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正>18世纪爱尔兰著名小说家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1713—1768)在英语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这位大师一生只创作过两部小说——《项狄传》(Tristram Shandy,1759—1768)和《多情客游记》(A Sentimental Journey,1768)。批评界大多将研究重点放在《项狄传》上,却少有人重视另一部著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短篇小说     
《上海文化年鉴》2012,(1):73-74
2011年上海本地作家(注:上海籍作家与在上海生活的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的总体态势是平稳中有突破。上海中短篇小说创作一直保持着比较平稳的创作态势,是因为上海有一批作家一直执著于中短篇小说创作。像滕肖澜、薛舒、朱晓琳、王小鹰等作家在中短篇小说创作上一直保持着比较旺盛的创作力,如滕肖澜2011年创作了4篇中短篇小说,分别是中篇《拈花一剑》(《上海文学》第4期)、中篇《大城小恋》(《收获》第3期)、短篇《正在害喜》(《江南》第5期)、短篇《天堂再见》(《作品》第4期);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和语言往往承载着创作者的亲身经历。爱尔兰作家弗兰克·奥康纳(1903—1966)在其收录于《弗兰克·奥康纳短篇小说集》(1952)中的《我的俄狄浦斯情结》让我们找到了洞悉奥康纳把现实生活与文学创作巧妙融合的极佳视角。  相似文献   

4.
周凌枫 《世界文化》2012,(10):39-40
《端方淑女》(Memoirs of a Dutiful Daughter)(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国内另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译名为《闺中淑女》)是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 Beauvoir,19D8—1986)自传回忆录的第一部,创作于1958年,叙述内容始于1908年作者出生,终于1929年波伏娃大学毕业后与萨特结识,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迈向独立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林阳 《寻根》2014,(5):77-85
林锴,1924年1月1日生于福建福州,1950年毕业于国立艺专(杭州),1951年人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初从事连环画创作,后专攻国画,兼及书法、篆刻与古诗文。1994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出版有《林锴书画》、《林锴书画集》(台湾版)、《墨花集》,诗集(《苔纹集》等。  相似文献   

6.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伊萨科夫斯基(1900—1973),原姓伊萨科夫,系俄罗斯著名的抒情诗人,属于农村诗歌中的新流派——斯摩棱斯克派诗人,开创了苏联时期歌颂农村新生活抒情诗歌的新阶段。他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美感人的诗篇和歌词,受到国家的高度评价和嘉奖。他的《有谁知道他》、《卡秋莎》、《边防战士回来了》等诗和诗集《诗与歌》分别获得1943、1949年斯大林奖。  相似文献   

7.
享年仅34岁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创作生涯始于9岁时发表在校报上的习作,她笔耕不辍,直至生命旅程的终点,25年间共完成了一百多篇短篇小说,收入五本作品集《德国公寓》(1911)、《幸福集》(1920)、《园会集》(1922)、《鸽巢集》(1923)和《幼稚集》(1924)。曼斯菲尔德不喜欢描绘具有宽阔社会背景的宏大叙事,而是钟情于精雕细刻平淡生活的琐碎细节和平凡的人物形象。在她的小说里很难看到炮火纷飞、血肉模糊的战争场面和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主人公多为普通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8.
2008年,上海舞台艺术创作与演出继续保护良好势头,出现了一批精品,优品和新品。其中,新创作剧目有京剧《圣母院》、昆剧《紫钗记》、越剧《韩非子》、话剧《茶花女》、沪剧《露香女》等戏剧剧目40台(其中话剧作品21部),音乐舞蹈杂技作品有舞集《满庭芳》、杂技《雕刻时光》等大小节目共69个,一批精品、优品、新品剧目诞生,特别是在国家的各类艺术比赛和展演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上海京剧院的《成败萧何》在第5届中国京剧节上一举夺魁。话剧《秀才与刽子手》、舞蹈诗剧《天边的红云》入围文化部主办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二期)资助剧目,  相似文献   

9.
余冰 《寻根》2014,(1):120-123
《诗与小说》,1923年9)11日出版。编辑者胡怀琛,发行者上海晓星书局。大三十二开本,四十六页。胡怀琛(1886—1938),原名胡有怀,字季仁,后改名怀琛,字寄尘,另有笔名有怀、秋山等。安徽泾县人。南社社友,助柳亚子编《警报》。曾编辑《神州日报》《太平洋报》。1924年前后入商务印书  相似文献   

10.
陈淑仪 《世界文化》2011,(11):31-33
伊恩·麦克尤恩(lanMcEwan,1948-)的名字在英国可谓家喻户晓。自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和最后的仪式》(FirstLove,LastRites,1975)获得毛姆文学奖以来,他的创作生涯便与各类奖项交相辉映。2007年,据其小说《赎罪》(Atonement,2001)改编的同名电影大获成功后,麦克尤恩更是在英国文坛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1.
王颖 《华夏文化》2008,(2):26-27
成公绥(231—273),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少有俊才,博涉经传,尤工辞赋,是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所撰《隶书体》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篇论述隶书艺术的专论,也是西晋第一篇书论。另有《艺文类聚》、《文房四谱》、《全晋文》等书收录的《故笔赋》等。  相似文献   

