生命基础。教育应把幸福作为对人生命关怀的终极着眼点。幸福教育要始终立于人的生命基础之上,使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感悟幸福     
幸福会在哪?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有的人认为有吃有穿就幸福,有的人认为家里有钱有车就幸福……我认为幸福是:  相似文献   

4.
张丽娟 《考试周刊》2013,(25):20-20
<正>教育以人的生活为目的,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所以教育最终以人的幸福为目的。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培养人的生活能力,培养人的幸福能力: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幸福的教育需要幸福的教师:有了幸福的教师,才可能有幸福的学习,才可能有幸福的学生。所以,实施幸福教育,教师必须做幸福的教师。成为幸福的教师,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幸福这个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1000个人有  相似文献   

5.
"德福一致"回答了德育何以关注人的幸福问题。但德育怎么样才能关注人的幸福?站在德育的角度看幸福,德育就在于引导人去建构一种幸福的生活;站在幸福的角度看德育,德育本身必须体现幸福。德育关涉幸福必须是德育结果幸福与过程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韦永琼 《高教探索》2008,3(2):28-31
真幸福内含至善,与功利计算无涉,但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却总难免计算。按照功利主义计算与权衡幸福的原则,人不可能真正拥有幸福,对幸福的计算与权衡致使人欲求幸福必致乌托邦结果宿命。同样,功利主义教育幸福观下的人的培养,亦不能实现人的真正的幸福,建立在功利主义计算之上的"教育——为了人的幸福"只能是一种必然的终结。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其实质既有感性幸福的成分,又有理性幸福的成分.人类完满的幸福生活是感性幸福与理性幸福的统一.由于幸福的生活与合乎德性的生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人类的两种幸福的实现都与人自身的德性密切相关,因此幸福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人的幸福应当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话题之一.道德教育在本质上要求以人的幸福为依归.以价值导向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应该为使人获得幸福而努力,为人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的幸福观念不同,每个人的幸福感也就不同,但幸福就在我们中间,幸福离我们很近、很近,只是每个人感受的幸福程度不一样罢了。  相似文献   

9.
追求幸福是人生活的动力,但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在当下拥有中可以体验幸福、在平凡平和中可以体会幸福、在体闲娱乐中可以享受幸福、在宽容大度中可以感悟幸福、在勇于放弃中可以收获幸福、在学习反思中可以生成幸福、在教学自由中可以创造幸福、在学术创新中可以升华幸福。  相似文献   

10.
林肯认为:如果一个人决心获得某种幸福,那么他就能得到这种幸福。幸福属于情感世界,是一种感觉,即人的一种满足感。幸福其实很简单,无处不在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要自己去发现、把握,只是有时人要求太多,因而没有见到那些本身就拥有的幸福。其实幸福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在于你的生活态度。善于抓住幸福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幸福。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如何做一个幸福快乐的班主任呢?  相似文献   

11.
我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觉得有钱是幸福,有的人觉得生活惬意是幸福,有的人觉得吃穿用不愁是幸福,还有的人认为能多休息会儿是幸福,觉得占点便宜是幸福,人们对幸福  相似文献   

12.
感悟幸福     
幸福是什么?有的人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感觉幸福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有的人认为,幸福是金钱,有钱才会幸福;有的人认为,幸福是高级轿车、豪华住宅;还有的人认为幸福是健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看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陈沁怡 《新读写》2012,(2):60-60
身边的朋友常常炫耀自己的幸福或者抱怨自己的不幸福。人总是在寻找幸福,想让自己变得更幸福,寻寻觅觅,却不一定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常常在想幸福究竟是什么,当我终于认为自己了解了幸福的定义后,我也觉得自己找到了幸福。幸福对于不同时间里的不同的人们都是不同的。有些人的幸福很小,有些人的却难以实现。而我认为幸福就像美一样,用心观察,用心寻找,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4.
对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不是幸福,人们有很多争议,但这些论争其实并没有进入问题的关键。尽管人的幸福有很多的外在条件和偶然性,但教育指向促进人的幸福是没有疑问的。现在需要追问的是,教育促进何种幸福:洞穴之内还是洞穴之外。教育如果是促进人在洞穴内的攀升,则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幸福具有内在性;反之,教育在促进人的幸福上就构成了外在性。这两种情况体现了两种教育:哲学教育和政治教育,它们都指向促进人的幸福,但内涵截然不同。教育在政治的限度内谋求的是相对的幸福,但我们仍然需要追求相对幸福的最大可能,即需要在人道的范围内探索教育如何朝向个体生命自身。不管是微观的教育活动还是宏观的教育事业,都需要在这个内涵上促进人的幸福。如此,教育促进人的幸福才变得具体和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煦 《中国德育》2010,(2):45-47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乌申斯基也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可见,教育是人与幸福中间的一个关键词。人通过教育获得幸福,人也要在教育中感受幸福。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奔波在自己路上的人.或许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幸福。可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每个人都在追求,却没多少人真正了解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幸福教育观认为: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或结果是为了人的幸福;另一方面,教育的过程是人体验幸福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才能说是在实践幸福教育。  相似文献   

18.
<正>幸福历来都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幸福一般指人的幸福,人理应是幸福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西方学者在谈论幸福时,在"什么样的人"问题上,往往从假设的"抽象人"出发来寻求人的幸福。例如,德谟克利特从假设的"自然人"出发寻求个人幸福感,亚当·斯密从假设的"经济人"出发寻求人类的幸福满足,伊利亚德则从假设的"宗教人"出发寻求"彼时彼界"的幸福。马克思跳出了以往学者从假设的"抽象人"出  相似文献   

19.
覃青必 《高教论坛》2015,(2):13-15,26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活动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而人的活动的最大目的就是幸福,因此幸福就是人的活动的最大善。德性是既使一个人好又使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幸福就在于合乎德性的活动。德性活动分为理智德性活动和道德德性活动,理智德性活动即沉思是人最大的幸福,而道德德性活动是适合大多数人的幸福。幸福的获得必须通过人的学习和努力,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外在善。亚氏的幸福思想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它启示我们在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关注幸福生活的问题、促进大学生树立符合德性的幸福观、鼓励大学生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20.
[编者寄语]很多人一直都在寻找幸福,不停地问自己,幸福是什么,究竟在哪里。还有很多人说,幸福是不可以计算的,不可以量化的,觉得自己幸福就幸福,不幸福就不幸福。你觉得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