12.
威廉·福克纳(1897—1962),获194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文学史上出色的小说家之一,也是英美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他的《喧嚣与骚动》(1929)与《我弥留之际》(1930)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代表他最高创作成就的两部作品,也是福克纳高超意识流技巧的体现。最新出版的《诺顿美国文学选集》第三版不惜版面首次将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完整地收入集子,足以说明当今评论界对福克纳作品的高度重视与厚爱。 继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喧嚣与骚动》取得巨大成功后不久,福克纳对这种新颖、独特的艺术手法情有独衷、欲罢不能。于是,1929年秋,他又奋笔疾书,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第二部意识流小说《我弥留之际》。他曾对人说:“这本小说没有给我带来任何麻烦,我仅用6周时间便一气呵成,而且一字未改。”在这部小说中,福克  相似文献   

13.
12月,文化部第14届全国音乐作品(合唱、室内乐)评奖结果揭晓,上海市共有10部作品获奖。上海作曲家徐孟东的室内乐《惊梦》获“文华音乐作品创作”一等奖;上海音乐学院陈明志的《苍山如海》、刘健的《乒乓与球》、肖克来提&#183;亚森的《赛乃姆》、陆培的《春天之歌》4部作品分别获“室内乐作品优秀奖”。合唱部分获奖作品为:上海作曲家徐景新的《铁军之歌》(二等奖);上海音乐学院徐坚强的《春之声》(三等奖);上海音乐学院叶国辉的《早春》、田艺苗的《听风&#183;载芟》、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京剧院成立于1960年,曾排演过田汉先生创作改编的《白蛇传》、《谢瑶环》和本院改编的《通天犀》、《盗御马》、《战洪州》、《盗库银》等优秀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还创作、改编和演出了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孔雀四、(多沙阿波》、(黛诺)等剧。阵容整齐,行当齐全,演出剧目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戏剧界誉为“全国京剧界的一支劲旅”。新时期以来,该院在艺术上又有新的建树。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主演、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京剧艺术片(铁弓缘),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该院创作演出的新编历史剧…  相似文献   

15.
闽台郭姓     
郑金洪 《寻根》2010,(3):133-136
郭姓渊源古虢国后人《元和姓纂》载:周武王姬发分别封其两位叔叔—姬叔、姬仲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西虢(今陕西宝鸡西),古人以封地为氏,因称虢叔、虢仲。后又建北虢(今三门峡市东南)。东、西、北虢后来分别为郑、秦、晋所灭,其后人乃以虢为氏,古虢与郭同音,虢氏逐渐演变为郭氏。《南安蓬岛郭氏家谱》载:  相似文献   

16.
浦江郑氏家规的千年遗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贤明 《寻根》2012,(2):128-132
一 浦江郑氏自南宋初年同财共爨,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遭火灾而瓦解,共经15世。李静《义门家族的寿命与婚姻状况分析》(《江淮论坛》2004年第5期,第96~99页)据《义门郑氏家谱》估算,郑氏人口在元至大三年(1310年)、至正十年(1350)年、明建文二年(1400年)、宣德五年(1430年)依次是32人、92人、244人、355人,以此度之,天顺三年郑氏人口至少在400人以上。  相似文献   

17.
自《宋史》刊出《陈抟传》后,历代学者对“陈传故里”颇有争论。《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2期发表唐代剑先生《陈传、张守真事迹考》一文,认定陈传是“毫州真源人”。笔者不敢苟同,现仅就笔者所见材料作一综述,以明其实。一、证明陈抟是“西蜀崇龛”(今安岳县龙西)人的证据有三个方面。第一,陈特自署“西蜀崇龛”人,是最有力的证据。宋淳熙(1174—1190)年间,由国史院编修吕祖谦(1137~1182)奉诏编辑的(圣宋文海)里,最早收入了陈传(易龙图序》,文未有“西蜀崇龛陈传序”的署名。这七个字是证明陈传是“西蜀崇龛人”的主要…  相似文献   

18.
藏北草原地域辽阔、苍茫空旷、湖泊密布、水草肥美,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藏语称“羌塘”。中国西藏那曲艺术团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羌塘草原的专业表演艺术团体,该团以藏族艺术家为主,在区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自一九七二年正式建团的七、八人发展到目前的八十余人,先后创作了近百台歌舞节目。其代表作品有(塞马之歌)、(啊,家乡)、(侮很)、(牧童》、《草原喜舞)、(收情》、《牧女铃声)。(春女}、(说唱格萨尔王)、二胡合奏曲(赛马)等。很多作品在区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奖。中国西藏那曲艺术团以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传统为根基,…  相似文献   

19.
袁燮(1144—1224年),字和叔,浙江鄞县人,师从陆九渊,学界称絮斋先生。袁氏《絮斋家塾书钞》为“其子乔崇谦录其家庭所闻,至《君爽》而止”(《直斋书录解题》卷二),非其手作。《四库》馆臣认为:“燮之学出陆九渊,是编大旨在于发明本心,反复引申,颇能畅其师说。而于帝王治迹,尤参酌古今,一一标举其要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书钞》不仅体现了袁氏的心学特点,而且是其政治思想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吴超平 《世界文化》2009,(11):50-51
英国20世纪著名作家威廉·萨姆赛特·毛姆(1874—1965)是少数游历过中国的作家之一,中国是其创作中的一大元素,中国人的身影时常闪现在其作品中,如小说彬色的面纱》、《人性的枷锁》、《信》,戏剧《苏伊土以东》以及札记《在中国屏风上》等。毛姆的作品有助于西方读者及今天的中国读者对20世纪初中国的想象。然而,在既定的帝国主义霸权话语的前提下,毛姆的作品只有话语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